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的切口為什么那么小
如今科技在不斷地完善,醫療水平也越來越高,技術也日臻成熟。相信大家都知道傳統的外科手術不可避免地要在身體上留下切口,皮膚上就會留下一道長長的瘢痕。但是微創手術的切口就很小,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現代外科手術經過百余年的飛速發展,技術日臻成熟。外科手術通過暴露人體內部以切除病變組織,修復受傷器官,重建原有功能,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然而,在外科學巨大的成就之下,仍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手術創傷就是其中之一。
傳統的外科手術不可避免地要在身體上留下切口。切口不僅僅是皮膚上看得見的那一道細細的瘢痕,從最外層的皮膚到深層的內臟組織,手術造成的創傷幾乎伴隨個手術操作過程。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創傷會被外科醫生努力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然而即使如此,手術創傷帶來的問題還是比比皆是。例如,手術切口越大,發生細菌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感染后傷口化膿會造成術后切口愈合不良;腹腔手術操作影響胃腸道功能,嚴重時會造成腸梗阻甚至腸壞死;大的手術創傷會在術后給患者帶來痛苦,疼痛、行動不便、長期臥床等都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產生大量費用。為解決手術創傷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微創手術應運而生。
微創手術的目的是在不影響手術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手術創傷。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微創手術的方式和采用的器械往往不同于傳統的外科手術。隨著技術日漸成熟,微創手術已經能夠替代很多傳統的手術。
在特殊醫療設備的幫助下,微創手術能夠大大縮小手術的切口。在過去,手術切口是為了充分顯露身體內部,因此醫生不得不切得足夠大才能確保視野清楚,同時使止血鉗等醫療器械和醫生的手獲得足夠的操作空間。而微創手術的切口并不需要那么大。以膽囊切除術為例,傳統手術需要在腹部做一個長達十幾厘米的切口,而微創手術只需要在腹部鑿出幾個直徑為1厘米左右的孔就可以了。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微創手術中,醫生使用了電視腹腔鏡技術。腹腔鏡是一個攝錄探頭,它能夠深入人體拍攝圖像,并把圖像顯示在監視器上。醫生首先在患者腹部做一個孔,把腹腔鏡鏡頭送進去,這樣患者體內的情況就被拍攝下來,觀察效果與大切口相同。
接下來,醫生再在患者腹部做兩個小孔,通過這兩個小孔插入細長的手術器械。手術器械的操作完全在腹腔鏡的監視下進行,手術步驟也與傳統手術類似。醫生只要對著屏幕就可以完成手術了。近些年經過技術改進,訓練有素的醫生甚至可以通過一個孔來完成手術操作。比起過去十幾厘米的大切口,當前先進的微創技術幾乎能讓腹部切口小到難以察覺。
腹腔鏡技術僅僅是微創手術的一個常見例子。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微創技術甚至不需要手術切口。在內鏡的幫助下,醫生可以利用人體天然的管腔開口(例如口、鼻、肛門、生殖道等)完成腫瘤切除、止血、取石、碎石等操作,避免了開刀手術。某些微創技術甚至能夠利用人體血管等天然通路完成高難度的手術。例如著名的&ld;心導管術&rd;就是利用一根導絲將手術器材送至跳動的心臟中,醫生在X射線的監視下完成手術操作。現在,多種先天性心臟病已經能夠通過心導管術獲得治愈而不必開胸。相比之下,心導管術的&ld;手術切口&rd;僅僅是一個針刺的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