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羅麥是小說改編的嗎 原著小說結局是什么
電影《尋找羅麥》正在熱映中,該影片是韓庚和杰瑞米·埃爾卡伊姆主演的,影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該影片是小說改編的嗎?影片中羅麥和趙捷發生了什么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尋找羅麥是小說改編的嗎
《尋找羅麥》是一部遲來的電影,從制作完成到院線公映,經過了五年之久。俗世沉浮,五年足以物是人非。這也是一次遲來的文學作品改編。影片的原著文本,是導演兼編劇王超的短篇小說《去了西藏》。
《去了西藏》發表于《小說界》1998年第6期,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作品。部分觀眾因為《尋找羅麥》中的藏地風光,指責電影是在消費西藏和跟風近年來流行的風景明信片式文藝電影,并無道理。藏族宗教元素對于“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尋找羅麥》,是敘事中至關重要的部分,也構成對主線劇情的隱喻和互文。
電影《尋找羅麥》結局是什么
電影以趙捷夜宿羅麥臥房作為最后的情節段落。演員情緒醞釀充分到位,鏡頭安排既含蓄、又大膽。讀過安妮·普魯克斯小說的讀者,或許還能記起小說臨近結尾,描述恩尼斯“一覺醒來,有時傷心,有時高興”的一段表述。這段情節沒有出現在李安的改編電影里,被王超借用到《尋找羅麥》中,讓人意外,也讓人感動。
趙捷夢中與羅麥重逢于藏戲《朱瑪》,電影最后一個畫面定格于摘下面具后的羅麥面容,也是既傷感,又優美。影片縱然有萬般不足,結局的處理也還是看得出隱然有大師氣象。
《去了西藏》與《尋找羅麥》都是于時代氣息上淡然疏遠的作品--仿佛可以發生在任何時空背景下。小說和電影都不會讓觀眾覺得陳舊過時,也是因為敘事主題只關乎人與人相交接的情感,無關時代,無關身份,無關族裔,也無關性別。
《去了西藏》以線性時間敘事,將趙捷和李亦童年時期的相識和友誼作為敘事肇始;《尋找羅麥》將李亦的角色更改為法國人羅麥(Rohmer),又省略掉趙捷和羅麥的相識相交過程,讓羅麥的死亡前置,作為電影的開場鏡頭,而敘事則以非線性的方式展開,通過李亦的回憶,零散拼貼出整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