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5》收官 春哥變形記結束了(2)
1967年,陳小春祖籍廣東惠陽生于香港。后于家庭貧困,13歲那年,小春書讀到初中一年級就輟學了。此后,他便開始給一些缺少勞力的農家打短工。當時,身材瘦小、面黃肌瘦的他插秧、種田、割稻等農活樣樣能干,于營養不良加上陽光曝曬,小春干活時幾次都暈倒在田地里。原本細嫩的皮膚,也變得黝黑。但這些,比起被螞蝗咬,被饑餓困擾的滋味,已算不得什么了。
1980年,陳小春隨父親來到香港區。初到香港,生活的艱難是小春一家人始料不及的。當時,陳小春與全家人都擠在貧民窟的三間籠屋里。在香港,住籠屋的人大多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每到晚上,各種聲響和氣味,常攪得小春難以入睡。每當這時,小春就會從心底暗暗發誓:我一定要出人頭地!讓全家人都住上大房子!不久,父親在建筑工地謀到了一份苦差事。小春見籠屋環境太差,便決定出去找活干,以便早日搬出那個鬼地方。可是,于缺乏營養,小春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小很多。15歲了,個頭卻只有14米,面黃肌瘦,根本沒人愿意雇他。無奈,小春只好來到父親干活的工地打零工。因為年紀小又很懂事,工友們都很照顧他,不讓他干重體力活,而只留些像量標線、傳空桶之類的輕松活給他干。但不論干啥,小春都干得特別認真賣力。
以后,建筑隊的工程完成到八成,裝潢隊就進駐工地。只見過磚頭水泥、鋼筋石塊的小春對這些鋪地板、刷墻面的新鮮活頓時充滿了興趣,每當有空就跑到裝潢隊去看人家干活,時不時也給人打打下手。很快,聰明的小春便學會了鋪木地板,打下手也干得像模像樣。一天,裝潢隊的頭兒對他說:“春仔,要不你就到我們隊來打工吧,我給你每月300港幣!“小春興奮極了,要知道,多了幾百港幣,他們就可以租一間小房子,而不必蜷居在籠屋里受罪了。第一筆工錢到手后,小春就在外租了一間小屋,讓家里人搬出了籠屋。從此,他更加賣力地干活。在裝潢隊,小春干的是鋪木地板的活。鋪木地板是室內裝潢最基礎的一項工作,也最能考驗人的耐性。因為是新手,小春對待每一項工序都很認真。打線是鋪地板的第一道工序,一般有經驗的人用目側,草草畫畫了事。可小春每次打線時都跪在地上用長木尺一段一段地畫,畫得特別認真。第二道工序是用電鉆在水泥地上打洞,這需要很大力氣。小春年紀小,沒有那么大力氣,他就把身體傾斜在電鉆上,使出全身的力氣,才能勉強干這活。但接下來,往水泥洞里敲木樁、鋪木地板就更不輕松了。 因為他鋪的木地板都是粗糙的半成品,非常毛糙扎手,而一條條的地板對槽又必須雙手去拼接,不到半日,他的雙手就扎滿了細小的木刺。待好不容易忙完一天,晚上回到家時,小春的母親就會在燈下,小心地用繡花針幫他把木刺一根根的挑出來。母親一邊替他挑刺一邊落淚,她多么想讓兒子去讀書,不再做這些苦工啊!但是,如果小春不打工,他們就會連個家也沒有了。鋪完地板,接下來的的活就是打磨,于小春的手受傷,又被紗布纏繞得厚厚實實,因此,他拿砂紙磨地板時就顯得笨手笨腳。沒有辦法,他只好拆下紗布,用布滿傷口的手,拿著砂紙在地板上拼命地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