為什么說烏鴉是最聰明的鳥
現(xiàn)實中的烏鴉確實是聰明的鳥兒,其實烏鴉被稱為最聰明的鳥還是有原因的。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了烏鴉是最聰明鳥的原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烏鴉被稱為最聰明鳥的原因
在北方的城市,很容易見到烏鴉。它們或在草坪上走動,或在樹林中取食,即使看到人,也不會驚慌,而是一邊叫一邊鎮(zhèn)定地飛走,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烏鴉是公認的最聰明的鳥,《伊索寓言》中烏鴉喝水的故事,生動地詮釋了烏鴉的智慧。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一只口渴的烏鴉找到了一只裝著水的大陶罐,但因為罐深水少,水位不夠高,它喝不到水。陶罐的口子很小,不能飛進去,也很重,烏鴉沒有足夠力氣把罐子推倒讓水流出來。于是這只烏鴉找來很多小石塊,從罐口丟進去,水位逐漸上升后,它便喝到了水。
鳥類學家還發(fā)現(xiàn),新喀里多尼亞島上的烏鴉,可以制作極為精巧的工具。它們會用彎曲的樹枝做成鉤子來尋找縫隙中的蟲子,還會用葉脈制成小鋸子來切開蟲子。日本仙臺的食腐鴉則找到一種敲碎堅果殼的好方法。它們銜著堅果在路邊等待,在交通信號燈綠變紅的時候,它們飛下來,把核桃放在車輪前,然后飛走。當綠燈再次亮起車子開走后,堅果被壓碎,它們就能吃到果仁了。
為什么烏鴉會這么聰明,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烏鴉的腦容量與身體的比例為鳥類之最。美洲鴉的大腦約占其體重的23%,而家雞的這項指標卻只有01%。最新的研究表明,腦容量較大的鳥較為聰明,可以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的改變,更容易在現(xiàn)代化的城市中生存。烏鴉在北方城市中的興盛,給這一觀點提供了良好的佐證。另一個原因是,烏鴉是群體性動物,壽命相較其他雀形目鳥類來說更長,可達到15~20年。它們會在群體中交流生存經(jīng)驗,親鳥也會將自己的智慧傳給下一代。先天的優(yōu)勢加上后天的學習,讓烏鴉成為最聰明的鳥兒。
烏鴉的生活特性
禿鼻烏鴉在中國東部至東北部廣大平原地區(qū)高樹上營群巢,通體黑色,嘴基背部無羽,露出灰白色皮膚。白頸鴉在華北以南平原至低山的高樹上筑巢,很少結(jié)群,體羽黑色,有鮮明的白色頸圈。寒鴉為中國北方廣大山區(qū)和近山區(qū)常見的小型烏鴉,胸腹白色并具白色頸圈,余部為黑色;喜在崖洞、樹洞、高大建筑物的縫隙中筑巢。大嘴烏鴉在中國東北以南的廣大山區(qū)繁殖,體形較大,嘴粗壯,通體黑色。渡鴉是烏鴉中個體最大的,體長約600毫米,通體黑色,體羽大部分以及翅、尾羽都有藍紫色或藍綠色金屬閃光,嘴形甚粗壯。在西藏自治區(qū)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區(qū)巖縫中筑巢。禿鼻烏鴉、寒鴉、大嘴烏鴉為中國東部和北部城市內(nèi)冬季的主要混群越冬鳥類。烏鴉為森林草原鳥類,棲于林緣或山崖,到曠野挖啄食物。集群性強,一群可達幾萬只。
除少數(shù)種類外,常結(jié)群營巢,并在秋冬季節(jié)混群游蕩。行為復雜,表現(xiàn)有較強的智力和社會性活動。鳴聲簡單粗厲。雜食性,很多種類喜食腐[3] 肉,并對秧苗和谷物有一定害處。但在繁殖期間,主要取食小型脊椎動物、蝗蟲、螻蛄、金龜甲以及蛾類幼蟲,有益于農(nóng)。此外,因喜腐食和啄食農(nóng)業(yè)垃圾,能消除動物尸體等對環(huán)境的污染,起著凈化環(huán)境的作用。一般性格兇悍,富于侵略習性,常掠食水禽、涉禽巢內(nèi)的卵和雛鳥。
繁殖期的求偶炫耀比較復雜,并伴有雜技式的飛行。雌雄共同筑巢。巢呈盆狀,以粗枝編成,枝條間用泥土加固,內(nèi)壁襯以細枝、草莖、棉麻纖維、獸毛、羽毛等,有時墊一厚層馬糞。每窩產(chǎn)卵5~7枚。卵灰綠色,布有褐色、灰色細斑。雌鳥孵卵,孵化期16~20天。雛鳥為晚成性,親鳥飼喂1個月左右方能獨立活動。野生烏鴉可活13年,豢養(yǎng)的壽命可達20年。有的經(jīng)人工訓練后可學人語并計數(shù)到3或4,還能在容器內(nèi)找到帶記號的食物。
烏鴉終生一夫一妻。
烏鴉,一種靈性之鳥,在國內(nèi)的頻頻亮相,引起人們對他的文化意義上的關(guān)注!
烏鴉的象征意義
鳥兒自古與人類關(guān)系密切,“鴻鵠之志”、“子規(guī)啼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古人為我們留下了無數(shù)有關(guān)鳥類的成語、寓言、詩文和圖畫。它們包含著古人對自然的認識、想象以及附會。從今天起,本版將開設“鳥鳴卷”專欄,作者馮永鋒先生是《光明日報》記者、民間環(huán)保項目“自然大學”的發(fā)起人。這第一聲“鳥啼”,就來說說我們最常見的烏鴉。
有一個“軍旅作家”很有意思,她跑到四川西部去采風,突然發(fā)現(xiàn)有許多烏鴉。她在文章中驚奇地寫道:“都說天下烏鴉一般黑,我看到的烏鴉,怎么嘴和腳是紅的?難道這邊的烏鴉變異了?”其實她看到的是紅嘴山鴉,她要是再往海拔高些的地方走,還有可能看到黃嘴山鴉,嘴和腳都是黃色的。如果她到河南南部信陽一帶去旅行,觀察得精心一些,就有可能看到一種烏鴉,脖子是白色的,學名叫白頸鴉。
如果她喜歡看中國古代字畫,又會發(fā)現(xiàn),古人喜歡畫“雪后寒鴉圖”,上面的烏鴉,有些穿著白色的小褂子,有些與傳統(tǒng)的烏鴉一樣黑成一團。古代畫家筆下的這種烏鴉,現(xiàn)代的學名真的是叫寒鴉,或者有的叫“達烏里寒鴉”。畫家畫寒鴉,大概既畫了寒冷天氣下的“烏鴉”,又畫了寒冷天氣下的“寒鴉”。這些畫多半是在北方畫的,南方很少有大雪,即使有大雪鋪陳的地面,也很少那么空曠遼遠,即使有些塊平地,也不一定有烏鴉附集。
烏鴉喜歡聚合的特點被用來當成貶義詞,比如“烏合之眾”,就用來比喻沒有組織,沒有訓練,像群烏鴉似的暫時聚集的團伙。《后漢書·耿弇傳》就說:“發(fā)突騎轔烏合之眾,如推枯折腐耳。”烏鴉和喜鵲、灰喜鵲是我見過最抱團的鳥類,也是最擅長打群架的鳥類,面對任何可能的危險,他們都會互相呼應,快速聚集,為了共同的利益不顧個體的性命。
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烏鴉與喜鵲的同源。烏鴉和喜鵲都屬于鴉科動物,都常在人類身邊生活,和麻雀相似,是“親人鳥”。觀鳥這么多年來,我經(jīng)常看到烏鴉和喜鵲各自組成軍團,為了地盤而大打出手。喜鵲成堆的地方,一般就沒有烏鴉;烏鴉控制的地盤,一般也很少有喜鵲。
有人不喜歡烏鴉,早上出門的時候,要是第一眼看到喜鵲,就渾身高興;要是第一眼看到烏鴉,尤其第一耳聽到烏鴉叫喚,就擔心不吉利。要是有人說些擔憂的話,就被諷為“烏鴉嘴”。可如果我們跑到中國的史料堆里去翻尋,也許我們會發(fā)現(xiàn)烏鴉其實是挺正面的鳥類。
中國歷來是講“以孝治天下”的,為了配合“孝體系”的傳統(tǒng),古人發(fā)明了“二十四孝圖”,列舉了不同類型的孝子的行為方式,供社會借鑒。但這還不夠,中國人的形意思維發(fā)達,字是形意的,詩是形意的,寓言故事也是形意的。對于喜歡象征和形意的人來說,把身邊的常見物種,附會上某些特殊意義,是必然要做的事。
常見的鳥就被古人一一用上。鴻雁代表對遠人的思念,杜鵑(布谷、子規(guī))代表旅人對家鄉(xiāng)的懷想,麻雀、燕雀代表短視的小人,鴻鵠(鴻是鴻雁,鵠是天鵝)代表遠大的志向和強大的才能。而烏鴉,被附會上了一個美好的傳說,不管是大嘴烏鴉、小嘴烏鴉還是禿鼻烏鴉,都用來籠統(tǒng)地喻示“孝順”。
在儒家的諸多經(jīng)典和傳講中,總喜歡說烏鴉“反哺慈親”。意思是,烏鴉是孝順的典型,當他們的父母年紀大了,老了,病了,厭倦世事了,無法覓食的時候,小烏鴉、年輕的烏鴉、兒孫輩的烏鴉,不但會給父母尋找食物,而鴉,不但會給父母尋找食物,而且會把食物給弄得很可口,像人類吐哺以養(yǎng)育子女一樣。李密的《陳情表》之所以成為名文,與這一段很有關(guān)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私人的盡孝,大于對朝廷的盡忠。
古代文人多半是些沉迷于想象中的人,如果我們非要用科學的態(tài)度去校正他們,反而顯得我們犯了邏輯病和迷信科學病。科學上說,太陽上有黑子和耀斑,而中國的古代人,把太陽稱為“金烏”,一些古代畫作,真的就畫著太陽上面蹲著只烏鴉。古人認為太陽中有三足烏,月亮中有兔子,因此用“烏飛兔走”比喻日月的運行,時間的流逝;文人們形容太陽落山、月亮升起,也一定是“金烏西墜,玉兔東升”。
烏鴉還用來形容某個官職。最常見的是形容御史,御史府又被稱為烏府,據(jù)說這是從漢代開始的。《漢書·朱博傳》:“是時御史府吏舍百余區(qū),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shù)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
中國的古琴曲中,有一曲至今被彈唱的,叫《烏夜啼》。唐代詩人張籍寫有《烏夜啼引》,詩前有“引”說:“李勉《琴說》曰:《烏夜啼》者,何晏之女所造也。初,晏系獄,有二烏止于舍上。女曰:‘烏有喜聲,父必免。’遂撰此操。”張籍的詩是這樣的:“秦烏啼啞啞,夜啼長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獄,傾家賣產(chǎn)將自贖。少婦起聽夜啼烏,知是官家有赦書。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賀舅姑。少婦語啼烏,汝啼慎勿虛,借汝庭樹作高巢,年年不令傷爾雛。”何晏是三國魏的玄學家,李勉是唐代的高官、宗親,據(jù)說也是音樂家、制琴大師。后代的注釋者指出,《清商西曲》也有《烏夜啼》一詩,宋臨川王所作,“與此義同而事異”。
1998年去世的英國桂冠詩人特德·休斯最后的一部詩集名字叫《烏鴉》,而且一直沒有收滿,據(jù)說只收了三分之二,有些詩甚至沒有寫全。因此有文學研究者認為,這表明了詩人對“空白”的追求。在中國的古代,烏鴉也是經(jīng)常入詩的。這里,找首與烏鴉有關(guān)的古詩來結(jié)尾吧。白居易的《慈烏夜啼》,謳歌烏鴉反哺,針砭世態(tài),抨擊人間不孝者,很值得一讀: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jīng)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