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贊美方式對孩子最有效
贊美并不是一味的阿諛奉承,而是發自內心的、給人無限動力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學會如何選擇正確的方式去贊美孩子,使孩子內心暖暖的。促進他們天賦的發展,幫助他們健康茁壯的成長。那么,家長們開始好奇了,什么樣的贊美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呢?現在就趕緊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情境一:
讀幼兒園的仁杰興奮的跑來,拿了一張他的畫作給你看。你很熱烈的贊美說:&ld;你畫的這棵樹真漂亮!&rd;他一臉失望的回說:&ld;這是精靈!不是樹!&rd;
情境二:
仁杰升上初中的第一天,數學老師為了查看班上同學在小學時代的基礎,出了一張題目簡單的考題做為診斷,結果仁杰考了九十分。發考卷時,老師特別鼓勵了他一下:&ld;仁杰,你很棒!考得不錯!&rd;請問:仁杰會很高興嗎?
情境三:
初中第一次英文段考結束,仁杰和文華都考了九十八分,同列班上最高分。老師發考卷時,對仁杰說:&ld;你得九十八分!&rd;但特別贊美文華:&ld;哇!文華,你 得九十八分耶!實在太棒了!&rd;請問:老師心目中,是仁杰還是文華的英文能力比較好?文華知道自己和仁杰同分后,他會覺得是自己或仁杰的英文能力比較好?
情境四:
仁杰讀高中了,他花了一學年的時間,非常專注的投入一項兼具信息科技、力學原和環保功能的發明,作品完成后參加科學展覽獲獎。物老師贊美他: &ld;贊!你一定花了很多時間,你這么努力、這么有毅力,難怪有這么好的成績,繼續加油!&rd;請問:為什么仁杰聽完贊美后,卻感覺自己在發明方面的能力好像不夠 強?
情境一分析:
父母若非學藝術,經常不知不覺采用寫實主義的觀點看待孩子的畫作,想要贊美,卻因錯誤詮釋而引發失望。其實父母不必急著判斷孩子畫什么,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表達興趣與好奇,并傾聽孩子的解釋,才是最佳贊美策略。
情境二分析:
仁杰知道考試題目是小學程度,自己應該考得好。受贊美時他會感覺到老師對自己的能力期望不高,猶如我們問一個臺大外文系的學生說:&ld;TV代表什么意思?&rd;他說:&ld;電視。&rd;我們說:&ld;你好厲害!&rd;一樣,他會覺得我們把他當白癡。
情境三分析:
仁杰和文華(在英文領域)表現一樣好,但老師只贊美文華,根據教育心學的實驗顯示,包括文華本人和旁觀的同學都會判斷:文華和仁杰相較之下,老師對文華的能力期望較低,所以老師對文華的表現頗為意外,特別給予贊美。老師的贊美暗示文華的英文能力遜于仁杰。
情境四分析:
老師極力贊美仁杰的努力而非能力,可是,許多教育心學的研究顯示:較年幼的孩子(大約十歲以下)認為能力是后天的,努力愈多,能力就愈強,努 力和能力之間呈現一個相互加乘的關系;但較年長的孩子(大約十歲以上)逐漸轉而認為能力是先天的,努力愈多,代表能力愈不夠強,努力和能力之間呈現一種相 互補償的關系。有些青少年(高中生最明顯)喜歡躲起來用功讀書,至于和同學相處時,則刻意表現一派輕松、非常不用功的樣子,就是想營造&ld;你看!我不必努力 也能考高分,我的能力很強&rd;的印象。所以,仁杰有可能推測:&ld;老師認為我要花很多時間、很努力才可能有這種好的表現,可見我在科技發明方面的能力并不 強。&rd;仁杰的能力感若降低,將來投入這方面的努力也會降低,結果,老師贊美的立意良善卻不知道事與愿違。仁杰若是幼兒園的學生,就可能欣然接受老師的贊 美,并且更努力。
誠懇是贊美的首要條件,不只表達出真心的欣賞,并且說得出具體的。禮貌的、例行的、儀式的或習慣性的贊美,也許有助于軟化人際關系,但其內容通常不會被當真。此外,夸張的贊美讓人感覺違反事實,抽象的贊美讓人感覺空洞,都是一些無感的贊美。
贊美孩子后天可改變的特性,例如努力、嘗試的勇氣和學習策略的有效性等,比贊美其固定的天賦更有幫助。但贊美努力時,要同時傳達&ld;能力是努力的結果&rd;、&ld;沒有努力就不能把天賦發展成為能力&rd;、&ld;天才是九十九分的汗水與一分的靈感&rd;等概念。事實上對個人成就而言,先天遺傳與后天努力各占幾分之幾并不重要,兩者 同為必要條件,宛如水兩個氫和一個氧化合而成,缺一不可。
能力感是個體對自己的能力之主觀知覺,但常不正確、不穩定。過度自信的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自卑的人會低估。個體通常透過人際比較或解決問題的經驗來調能力感,但人際比較通常極不穩定,只要換個比較對象或群體,成敗就可能立刻倒反。所以,贊美孩子時最好不要涉及人際比較,而是鼓勵他進行自我比較,指出他的進步與自我超越,他才能穩定的強化能力感。此外,當孩子完成對他而言是簡單的任務時,也不要畫蛇添足去贊美他,否則他可能察覺你對他的能力期望很低,因而降低能力感。
贊美是一種評價,評價可能是一種控制。當成人的 贊美對孩子透露控制的意圖時,會傷害其內在學習動機;長期的評價并可能使孩子終生對于外在評價過度敏感、在意和倚賴。一個過度在意評價的人,一生都會活得 很辛苦!因此,最佳的贊美策略不是給予評價,而是用心傾聽并表達好奇、珍惜、高興和感興趣,必要時伴隨誠懇、具體、性、有用的訊息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