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善于跳躍 它的體色為什么會隨季節而改變
時間:
書之意2
為什么
春夏季節,我們躺在綠油油的青草上身邊是不是會有一只蚱蜢出現,他們大都是綠色的,后足非常的發達,喜歡跳躍;但是你們知道嗎?一到秋天,青草變得枯黃的時候,蚱蜢的體色會隨之變成了黃褐色。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原來,昆蟲的體色隨著環境顏色的變化而變化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例如有些同一種蝶類的蛹,在綠葉上化的蛹通常是綠色的,而在枯枝上化的蛹則是褐色的,這在生物學上稱為保護色。昆蟲有了保護色,就能與環境融為一體,有效地將自己隱藏于環境中而不被天敵發現,對自己的生存有重要意義。例如,一些在樹上啃食樹葉的鱗翅目幼蟲常為綠色,這樣可以減少被鳥類發現而捕食的概率。又如,生活在水里的蜻蜓稚蟲,大多呈灰褐色(與泥土相似),以便隱藏在水底,既能躲避大魚的捕食,又能捕食路過的小魚蝦。
研究發現,這種隨環境變化而改變體色的性狀不能遺傳,它受昆蟲食物中的色素,棲息環境的光照、濕度、溫度、種群的密度等因素的影響,與昆蟲分泌的激素有關。
有的昆蟲身體上有另外一類與環境顏色形成鮮明對照的色斑,這類色斑通常為紅色、黃色,鮮艷奪目,這類體色叫警戒色。保護色和擬態是為了隱蔽自己,而警戒色卻是為了暴露自己,讓捕食者更容易發現。難道它們不怕被吃掉嗎?不用擔心,很多具有警戒色的昆蟲并不好吃。例如瓢蟲,它們的前胸會分泌難聞且苦澀的液體,鳥類如果不小心吃進嘴里,會立即吐出來。它們紅色或黃色的斑點就是要警示鳥兒&ld;別來惹我&rd;。再如蜜蜂和胡蜂,腹部末端都有毒針,它們黑黃相間的體色就是對來犯者的一種警示。還有渾身長滿毒刺和毒毛的刺蛾幼蟲,也常常擁有亮麗而醒目的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