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簽署《京都議定書》呢
估計大家都深有體會吧?如今的夏天是越來越炎熱了,小小的電風扇再也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了,在每個酷熱的夜晚人們不得不打開空調。其實這都是于過多的溫室氣體造成的。當然人們也在盡力的減少,這估計也是為什么要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原因吧?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吧。
我們生活的地球正被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著,那就是過多的溫室氣體,它對人類的生存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也讓我們意識到了低碳的重要性。為了拯救人類生存的家園,地球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員應該共同攜手,切實地行動起來,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1997年12月11日,《氣候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會議,并通過了旨在限制主要工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其核心內容是以1990年的氣候狀況為基準線,要求主要工業國在2008‐2012年間平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2%。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它是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以控制人類自身行動來減少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國際文書。
眾所周知,美國和歐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者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都很大,且在很多領域內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然而,在應對全球變暖問題時,這兩個&ld;好伙伴&rd;卻出現了極大的分歧,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歐盟眾多國家成了《京都議定書》的追隨者和擁護者,而美國卻當了&ld;逃兵&rd;,在1998年簽約之后又于2001年宣布退出。
歐盟與美國在《京都議定書》問題上的&ld;分道揚鑣&rd;,背后有著深層次的原因。首先,美國一直把本國的低燃料價格看作一個經濟優勢,如果實施減排的話,就意味著燃料使用的大幅減少,這個經濟優勢就會受到極大削弱,會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加上開車出行似乎是美國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減排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歐洲國家既沒有燃料方面的優勢,也沒有動輒開車出行的必需。其次,歐盟與美國在《京都議定書》的減排標準上存在分歧,因為這個標準是歐盟國家主導制定的。美國雖然人口僅占全球的3%左右,但于經濟發達,因此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總額的1/4左右,所以被要求減排的量也最大。如果按議定書的要求,美國會承受無法達到減排標準的壓力。
《京都議定書》在推動全球碳減排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盡管美國退出了《京都議定書》,但至2009年,已有183個國家加入了該協議。中國在1998年就簽署了議定書,并在2002年進行了核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