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蘇州有很多橋
蘇州位于我國的江蘇東南部,蘇州作為江南獨特的景點,充滿著歷史文化的氣息和韻味。蘇州最有名的就是小橋了,各種各樣的小橋遍布蘇州的大街小巷,成為了蘇州的一道風景和亮點,那么大家可能就會有疑惑了,為什么蘇州會有那么多的橋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蘇州位于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平原上,西臨太湖。此處自古以來地勢低洼,水源充沛。先民們利用有利的地環境,人工疏浚出密布的河網,為農田灌溉,供水路交通。在古代,無論對于城里人還是鄉民,這些河網都是他們生活的命脈。河網密布了,橋梁自然也就眾多了。
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蘇州的城市建設初具規模,成為當時吳國的都城,以后又歷經變遷,直至隋開皇九年(589)才改稱蘇州,別稱姑蘇。到了明代和清代改稱蘇州府,1949年以后稱蘇州市,1952年升格為省轄市,屬江蘇省管轄。
南宋時代的碑刻《平江圖》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蘇州城市詳細地圖,圖中展示的部分河道至今依然存在,更多的河道保存到了20世紀初期。在蘇州,水陸并行的交通系統對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居正門一般沿陸路設置,而另一側則直接臨水。每戶人家基本都有自己的船只,很多住戶還有自己的碼頭。分量比較重、路線比較遠的生活用品主要靠水路運輸,而陸路除了供行走以外,就運輸送往附近地區的貨物。
無論是水路運輸還是陸路運輸都離不開橋,所以橋就成了蘇州市景中的&ld;主角&rd;。唐代白居易就描繪此地&ld;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rd;。南宋的范成大則稱平江(蘇州曾用名)府城有橋395座。直到清朝末年,蘇州的橋仍有300余座。
蘇州的橋大多是拱橋,為的是讓中部抬起足夠的高度以方便船只通過。在唐代,蘇州橋梁多為木梁、木欄,如今保留下來的蘇州古橋多為石橋,石橋分八字拱橋和圓拱橋。八字拱橋的橋兩端以壘石抬高橋面,而橋中部用石梁架于壘石之上;圓拱橋以半圓拱券結構抬高橋面,橋面則呈曲線形態。另外,在陸路交通繁忙的地方也架了一些梁式石橋。江南水鄉河網密集,河道相對較窄,因此蘇州城中的河道也不寬,橋的規模一般不大,這倒也和前面提到的&ld;水巷小橋多&rd;相吻合。蘇州的大橋多存于城外的護城河和京杭大運河上,如葑門外跨古運河的滅渡橋,為單拱大跨,橋面長而舒緩,橋長813米,凈跨193米,堪稱蘇州古橋中特色鮮明的橋梁。
古橋橋頭往往正當水陸交通的匯合處,故常常自發形成繁華的集市,這種集市被稱作&ld;橋市&rd;。橋市也是古代蘇州城市生活的一種重要特色。
隨著古城蘇州的發展,很多道路被拓寬,很多河道被填埋消失,一些橋梁也不再存在。但在很多地方,如山塘街、桃花塢和平江路等地,仍然保存著較完的傳統街區,從那些街道、河道、橋梁和房屋,我們還能夠看出作為江南水鄉城市代表的古代蘇州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