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老人獻身公益事業二十年
公益是一種美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來自濟南章丘的72歲老人呂若瑟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參與公益事業20年,幫助過無數的困難人群,我們都應該向她學習。想要了解更多公益活動資訊嗎?請看海南省開展“尋找最美教師”主題公益活動。
章丘龍山街道黨家村有位72歲的老人她叫呂若瑟,她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職工,但自從退休后她卻積極參與賑災募捐等各種公益活動,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對此她深有感觸地說:“只有時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不計回報地付出,才能獲得更多心靈的踏實和滿足。”
熱心參與公益事業20年
呂若瑟告訴記者,熱心參與賑災募捐公益活動是從她1994年退休后開始的,20多年來,她不斷從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錢來奉獻社會幫助別人。1998年長江洪水泛濫,她捐出100元;2005年印尼海嘯,她捐出200元;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她捐出300元;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她捐出300元;自己村里修路,她捐出200元……除了在國家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捐助善款,她還不斷接濟幫助村里的困難戶,許多貧困家庭和孤兒都收到過她的捐款和衣物,大大小小捐出去的錢,她自己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了。呂若瑟發自內心地說:“國家有難,人人有責!其實我的這點錢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我表達的是一種心情,要不我心里會不踏實,感覺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年輕的經歷讓她常懷感恩之心
交談中記者聽出呂若瑟的口音不像章丘人,她這才談起了她年輕時的經歷。原來她本是濟南人,在1964年9月積極相應黨的號召作為知青來到章丘,那年她21歲,和她一起從濟南來的還有17歲的楊汝芹。她們懷著滿腔熱情,離開條件相對優越的城市,投身到貧瘠落后的農村,決定為了建設祖國而奉獻青春。當年她們聽從組織安排,被分到當時的平陵公社黨家大隊參與農業生產。但僅僅過了9個月,黨家大隊的知青點被撤消了,沒有了組織沒有了依靠,她們也失去了“知青”的身份,每個月8元錢的生活補助也不再發放。因為戶口已經落在章丘,她們也無法回濟南生活,此后她們成了名副其實的農民,每日和村里人一起下地種田。
她們住在大隊蓋的小草房內,每人住一小間,室內狹小逼仄,只能放一張單人床,而且沒有廁所沒有廚房,更可怕的是連個院墻也沒有,夜里兩人聽到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嚇得徹夜難眠。對于兩個剛剛成年無依無靠的小姑娘來說,這樣的生活是非常艱難困苦的。兩個人只能相依為命,互相鼓勵,艱難度日。后來在公社的幫助和關懷下,呂若瑟和楊汝芹分別嫁給了村里的兩個農民,此后總算有了依靠,有了家。1980年,兩人被安排到黃河林場上班成了工人,有了相對固定的收入,生活也變得好了一些,直到她們在林場退休。
多年的農村生活和坎坷經歷,磨練了呂若瑟堅強的性格,也逐漸養成了關心國家、樂于奉獻、樂善好施的品格,于是她不斷地去幫助他人,默默地去做一些善事。呂若瑟語氣堅定地表示:“只要我還有這個能力,就要堅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