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核磁共振能檢查身體
現代科技發達,醫療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醫院經常用核磁共振的方式檢查人們的身體,那么為什么核磁共振能夠檢查身體呢?核磁共振的工作方法以及檢查身體的原是什么呢?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在醫院檢查中有一項&ld;核磁共振成像&rd;的項目,這是什么意思呢?核磁共振是基于量子物和微波技術的一種檢測方法,可以精確地測出物體內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從而實時地繪制出物體內部圖像,在醫學和工業上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具有極高的科學和應用價值。核磁共振儀器不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不產生電離輻射。在有些地方,醫生考慮到患者對&ld;核&rd;的恐懼心,常稱其為&ld;磁共振成像&rd;。
核磁共振成像的&ld;核&rd;指的是氫原子核。人體的70%是水組成的。原子核帶正電,具有自旋,會形成電流,從而產生磁場,因此每一個原子核都像一個小磁鐵。把物體放置在磁場中,原子核與外磁場發生相互作用,處于不同自旋狀態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能量;用適當的電磁波照射它,當外加電磁波的能量等于不同狀態的原子核的能量差時,原子核與外加的電磁波發生共振,從低能狀態&ld;跳躍&rd;到高能狀態;去掉外加的電磁波,處于高能狀態的原子核又會把一部分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發射出去,被檢測出來。
分析這個信號在物質內部不同結構中的衰減情況,就能反推出運動的原子核分布圖像,經計算機處后可以重建出物質內部精確的三維立體結構和運動情況。這等于說:我們能夠直接從外面拍攝物體內部結構和變化情況,就像長了火眼金睛的孫悟空。人體組織中含有大量水和碳氫化合物,氫核的核磁共振靈活度高、信號強,所以通常選氫核來對人體進行成像。人體中各種組織間含水比例不同,信號強度有差異,從而把各種結構分開,把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分開,非常便利。
核磁共振成像不僅成像清晰精細,還是目前少有的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的安全、快速、準確的臨床診斷方法。如今全球每年至少有6000萬病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進行檢查。
隨著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迅猛發展,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亦日趨成熟,這一技術有很多重要應用,比如研究人類大腦。1990年日裔美籍科學家小川誠二發現,血液氧氣含量不同時,產生的核磁共振圖像有細微變化,利用這些變化可以顯示大腦各區域內靜脈毛細血管內的血液狀態的變化。于大腦活動區域的神經元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迅速補充含氧血液,這一區域的核磁共振信號遠高于大腦中思維活動不活躍的區域。根據這一發現,核磁共振成像能描繪活體大腦組織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位置,實時觀察大腦活動。可以對被研究人員持續進行統一類型的刺激,比如觀看圖片或聽音樂,對比另一組受到不同刺激或者進行休息的被試人員,通過對比來分析出特定刺激影響了大腦的哪部分區域,這樣就能觀察腦和思維的關系。這是一種無損、動態、高速大腦活動探測器。
2010年至2012年,中美兩國的科學家一起做了一個與戀愛有關的跨文化腦成像研究,發現東西方不同文化的人在戀愛時有相似的愛情體驗。研究者讓處于熱戀期的大學生觀看自己戀人的照片或普通朋友的照片,同時用核磁共振設備記錄大腦的活動。結果發現,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大腦獎賞系統都被激活,活動水平非常相似。獎賞系統是大腦內一個可以產生快感的系統,像食物、酒精、毒品等都會引起獎賞系統的激活。
有相信,核磁共振成像儀不僅能透視人體內部結構,未來還可能成為人類思維的閱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