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辣”不是一種味道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吃什么樣的菜啊,辣菜你們喜歡次嗎,它是不是很有味道,感覺很下飯。可是你們聽過嗎,有人常說:&ld;其實,&ls;辣&rs;不是一種味道,這是為什么呢?相信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ld;辣&rd;,是許多美味佳肴的特色之一。如果&ld;辣&rd;得恰到好處,食客們吃得暢快淋漓的同時,常會贊美技藝高超的廚師充分滿足了他們的味覺。如果這時候有人冒出一句:&ld;其實,&ls;辣&rs;不是一種味道……&rd;恐怕沒人會相信,但這確實是現代科學的普遍看法。
味覺是檢測物質化學成分的感覺,起始于分布在舌表面等處的基本功能單位‐‐味蕾。味覺是進食時進行自我保護的最后一道屏障,告訴我們哪些東西具有營養,哪些東西攝入后于健康不利。科學家們證實,&ld;味道&rd;雖然千姿百態,但歸根到底,可按所代表的化學刺激不同,分為最基本的5種:甜、咸、酸、苦、鮮。
食物如果富含碳水化合物,嘗起來就是甜的。一般來講,甜味總是讓人愉快的,誘使人大量食用來補充能量。咸味代表的則是鈉、鉀等離子的存在,提醒我們適量攝取可以滿足身體對礦物質的需要。輕度的酸味也常受到歡迎,因為蔬果往往具有這種味道,而且酸味一定程度上也和咸味一樣與金屬離子相關。然而,食物過酸通常是腐壞的征兆,因而受到多數人的排斥。苦味毫無疑問很難讓人接受,從起源上講,它意味著某些植物的莖、葉、果實看來光鮮可人,卻暗藏有毒有害的生物堿,即使進入口中也應該馬上唾棄。鮮味則是許多氨基酸特有的味道。氨基酸是高營養物質‐‐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富集于魚、肉、菌類等食品中。老饕們迷戀&ld;佛跳墻&rd;、&ld;腌篤鮮&rd;等鮮美菜肴,生物學原因就在于此。
味覺系統對不同味道的靈敏度是截然不同的。對甜和鮮的檢測比較遲鈍并不代表我們對鮮美的食物不感興趣,只有這樣,才有利于發現最具營養價值的食物,而不是能吃的都吃,從營養學的角度看那是&ld;事倍功半&rd;。相反,味覺對代表有害物質的苦味實行接近&ld;零容忍&rd;的&ld;政策&rd;。一定量的甜味物質也許剛剛能被味覺檢測到,濃度僅是其萬分之一的苦味物質卻足以讓我們&ld;苦不堪言&rd;。那么,&ld;辣&rd;味呢,它的任務也和甜、咸、苦、酸、鮮一樣,是告訴我們攝入口腔的東西有無營養或毒性嗎?非也。所謂&ld;辣&rd;,其實是一種輕微的&ld;痛&rd;,或者說,是分布在舌頭上的、感受傷害性刺激的神經末梢,對辣椒素、酒精等物質作出反應的結果,并不能指示我們嘴里的東西是否適合食用。辣的感覺甚至不需要味蕾的參與,在向大腦傳遞信號時,走的也不是和5種基本味道一樣的味覺途徑,而是更依賴于傷害性感覺傳遞的通路‐‐在傷口或者黏膜處涂上辣椒末,也能產生類似&ld;辣&rd;的灼燒甚至疼痛感,便是明證。
所以說,&ld;辣&rd;不是一種味道。然而,適量的辣能使食物更加美味卻是不爭的事實。遺憾的是,其中緣目前尚無定論,還有賴科學家與美食家、廚師們聯手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