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主要講什么 電影無解的結局揭露什
近日,由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執(zhí)導的心理懸疑電影《第三度嫌疑人》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lián)盟院線旗下各影院公映。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知道最終無解的結局揭露什么嗎?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第三度嫌疑人主要講什么 電影無解的結局揭露什么
《第三度嫌疑人》講述一位律師為兇殺案嫌犯辯護,卻從對方前后不一的供述中發(fā)現(xiàn)線索,發(fā)掘出看似確鑿的案情背后的驚人真相。影片深入探討了正義實現(xiàn)這個宏大主題,雖然節(jié)奏略緩,但對人性深層次的探討也得以細膩展開。影片最華彩之處,是兩位男主角最后一次隔著玻璃的談話,鏡頭利用了玻璃的反射,讓罪犯的形象投影在律師臉上,形成強力暗喻。整個案件融入道德、法律和人性之辯,讓人回味無窮。
借用一個流行詞,是枝裕和導演的新片《第三度嫌疑人》是用來“洗粉”的。那些錯過了他早年創(chuàng)作的觀眾,因為近年的作品———如 《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記》等———而誤會他是個“治愈系導演”,看了《第三度嫌疑人》很可能會“累覺不愛”:那個像心理按摩師一般的是枝裕和呢?他甚至不屑于“正常”地講完一個懸疑罪案故事,對于普通觀眾而言,這幾乎是冒犯了。
導演是個厚道人,他在東京的映后觀眾見面會上道歉:“抱歉讓你們困惑了,沒有把故事講清楚。”《第三度嫌疑人》 里,直到最后,清晰的案情和真相仍然缺席,一樁看似并不復雜的案件在審理的過程中變成一團濃霧,事實和人性終究是不可測的。這讓人深感挫敗,也許觀眾會和福山雅治扮演的律師一樣,從志得意滿到情同困獸,這種感受和覺悟都是不舒服的。《第三度嫌疑人》 成了一部逆流而上的電影,既違反懸疑劇這種類型片的一般創(chuàng)作法,更忤逆了觀眾的心理期待。
“把故事講清楚”,或者“讓觀眾心理舒適”,固然是電影導演職業(yè)倫理的一部分,卻未必是評價電影好壞的標準。是枝裕和的歉意,如果不是一種客套的姿態(tài),那也是因為在日本商業(yè)電影的環(huán)境里,他比較體貼觀眾。這讓人想起他在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里的一段文字:“電影變成了大型娛樂場所里的消費項目,創(chuàng)作者必須面對現(xiàn)狀,探索怎樣在新的場地里和觀眾締結關系。電影,是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共同擁有的逐漸流逝的時光。”創(chuàng)作者在一個本意是消費的場所里和觀眾之間締結的關系,很多時候雙方未必達到心意相通。在電影院里共同擁有的那段時光里,創(chuàng)作者給出了犀利的觀察和思考,而觀眾可能只愿意看到那份似乎溫情的表述。電影的本質是面風月寶鑒,看的人只是在里面尋找自己想看到的東西。創(chuàng)作者的平衡策略和觀眾的誤讀之間,成全了作品多義迷人的闡釋空間。
是枝裕和確立國際聲譽的作品是《無人知曉》,但那一定程度是因為14歲的主演柳樂優(yōu)彌獲得了戛納影展最佳男主角,太有傳奇感。之后的《步履不停》在歐洲獲得很高評價,因為對日本家庭生活的細膩呈現(xiàn),西方影評人把他類比小津安二郎,但他本人是不認可的,在若干次訪談里聲辯:“給了我最大影響的前輩是英國導演肯·洛奇。”日本媒體認為,《奇跡》是他創(chuàng)作的分水嶺:“做了父親的是枝裕和,變得‘好’起來了。”日本記者所謂的“好”,并不指導演技藝和電影水準,而是他對角色和觀眾都溫柔起來,電影有治愈感了。其后,隨著福山雅治和綾瀨遙等偶像明星進入他的電影,是枝裕和成了“爆款”導演。回味《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記》,在對家庭溫情的素描中,是枝裕和對階層、親情和男女之情有冷靜甚至是悲觀的體察,但他畢竟把善意的體恤給了角色,也給了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