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成立25周年遇困局:如何讓90后參與進來(2)
?。玻埃保材?,劉文華去深圳參加第一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逛了一圈,才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發現了希望工程的展位。&ld;甚至有公益人問我,希望工程還在嗎?&rd;他感慨不已。
青基會秘書長涂猛把希望工程分為兩個階段,以2005年為分水嶺。那一年,政府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ld;兩免一補&rd;政策(免學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基本解決了失學兒童的問題。
&ld;在此之前,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投入不足。那時候,我們主要是讓孩子們重返校園。隨著政策變化,我們的模式就變為救助加發展模式,同時對非義務教育階段開大門,包括資助貧困生讀大學。&rd;涂猛告訴記者。
涂猛承認,現在的青基會創新動力不夠,需要反思。&ld;希望工程當年成功,是因為市場做得好、做得早;但后來被(其它公益組織)后發優勢,給彎道超車了。&rd;他強調,青基會要&ld;去行政化、取市場化&rd;。
&ld;這種行政化不全是體制約束,而是思維、方法、組織構架的問題?;ヂ摼W2.0時代的念是去中心化,有些(青基會)部門部長認為員工要聽我的,市場不是這樣的,我們要聽客戶的,一個客戶是受益人,一個是捐贈人。&rd;涂猛告訴記者。
希望工程史上最大的一次信用危機,是2002年,被輿論質疑青基會違規投資并造成虧損一事。風波過去很多年后,多名青基會員工向記者提起,仍覺得這件事使得內部士氣受挫,從此希望工程很少主動宣傳自己。
而這種低調作風在希望工程轉型路上造成了溝通障礙。再也沒有像大眼睛女孩那樣的標志人物能讓公眾明白希望工程的價值所在。有人提出疑問:沒有失學兒童了,希望工程為什么還繼續存在?
涂猛說,希望工程沒有停滯過。&ld;我們的新使命應該是讓助學和育人復合發展。&rd;他說。
對比近5年年報,希望工程募款從60億到破百億,每年資助大學生超4萬,希望小學增加了2000多所。與此同時,農村生源萎縮、撤點并校也波及到了希望工程。
涂猛告訴記者,于希望小學主要是鄉鎮中心校,受到影響不大。涂猛提出了兩個不能丟:堅持希望小學牌子不能丟,堅持捐贈資產不能丟;同時要求新建小學選址要符合教育布局,15年內不被撤并。
而湖南省大洲鄉龍洞希望小學則是一個被&ld;降級&rd;的學校。從1995年捐建時,管著一個教學點的完全小學,到如今成為隔年招生的教學點,只有一、二、四年級和一個學前班,90多個學生。
在校長彭品琪印象里,希望工程僅止于20年前修建校舍和早以前的捐書。他說,硬件還可以,就是缺人。一是招不到學生,二是請不來專業老師。
青基會的下一步正是鎖定需求的缺口‐‐到被邊緣化的村小、教學點去。一個叫做&ld;微小學&rd;的項目正在醞釀中,想借著25周年大會再出發。
不過,微小學設計最大的困難在于彭品琪們的遭遇:老師多半五六十歲了,年輕的好老師不愿意接班。雖然青基會設計了&ld;同e課堂&rd;,希望通過網絡方式,讓山里的老師向山外的老師拜師學藝。但是,老教師能否認可年輕教師,能否接受新知識都是一個難題。
希望工程另一大挑戰來自捐贈人年齡段偏大。怎么讓品牌年輕起來?創新則勢必要把80后、90后捐贈人納入到碗里來一起成長。涂猛自問:&ld;他們要的是低門檻、小型化、參與式體驗,我們怎么能提供這樣的公益產品和服務呢?&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