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為什么在清明前后放飛
時間:
書之意2
為什么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風箏是一個非常有趣好玩的娛樂玩具,相信大家小時候也都玩過。但是大家關注過自己是在什么時候放的風箏嗎?細心地小朋友估計會發現是在清明節前后,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管快來了解一下吧。
說到風箏,先得正名。風箏的俗名,南方叫紙鳶,北方叫紙鷂。曹雪芹的風箏工藝專著叫《南鳶北鷂考工記》。在唐詩中出現過&ld;風箏&rd;的字眼,但這個風箏專指房檐下的鐵馬,不能以今類古。再是關于風箏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是,木鳶偵察說;一種是,游戲玩具說……但也有人提出質疑,何以在清明節放風箏,不在中秋節放風箏?這就出了第三種說法;掃墓祭祖說。清明掃墓,焚化紙錢。而考其初始,并不燒紙的。古人掃墓,把紙錢拴在長長的竹竿的頂端,插于墳頭,早春風烈,紙花飛舞,象征先人精神永在。墳頭飛紙衍化為清明放風箏的習俗。
放風箏源于祖先崇拜,這在古詩中也可以找到根據。唐代詩人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詩云:&ld;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rd;有一首宋詩七律云:&ld;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化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rd;白居易詩中的&ld;風吹曠野紙錢飛&rd;,宋詩中的&ld;紙灰化作白蝴蝶&rd;,都是反證,紙灰不灰時的白蝴蝶迎風搖曳,一定更美。其二是,中國現代文學大家沈從文有短篇小說《靜》,其中寫到湘西墳頭拴紙的風俗,也是說清明放風箏與祭祖有關之最好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