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衛星為什么能預報農作物產量(2)
時間:
書之意2
為什么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ld;風云一號&rd;極軌氣象衛星。于衛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后來,中國又相繼成功發射了多顆極軌氣象衛星和多顆地球靜止氣象衛星(&ld;風云二號&rd;)。2008年5月7日,中國成功發射了&ld;風云三號&rd;氣象衛星,它是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功能和技術更為先進。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外科學家就已開始利用美國海洋和大氣管局極軌氣象衛星獲得的數據對農作物生長進行動態監測,包括農作物病蟲害及凍害監測、農作物播種面積測算、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預報等。
不同種類的植物或同一種植物不同品種、不同長勢狀況和健康程度,具有不同的植物形態和細胞結構,葉綠素和水的含量差別也較大,因此它們對太陽輻射中不同的光譜波段會出現不同的反射率和光譜特征。這就是利用氣象衛星預報農作物產量的物基礎。農業氣象工作人員根據衛星傳感器收集到的地面資料,可以判識耕地上農作物的生長狀況,計算出反映農作物生長狀況的指數,利用數學統計模型,進而就可以預報出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了。
影響農作物生長和產量高低的因子很多,地形地貌、土壤的濕度和溫度、病蟲害、氣候異常(如發生旱澇災害)等都是很重要的決定因子。這些環境因子也可以通過氣象衛星進行實時監測。1986年,吉林省東遼河流域大暴雨致使洪澇成災。當時,氣象部門利用氣象衛星資料測算出了準確的災區分布和農作物壞死面積,成為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水災的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