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陸喜歡分分合合
相信大家都知道地球是陸地和海洋組成的,可是為什么不是全部都是陸地呢?而且陸地還不在一起,分布的那么的零散。人的思想在不斷地進步,科技也在不斷的完善,魏格納在1912年提出&rd;大陸漂移&ld;的假說,那么為什么大陸會分分合合呢?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1912年,魏格納在提出&ld;大陸漂移&rd;假說的時候就指出,如今圍繞著大西洋的幾個大陸,其實是在數億年前一個超級大陸(被稱為&ld;泛大陸&rd;或 &ld;聯合古陸&rd;)破裂而分離出來的。經歷了半個多世紀,這一觀點才逐漸被大部分地球科學家接受。科學家發現,在距今3億至25億年前,地球上的所有大陸曾經聚合在一起形成泛大陸。泛大陸南邊的岡瓦納古陸(包括了今天的澳大利亞、印度、南極洲、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和北邊的勞亞古陸(包括了今天的北美洲、格陵蘭和歐亞大陸等地)組成。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發現在地球歷史的其他一些時期也存在類似的超級大陸,例如目前已知的最早大陸‐‐大約30億年前的烏爾大陸,以及27億至21億年前的凱諾蘭大陸、18億至15億年前的哥倫比亞超大陸、11億至75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大陸等。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南斯教授和他的合作者還提出了&ld;超大陸旋回&rd;的假說。他們認為,于板塊周期性的收斂和發散,每隔四五億年地球上的大陸都會經歷一次聚合和分裂的過程。但是,目前的證據顯示出各超級大陸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并沒有非常統一的周期;古地重現結果也表明,一些大陸存在的時間遠遠超過5億年。因此,&ld;超大陸旋回&rd;假說至今還沒有完全被接受。
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巖石圈被分為諸多板塊,它們漂浮在地幔頂部的軟流圈上,就像碎裂的冰塊漂浮在水面上。這些板塊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移動。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者認為,超大陸的聚合和裂解正是板塊運動的結果。那么,超大陸為什么會分裂呢?科學家認為,組成大陸的巖石并不像組成海洋的地殼那么致密,厚度也更大一些,因此它的導熱能力相對較差,會像隔熱層那樣阻擋熱量從地幔逸出。當大陸聚集在一起形成超大陸的時候,就像在地幔這個&ld;電熱毯&rd;的上面蓋了一個厚棉墊,更多的熱量自然會聚集在超大陸之下。當熱量不斷聚集,巖石圈底部的物質變得不那么致密,就會使上覆的超大陸向上隆起并發生破裂。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超大陸下面的核幔邊界,會形成一個直徑達數千千米的熱物質上涌體,被稱為&ld;超級地幔柱&rd;。在&ld;超級地幔柱&rd; 的溫度和壓力作用下,超大陸的巖石圈會變得脆弱,最終地幔柱會破石而出,使超大陸破裂。
超大陸破裂后,破碎的部分在地幔對流的驅動下向兩側移動,來自軟流圈的大量熾熱巖漿從裂口處噴出,這個裂口就變成一個擴張中心。巖漿不斷噴出,不斷形成新的洋殼,新的大洋就擴張,大陸則向兩側漂移。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生洋殼密度會變得越來越大;當密度大到一定程度,克服相鄰陸殼對它的阻力,洋殼就會俯沖至陸殼之下。大陸不斷向兩側漂移,到了一定程度后,會出現兩種可能:長時間的俯沖最終會導致中間的洋殼消失,新生的大洋再次關閉,大陸重新聚集拼合,幾乎在原地產生一個新的超大陸;另一種可能,大陸在向兩側分離的過程中,大陸外部(兩側)的洋殼俯沖至陸殼之下,最終導致外部的洋殼和大洋消失,大陸在地球的另一面聚集,產生一個新的超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