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亮談公益:公益創業越精準越好
公益創業者不能滿足于有好心做好事,一定要避免和克服把活動當項目,所以,社會組織一定要有使命,還要制定出以成果為導向的戰略計劃。這樣才能夠把公益事業給做好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人的觀點吧。
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要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意思是要鼓勵草根創業、全民創業。&ld;大眾創業應該包括公益創業在。&rd;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訓中心副主任徐本亮告訴《善達網》記者,現在的政策環境與30年前下海經商一樣,公益創業將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一種新的潮流。但徐本亮同時表示,公益創業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市場調研,選擇方向越精準越好。
善達網:你如此看好&ld;公益創業&rd;的未來,它的發展是背景是怎樣的?
徐本亮:公益創業是時代的召喚。一個健康良性的社會,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三者協調發展的,就像一個椅子,要三條腿才能平衡穩固。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社會組織的現狀卻與此卻不相適應,個社會呈現一種&ld;兩強一弱&rd;的狀況,即政府與企業強,社會組織弱。這已經成為我國現代社會建設和發展的一個很大的瓶頸。
而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社會組織在參與社會治、擴大和提供有效公共服務、促進就業、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特別是彌補政府和企業不足上,都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的功能和作用。
所以,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對社會建設和社會智力創新越來越重視,對社會組織培育和扶植力度不斷加強。所以,我覺得公益創業正在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一種新的潮流。
我認為,《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要促進大眾創業不僅僅是創辦商業企業,它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應該還包含&ld;公益創業&rd;,就是要求人們去創辦以解決社會問題,以實現社會公眾利益為目的的社會組織。這應該才是&ld;大眾創業&rd;更完的概念。
當年,在黨和政府的要求下,很多人下海經商,掀起了中國一個創業的高潮,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現在的形勢同三十年前不一樣嗎?所以,我們一定形成這樣一個認識,黨和政府要求的&ld;大眾創業、萬眾創新&rd;包含著公益創業這個重要內容。
善達網:那為什么現在是進行公益創業,創辦社會組織很好的機遇呢?
徐本亮:首先,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對公益創新的關注度和支持度在不斷地提高。十八大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要建立現代社會組織制度,這相當于三十年前提出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對社會組織的發展和公益創業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推動。
另外,十八大還提出實現國家治體系和治能力現代化,這表明社會組織在個國家治體系中不可缺少的治主體。這給我們進行公益創業、創辦社會組織更是一種巨大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十八大以來,全國很多地方都制定了不少促進社會組織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現在已經對四類社會組織取消了業務主管單位,實行直接登記。這是第一大利好。
其次,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有大量社會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貧富差距、環境污染、特殊人群的照顧、扶貧幫困等問題,這就為公益創業提供了大量機會。因為這些問題僅靠政府和企業是無法解決的,而社會組織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使命的,具有自愿性、專業性和自發性,能夠迅速了解社會需求,并能采取有效方法去解決。
第三,政府職能的轉變,為公益創業提供了非常好的環境。現在政府正在過去的管型向服務型轉變,政府有關部門會把一些微觀層面的,特別是社會服務和公共產品提供方面的工作和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而且從去年以來,國務院、財政部和民政部都出臺了大量的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大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力度,這對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有助于公益創業的拓展。
最后,當前我國面臨的就業壓力非常大,今年高校畢業生達700多萬,而公益創業是解決就業問題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從世界范圍內看,非營利部門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貢獻愛心的事業,現在已是促進經濟增長的第七大經濟體,據統計,在發達國家,包括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非營利部門的就業人員一般占比達到 10%-12%,是融合勞動力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但我國呢,非營利部門的從業人員比例只有1%-2%。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有多大!當然,問題和差距也意味著發展空間。因此,公益創業不但可以解決創業者自己的崗位,而且可以為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和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