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青藏高原也能找到珊瑚和貝殼
地球是個高低起伏不同的星球,有的地方地勢低,有的地方地勢高,想青藏高原海拔就非常的高,因此被稱為“世界屋脊”,可是大家知道為什么在青藏高原也能找到珊瑚和貝殼嗎?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青藏高原是天然的地質歷史演變的“實驗室”,經歷了從海到陸再變成現在世界上最高山脈的發展歷史。青藏高原最早的海洋沉積記錄可以追溯到早元古代(22億年前),但從那時一直到奧陶紀初(4.8億年前)的那些早期的沉積地層,已經經歷了地底高溫高壓下的變質,所以沒有化石保留下來。有確切化石證據的海洋沉積巖形成于奧陶紀的中晚期(4.6億年前),從沉積的石灰巖中能夠采集到豐富的海相珊瑚及其他海洋貝殼化石。當時的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是一片大海,稱為古特提斯海。然而,從炭紀中期(3.2億年前)開始到早二疊世的早期(2.8億年前),青藏高原的海相沉積地層和化石缺失了。這是由于當時全球氣溫下降,大規模的冰川在南半球形成,現今青藏高原的南部當時位于南半球,也被冰川所覆蓋。從早二疊世晚期開始,隨著全球變暖,海水重新淹沒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所以在此時形成的沉積地層中又可以找到大量的珊瑚及海洋生物。但到了二疊紀的末期(2.5億年前),青藏高原地區經歷了一次較大規模的地殼抬升運動。在早、中三疊世(2.5億~2.2億年前),青藏高原只有很少的地區仍然保留有海洋環境。只有北喜馬拉雅呈狹窄的帶狀分布的石灰巖沉積地層中,還有當時新出現的六射珊瑚及其他海相化石保存。
到了三疊紀后期(2.1億年前),由于地殼裂谷作用,沿著現今的雅魯藏布江又出現了新的海洋,被稱為新特提斯海。這個新的海洋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在白堊紀晚期(0.7億年前)的沉積地層中,還可見到珊瑚化石及豐富的菊石、海相雙殼類化石,說明當時那里氣候溫暖,是海洋生物繁盛的地方。一直到了古近紀的始新世中期(0.4億年前),由于板塊運動,南方大陸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漂移,并持續向北運動與歐亞板塊碰撞,造成強烈褶皺、斷裂和抬升,新特提斯海逐漸變成了今天的青藏高原,海水才終于完全消失。
滄海桑田的地貌變遷一直貫穿在地球的歷史中,在青藏高原找到珊瑚等海洋動物化石,便是例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