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化石可以做遠古的“日歷”
時間:
書之意2
為什么
早上聽到雞鳴,太陽公公就慢慢的爬出來了,夜晚彎彎的月亮懸掛在天空,一天就這樣不知不覺的過去了。但是一年呢,一個世紀呢?人們是怎么去衡量的,為什么說化石可以做遠古的&ld;日歷&rd;,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生物的生長受環(huán)境因素的制約。在地球繞太陽旋轉的過程中,四季更替、晝夜變化、潮漲潮落,無不對生物的外殼、骨骼等的生長產生周期性的影響,這些硬體部分以生長節(jié)律特征來表現這種周期性的變化,成為遠古的&ld;日歷&rd;。
造礁珊瑚在生長過程中,通過體內的蟲黃藻分泌鈣質,骨骼會不斷往上堆積。這個堆積速度白天快晚上慢,所以每過一天,就能形成一條細細的生長紋。于季節(jié)的溫度變化也會影響生長速度,珊瑚的鈣質堆積又會出現周期性疏、密排列的變化,在化石上體現為生長環(huán),每一個生長環(huán)代表一年。珊瑚化石的生長紋和生長環(huán),就記錄了歲月的變化。
美國古生物學家約翰&iddt;韋爾斯發(fā)現,約38億年前的日射脊板珊瑚的年生長環(huán)上約有400條生長紋,就是說中泥盆世每年差不多有400天。韋爾斯還進一步列舉了古生代的生長紋數據:45億年前412條,33億年前398條,3億年前390條。這些數據表明地質時代越新,每年天數越少,證實了地質歷史中地球自轉速度逐漸減慢的規(guī)律。據計算,寒武紀每天為208小時,泥盆紀每天為216小時,石炭紀每天為218小時,三疊紀每天為224小時,白堊紀每天為235小時,直到現在一天為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