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母唱反調怎么辦 孩子為什么喜歡和父母唱反調
早教是孩子的基礎教育,好的早教可以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很多寶寶總是不聽話,和父母唱反調,父母說是,寶寶說不,總是挑戰父母的原則,這樣的寶寶好嗎?。想要了解更多胎教方面的知識嗎?請看
每一個寶寶都會在15歲到3歲之間經歷一段喜歡說&ld;不&rd;的時期,這是寶寶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階段。1歲以前,在寶寶眼中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但寶寶成長到兩歲左右,開始逐漸意識到除了&ld;我&rd;還有&ld;他人&rd;,外界環境中的很多東西都不屬于我。
隨著寶寶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出現一些否定行為,他們試圖了解周圍的環境,建立自己的好惡觀念,表達個人的需求;開始有了獨立的思想意識,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認識和思考世界,只是他們還沒學會用更好的方法去處。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寶寶經常說&ld;不&rd;,這正是寶寶希望通過自己對大人觀點和指令的否定,來強調自己的存在,也是尋求大人對他們尊重的一條途徑。
科學家表示&ld;生命體最先表現出的狀態就是探索的狀態。如果一個生命體最初表現的狀態不積極,那么他的心一定不健康。&rd;好奇與探索的欲望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隨著身體和智力的不斷發育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寶寶開始慢慢覺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想要憑借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但很多時候家長出于保護的原則,對寶寶的某些探索行為予以阻止。當寶寶想要做一件事情,而父母不允許時,他就會本能地說&ld;不&rd;。可見,寶寶說&ld;不&rd;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是渴望積極探索的一種表現,是成長的標志和動力,是一件媽媽值得為之高興的事。所以家長在出于安全的情況下,也可以考慮多放手讓寶寶大膽嘗試。
對3歲以下的寶寶來說,很多被成人認定的&ld;叛逆行為&rd;,實際上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叛逆,而是寶寶和父母溝通和交流的一種方式。
有一項研究對兩歲左右寶寶進行實驗,結果表明一組&ld;叛逆性&rd;強的寶寶,長大后80%都獨立性非常強;而在另一組&ld;叛逆性&rd;比較弱的寶寶中,只有24%在成年后做到比較有獨立性。因此在寶寶3歲以前,父母如果能給寶寶足夠的說&ld;不&rd;的機會,實際上是在鍛煉寶寶自己做判斷和自己做決定。
如果家長嚴厲剝奪寶寶說&ld;不&rd;的權力,給寶寶諸多的限制,寶寶在應該出現&ld;叛逆行為&rd;的年齡沒有出現相應的行為,很可能對其后期的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
面對總是說&ld;不&rd;的寶寶,家長應該是妥協讓步還是堅持阻止?一些家長表示,盡管已經了解到寶寶愛說&ld;不&rd;是心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但總是向寶寶妥協不是一種寵溺嗎?寶寶不就變得一點規矩都沒有了?面對寶寶說&ld;不&rd;,小編教你4步走。
Step1、對于寶寶說&ld;不&rd;的行為,父母首先不要有情緒上的遷怒。家長在給孩子提出要求時,也讓孩子能夠暢通無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擁有選擇的權力,并且像對待大人一樣尊重他的選擇。
Step2、在保證寶寶安全的前提下,盡量放手讓寶寶探索,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限制。隨著寶寶視聽覺和運動能力的發育,外界環境對寶寶來說越來越新奇。面對新鮮的事物,寶寶總是難以抑制探索的欲望。給寶寶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恰恰是為了幫寶寶建構規則。寶寶在經歷了對各種各樣自的體驗后,才能真正發現哪一種規則適合他,進而他會很自愿地去遵守這個規則。
Step3、對于一些關系到安全的必要的限制和規則,媽媽要堅持。當寶寶做的符合規則時,媽媽一定要積極表揚。如果寶寶違反了規則,或是對遵守規則進行反抗,媽媽可以表情嚴肅地告訴寶寶不可以,嘗試讓他了解事情后果與傷害,必要時候可以讓他&ld;碰碰壁&rd;。
Step4、媽媽還可以嘗試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果寶寶嚷嚷著非要這樣做不可,爸爸媽媽可以利用當時的情景特點,想想辦法通過一些有趣好玩的游戲、活動來轉移他的注意力,使他忘記那些不合的要求。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他們對同一事物保持注意的時間是很短暫的,會很快被其他新奇的事物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