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現代戰斗機要如此強調通用性
小朋友們,你們在電視上看過戰斗機嗎?它都像鳥兒一樣自自在的在天上飛翔,是不是很炫酷很牛。現在很多東西或多或少都有一點聯系,可是你們知道為什么現代戰斗機要如此強調通用性嗎?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現代戰斗機上攜帶的武器很多,機體內一般都會安裝一門20毫米或30毫米口徑航炮,它主要用于近距離格斗,也可以打擊一些地面上的點狀目標。戰斗機機翼下和機腹下都裝有武器掛點,可以攜帶包括專門攻擊敵機的空空導彈、用于轟炸地面目標的航空炸彈和航空火箭彈、用于攻擊水面目標的反艦導彈和用于精確打擊遠距離地面目標的空地導彈等各種武器裝備。有些戰斗機還能攜帶戰術核武器。
現代戰斗機能執行的任務非常多,它們并非只能對付空中的目標,還能進行對地、對海攻擊。具備這樣能力的戰斗機,一般稱為通用戰斗機。
20世紀70年代以前,飛機設計師通常采用不同的設計方案來設計不同的戰斗機型。比如,戰斗機可以分為殲擊機和截擊機,殲擊機長于進攻,主要任務是消滅空中的敵機,奪取戰場制空權;截擊機長于防守,主要負責截擊前來奔襲的敵方轟炸機或殲擊機,保衛己方空域安全。對地攻擊的飛機也分為轟炸機和強擊機。傳統的轟炸機主要在高空執行任務,擔負大規模轟炸使命;強擊機(也稱攻擊機)主要在低空執行任務,飛行速度較慢,主要負責對地打擊、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和戰場遮斷等任務。強擊機特別擅長攻擊坦克、裝甲車和堡壘。按這樣細致分類設計出來的飛機確實能滿足單一作戰的要求,但飛機的單架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卻十分昂貴。于是人們提出了戰斗機通用性設計概念,通用性指&ld;一機多型&rd;,即利用同一種機體、相同的構型,在同一條生產線生產和裝配不同型號、不同用途的飛機。這樣生產出來的飛機,其機體、動力裝置、航空電子系統、武器系統及后勤保障和維修都具有很高的通用性,不僅可以減輕后勤負擔,最重要的是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對于飛機來說,可執行多種任務,也提高了作戰效率。比如,傳統的戰斗機在奪取戰場制空權時,往往難以隨時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如果在戰斗機上加裝對地轟炸所需的裝備和武器,變成戰斗轟炸機,那么就既能爭奪制空權,又能靈活地執行支援地面部隊和空中作戰任務。
從第三代戰斗機起,通用性就開始成為一個重要的設計目標。美國JSF聯合攻擊機項目正是通用性設計概念的典型實現。JSF項目立項時,核心是在保證戰斗機優秀性能的前提下,強調可承受性,即要求戰斗機成本足夠低廉,使美軍能夠買得起,用得起。美軍軍隊中,空軍和海軍各自的作戰側重點不同,需求也不一樣,以前的采購項目都是各軍種分別采購,以滿足各自需要的武器系統,而JSF項目則強調戰斗機能夠同時滿足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的需要。于是JSF引進了&ld;機族&rd;的新概念,所有型號的聯合攻擊戰斗機都采用同樣的發動機、航空電子設備和其他的高成本設備,外形也基本一樣,所以通用性很高。JSF項目中的F-35戰斗機的A型(空軍型)與其他型號的通用性高達80﹪,B型(海軍陸戰隊型)達70﹪,型(海軍型)達35﹪。這就大大降低了未來戰斗機的維修與訓練成本,增加了各軍種戰斗機之間的互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