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嫦娥三號叫航天器而不叫衛星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關注外太空,關注宇宙,希望能找到一個適合人們居住的星球。火箭,飛船的發射也變得是那么的頻繁,但是大家了解火箭,了解衛星嗎?為什么人們把嫦娥三號叫航天器而不叫衛星。相信許多朋友們都不太了解,下面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解答一下疑惑吧。
火箭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由著陸器和探測器組成的“嫦娥三號”將在約半個月后在月球實施軟著陸并開展為期3個月的巡視探測。
運載火箭將嫦娥三號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在軌飛行約5天,近月制動被月球捕獲,進入100公里環月圓軌道。飛行約4天后,變軌進入15公里×100公里橢圓軌道;再飛行約4天后,從高度約15公里的近月點開始動力下降。
嫦娥“三姑娘”成“器” 已不叫衛星
嫦娥“三姑娘”有四條腿六個輪子,是著陸器和巡視器(俗稱“月球車”,叫“玉兔號”)的組合體。與嫦娥一號、二號不同,嫦娥三號在名稱上不叫衛星而叫器,是我國第一個“有腿”的航天器。
嫦娥三號任務主要有兩個,一是實現月面軟著陸,二是實施月面巡視勘察。這需要它既能落到月面上,還能自主動起來。將任務分解給兩個探測器,有助于加快研制進度。
落月之前,巡視器作為一個載荷被安裝在著陸器上,本身并不工作。整個前期飛行、動力下降以及實施軟著陸過程,都是由著陸器完成的。到月面后,二者互相配合,將巡視器釋放到月面上,成為兩個獨立的探測器,各自在月面開展探測任務。
“三姑娘”雖然苗條但是很健壯
著陸器包含11個分系統,其中最有特色的當數著陸緩沖分系統,又集中體現在四條“中國腿”的外形上。據了解,其他國家的軟著陸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氣囊彈跳式,二是著陸腿式,三是空中吊車式。每種方案都有優缺點。就嫦娥三號軟著陸任務來講,氣囊式不能滿足重量要求,吊車式又比較復雜,腿式能滿足任務需要,保證著陸的穩定性。綜合之下,嫦娥三號選用了腿式著陸。
巡視器包含8個分系統,其中最有特色的當數移動分系統。從外形上看,就是巡視器的6個輪子。
此外,由于探測器的重量限制,嫦娥三號必須“瘦身”,進行集成化、小型化設計,還必須保證系統的可靠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它是一個健壯的探測器。
“三姑娘”落月難度大 全靠自主完成
嫦娥三號的路徑設計比嫦娥一號、嫦娥二號更進一層,且難度和風險大大增強。它要在近月點15公里處進行動力下降,接著實現月面軟著陸,然后再進行月面巡視勘察。
這15公里的動力下降,是以拋物線下降。探測器的相對速度要從1.7公里/秒逐漸減為0,過程主要靠探測器自主來完成,人工干預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距月面100米處時,探測器還要懸停,對月面進行拍照,避開障礙物,尋找著陸點。
等到探測器在月面實現軟著陸后,著陸器和巡視器還要進行分離,實現互相拍攝。著陸器基本固定在一個位置,巡視器則需要從著陸器上“走”下來,進行月面巡視勘察。在月面路徑中,還涉及到“地面遙操作”和“巡視器自主控制”相結合的技術手段。
除了地面遙操作外,巡視器也可以利用計算機,對圖像進行處理、識別障礙,規劃出相對較近的局部路徑,控制自身的移動。這時候,巡視器就是一個自主移動的機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