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水晶洞經常鑲著瑪瑙花邊
大自然真的非常有趣神奇,它孕育了很多美麗的風景和新奇的事物,如果去過自然博物館看礦物展覽,細心的你估計會發現水晶往往長在中空的巖洞中,可是為什么水晶洞經常鑲著瑪瑙花邊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晶洞的原始空間一般是在巖漿冷卻過程中因體積收縮而成,也可以是巖漿凝固時大量氣體逸出后的結果,或是巖石被局部溶解后留下的空洞。開闊的自由空間是晶體得以長大的必要條件,但僅有空間是不夠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礦物生長還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在晶洞形成后,若有含礦熱液灌入,當溫度、壓力下降導致溶液過飽和時就會陸續結晶沉淀出相應的礦物晶體。
當高溫含硅熱液灌入晶洞時,如果晶洞本身相對較冷,與熱液的溫度差異很大,那么一開始礦液在晶洞邊部的過飽和度就非常大,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形成眾多細小的“晶核”,并得以穩定、持續地生長。可以想象,如此眾多的小晶核同時沿著洞壁長大,很快就會彼此相觸而無法繼續長大。因此,最早形成的、位于晶洞邊緣的往往是瑪瑙—隱晶質石英的集合體。隨著結晶作用逐漸向晶洞中心進行,溫度梯度和過飽和度都在下降,結晶速度相對放緩,這時特別適宜較大晶核的持續生長,長出的就是帶錐頭的、六方柱狀的水晶晶體了。因為每個晶體都有不同角度的亮閃閃的晶面,光照下晶洞中這些小晶面的反光宛如夜空中閃爍的繁星,非常漂亮。
同一個晶洞中,在不同發育階段生長出的晶體,其大小有明顯差別。假如含礦熱液中尚含有微量的三價鐵離子,當鐵離子進入水晶晶格中時,水晶就會呈現高貴、漂亮的紫羅蘭色,如市場上經常見到巴西、烏拉圭出產的紫晶洞。隨著晶體不斷長大,熱液中的成礦物質濃度逐漸減小,直至消耗殆盡。晶體沒有了“營養物質”的補給,自然就停止了生長。所以,晶洞的中央往往是空的。晶洞最原始的形態是中空的球體或橢球體,開采后一剖為二。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深藏于晶洞內的漂亮晶體了,同時,也可以根據所觀察到的分層結構來了解晶洞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