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半個月亮爬上來”決不會是上弦月
時間:
書之意2
為什么
每天到了夜晚,月亮就會出現,尤其是夏天,星空更美。其實月球自身不發光,只能被太陽光照亮,而且被照亮的只是半個月球球面。這也就是為什么有時月亮圓有時又是一個半圓的啦。可是細心的你知道為什么“半個月亮爬上來”決不會是上弦月嗎?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一個月中,月相是不斷變化的,這跟太陽與月球的相對位置有關。因為月球繞地球公轉,所以月球相對于太陽在天空中自西向東運動,每天東行約12°,每個朔望月轉完一圈。于是,每當農歷初一月球運動到“朔”的位置時,地球上的人面對的是沒有太陽光照的半個月面,而且日月接近在同一方向上,在強烈的陽光下,不可能看見月亮。半個月后,月球運動到“望”的位置時,日月相距約180°,地球上的人面對的是完全被陽光照亮的半個月面,便可在夜晚看見一輪圓圓的月亮。當月球運動到“上弦”或“下弦”位置的時候,地球人面對的月面,一半被陽光照亮,另一半完全黑暗,看到的是“半個月亮”。農歷廿二、廿三的下弦月位于太陽以西90°,在黎明時最高。它從東方升起的時刻應在日出前6小時的子夜,那時的情景正是民歌“半個月亮爬上來”唱出的意境。而農歷初七、初八的上弦月位于太陽以東90°,在黃昏時最高,而升起于中午,升起時不可能為人所見,所以說“半個月亮爬上來”決不會是上弦月。不過,中午升起的上弦月將會在半夜落下,所以唐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月相無疑必是上弦月。同樣道理,月初所見的一彎新月總在太陽東面而且相距不遠,黃昏時斜掛西隅,不久就會落山;如鉤的殘月只能出現在農歷月末,位于太陽西側不遠處,晨光熹微時現身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