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下蛋后為什么會“咯咯”叫
我們在生活中有時會聽到母雞下蛋后就會叫一段時間而感到奇怪,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今天小編分享的是母雞下蛋后會“咯咯”叫的原因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母雞下蛋后會“咯咯”叫的原因
假說一感嘆假說:“呼,總算生出來了,累死!”
最樸素的假說是,下蛋不易,感嘆幾句。
母雞下個蛋容易么?特別是那種很大的蛋,下起來很痛啊!好不容易生出來,還不得感慨幾句?貓打呼,狗吠叫,人歡笑,母雞咯咯叫,天經地義。
母雞下蛋瞬間,確實很不容易……
這個假說乍一看“很有道理”,因為它特別符合人類把一切事物都擬人化的解釋思路。不過,這個假說的致命缺陷在于,它看似解釋了“母雞為什么叫喚”,但仍然沒辦法解釋“叫喚的母雞是怎么活到今天的”——還是老問題,下蛋都疼,感嘆無用,大自然為何不偏好那些能“忍痛不叫”的母雞呢?
這個假說可以用一些實驗加以檢驗真假,譬如下小蛋的母雞,鳴叫頻率應該顯著低于下大蛋的母雞。不過,我未能查到相關的研究數據……可能科學家們覺得這個假說不值得認真對待……
報訊假說:“蛋在這里,人類你拿走吧!”
第二種假說認為,母雞會叫,是因為人類偏好。對人類來說,下完蛋會叫的母雞,相當于自帶報訊裝置的雞蛋生產線。一聽雞叫,就可以迅速回收新鮮出廠的雞蛋,最大限度減少黃鼠狼等外因造成的雞蛋損耗。不是大自然,而是人類一代代選育出了下完蛋后咯咯叫的母雞。
家雞的確是被馴養的動物。不過,人類選育的要點,主要落在更實用的性狀上,比如說,長肉長得更快,下蛋下得更多,更健康更不容易生病……相較而言,“下完蛋會叫”這個性狀,很難說會重要到值得人們專門揀選的地步——被買一送一地“順便”揀選出來還更有可能。
這個假說的最大缺陷在于:一、沒有證據。理論上說得通的假說很多,但只有能被證據支持的假說才是好假說。二、 缺乏對未來的預測力。或者說,這個假說除了讓人感覺“好像可以解釋”外,沒什么實際用途。
召喚假說:“我叫,是為了把蛋護的更牢!”
第三種假說認為,雞下完蛋后的咯咯叫聲,沒準有助于保護自己的蛋。
首先,這可能是一種對雞伙伴的召喚。野雞家雞都是群居動物,雞群里有雞王,有雞后,雞們相互認識,等級明確,守望相助,協同作戰——雞多了,安全性也會上升,畢竟團結就是力量。
其次,當捕食者來到附近,母雞可以聲東擊西,在遠離巢穴與蛋的地方鳴叫,轉移捕食者的注意力,讓蛋更加安全。
怎么知道哪種可能性更高呢?
鳥的叫聲一般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歌唱(songs),通常結構復雜,音符眾多,持續時間長,往往是雄鳥唱出,可以表明身份,表達情感乃至進行求偶。第二類則是鳴叫(call notes),鳴叫通常比較單調,結構簡單,主要起通訊作用。
母雞下完蛋后的咯咯叫,比較接近于鳴叫。
Youtube用戶“Lisa of Fresh Eggs Daily”貼出了她養的母雞Lucy下蛋后的叫聲。
而不同功能的鳴叫,又有著各自的特征。如果是與自己的同伴通訊——求助也好,警告也好——聲音往往音頻較寬,響亮短促,這樣的叫聲,有助于同伴找到自己。
如果是發現捕食者,要將其誘離,叫聲往往音頻較窄,悠長斷續,如此,捕食者可以聽到,但難以定位。
母雞下完蛋后的叫聲,先是響亮的連續短音,最后接一個較長音,更接近與自己同伴通訊的聲音,也就是說,母雞很可能是叫給其他雞聽的。
動物間的信息通訊是這樣實現的:先是一個個體對另一個個體發出信號,隨后,單方或雙方的行為模式出現了概率上的變化。如果母雞信息的接收方是其他雞,那么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觀察統計其他雞在接收到母雞叫聲后,行為模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炫耀假說:“看我,看我,看我!我多能下蛋!”
我娘養過幾年雞,她是這么看母雞叫喚問題的——“當然是叫給其他母雞聽啦,別的母雞聽了,大受刺激,就會憋足勁頭,下更多的蛋!”
母雞之間是否會有這樣的攀比心態,實在難以揣摩……雞群里,地位(啄序,pecking order)通常是結結實實打(啄)出來的,有時候甚至是世襲的——雞后的女兒可能繼承雞后的地位。反正,肯定不是大家聚在一起比下蛋比出來的。最強悍的母雞哪怕不下蛋,也是母雞里當之無愧的老大。因此,母雞是否會因為別的雞“下蛋多”就深受刺激,也殊為可疑。
1988年,桑希爾(Thornhill)提出,母雞的下蛋后鳴叫(postoviposition cackle)沒準是叫給公雞聽的,表示“我的生殖力高強”,如此,母雞就能吸引到強悍的公雞——比如雞王,來跟自己交配,從而“最大化伴侶質量”( maximize partner quality)。還有一個猜測是,公雞在聽到這樣的叫聲后,就會為了爭奪這樣的母雞明爭暗斗,表現為公雞的侵略性會明顯增強。
聽起來很有道理,2000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動物學研究者皮薩瑞(Tommaso Pizzari)和伯克黑德(Tim R. Birkhead)打算檢驗一下這個假說。他們花了六個月去觀察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放養的一群爪哇雞——10只公雞,14只母雞——每天近距離(30米之內)觀察12小時。
皮薩瑞所用的實驗品種是非常接近紅原雞(Gallus gallus)的爪哇雞(bankiva breed)。它們放養時的行為模式和野雞很近似。雞群里有嚴格的等級結構,雞王可以壟斷食物、雌性等許多資源。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結果卻出乎意料。首先,母雞有的不下蛋也叫,有的下完蛋后也不叫,有的下完蛋后時叫時不叫。一共記錄到的46次母雞叫喚里,只有15%(7次)是下完蛋后叫的,85%是沒下蛋瞎叫喚,有時甚至是其他母雞叫了也就跟著叫幾聲。而14只下蛋的母雞里,只有29%(4只)下完蛋后叫,其他71%(10只)則“在下完蛋以后從不高聲炫耀”——也就是說,搞了半天,常識是錯的,林肯是錯的,譯者和任志強雖然在英語上錯了,但竟然在科學事實上是對的。
其次,母雞的下蛋后鳴叫,完全不影響自己此后短時間內的交配概率。一般來說,母雞下完蛋后10-15分鐘內,它就會離開蛋所在的小巢,加入雞群之中。研究者會密切關注這些母雞至少60分鐘,他們發現,在這段時間內,母雞不管是叫也好,不叫也好,時叫時不叫也好,一般也就能交配0.1-0.2次,叫聲不影響下蛋后的交配頻率。
最后,母雞下蛋后鳴叫,不能“提高交配伴侶的質量”。在聽到母雞的下蛋鳴叫后,公雞也不會變得更愛爭斗,事實上,公雞們沒有對鳴叫母雞表現出更多偏好,也不會對與鳴叫母雞交配的同伴心懷妒忌。當公雞試圖與鳴叫母雞交配時,研究者一共只記錄到了2次其他公雞去搞破壞導致交配不成功,但卻記錄到了20次鳴叫母雞自己拒絕交配導致交配不成功。
事實上,母雞下蛋和鳴叫的時段,通常是它們一天之中最少交配的時段,大概是每769分鐘1次交配——其他時段則大概是每164分鐘1次交配,高了將近5倍。再加上鳴叫母雞往往主動拒絕交配的舉動,研究者推斷,母雞下蛋后的鳴叫,既不是感嘆生產,也不是召喚同伴,更不是炫耀自身,很可能是在發出拒絕性騷擾的信號。母雞純粹是在對公雞說,“省省力氣吧,我一段時間內不想再生,別找我,煩著呢!”
母雞的生活習性
筑巢
鄉村飼養的母雞
母雞通常把干草或者軟的植物鋪在一起作為產蛋的地點。
保護幼仔
母雞
在掠食者想要攻擊并掠食小雞時,會把小雞護在翅膀底下。這是先天性行為:指的是由動物體內遺傳物質決定的,是本物種的一種遺傳特性,不需要后天學習,生來就有的一種行為能力,這種能力在適當條件下,由神經調節或激素調節就能表現出來。簡單來說就是沒有經過后天學習,保護小雞是屬于母雞先天行為。
聲音對雞的影響
通常對驚嚇有很大反應,若驚嚇過度會導致幾天不產蛋。
有關母雞的注意事項
1、 抗寒力差,初出殼的雛雞,體溫比成年雞低3℃,要10天后才能達到正常體溫,加上雛雞絨毛短而稀,不能御寒,所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必須依靠人工保溫,雛雞才能正常生長發育。1-30天的雛雞都要保溫,并放在清潔衛生的環境中飼養。30天以上的小雞,羽毛基本上長滿長齊,可以不用保溫。
2、 體溫高,發育快,一般雞的體溫在40.8-41.5℃之間,所以必須在冬暖夏涼、通風良好的環境中飼養,另外雞的消化道短,新陳代謝旺盛,生長發育快,因此要喂給營養充足,易消化的飼料才能滿足需要。
3、 抵抗力弱,特別是雛雞,很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襲。因此,除做好環境的清潔衛生外,還要做好預防工作。如雞舍嚴禁外人進出,環境和籠具要消毒,各種雞都要定期注射各種預防針。
4、 易驚群,雞膽小,特別是雛雞很容易驚群,輕者擁擠,生長發育受阻,重者相互踐踏引起傷殘和死亡。因此,要在安靜的地方養雞。粗暴的管理,突來的噪音,狗貓闖入,撲捉等都能導致雞群騷亂、影響生長。
5、 怕潮濕,雞宜在干爽通風的環境中生長,如果環境潮濕,一些病原菌和霉菌易于生長繁殖。如果雞舍內潮濕,雞糞會發酵產生有毒氣體,使雞容易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