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河流湖泊的“營養”不能太豐富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潑,能夠快樂的成長,每天給他安排綠色營養的食品。其實每天人們也在給河流湖泊提供豐富的營養,可是大家知道為什么河流湖泊的&ld;營養&rd;不能太豐富嗎?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自然水體雖然有凈化污水的功能,可這種能力是有限度的,因此,向自然水體的排污也不能無所限制,否則就會因水體無法&ld;消化&rd;這些污水而造成嚴重污染,還會出現富營養化的現象。
水中的好氧細菌分解有機物時,需要消耗大量氧氣。水中的氧氣并不富裕,主要靠水體流動來緩慢而持續地將空氣中的氧氣溶解在水中,每升清潔水中大約可以溶解8毫克的氧氣,25升水里溶解的氧氣才夠得上人呼吸一次。所以,如果人類不加節制地向水中排污,使好氧菌極其活躍,水中的氧氣就消耗得極快,一旦氧氣枯竭,好氧菌就像被&ld;掐住了喉嚨&rd;,再也無法進行&ld;凈水工程&rd;了。
此時,水中的厭氧細菌開始&ld;登場&rd;。厭氧細菌不喜歡氧氣,它會將污水中的大量碳、氮、硫等與氫&ld;撮合&rd;成甲烷(H4)、氨氣(H3)和硫化氫(H2S)等,這些物質大多散發著臭氣,因此,原本清凈的水體開始發臭了。
大量污水帶著&ld;營養&rd;排入自然水體時,藻類于得到大量營養而瘋長,銅綠微囊藻、水華魚腥藻等藍藻大量涌上水面,爭搶太陽光,水體表面就會出現一層黏膩的藍綠色水華,甚至發出熏人的臭味。人類過度排污之前,好氧菌和藻類之間原本有一種&ld;雙贏&rd;關系,好氧菌分解出來的無機鹽供藻類生長,藻類光合作用釋放氧氣供好氧菌分解有機物。但當藻類過度生長而遍覆水面時,就在相當程度上阻止了水體從空氣中獲得氧氣的過程,而且它們還會在夜間通過大規模的呼吸作用消耗掉水中僅有的一點氧氣。
水體缺氧造成的后果,就是水體原本具有的凈化功能喪失,原本有序進行的生物鏈斷裂,水體生態系統遭破壞,水中的各種生物于缺氧等原因而死亡、腐爛。最典型的現象就是,水面泛著大片藍綠色的藻類,其間浮著因缺氧致死的大小魚類的尸體,個水體散發出陣陣惡臭……究其原因,就是向水中排放了過量的污物,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水體富營養化除了會造成生態系統破壞,還會因為藻類或水草繁盛,底泥沉積太多而造成河道淤塞的現象,這就類似于現代人于營養過剩而產生血脂偏高、血管壁硬化等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