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討厭爸媽的10種做法 優秀家長具備的條件
很多人都說中國人的教育是功利的教育,是刻板的教育。確實,中國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很多父母無心的做法會令孩子煩惱不已。那么,做父母的最忌諱做什么事情呢?孩子最大的煩惱又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最討厭爸媽的10種做法
1、無法申辯
爸媽最忌的事就是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最怕的情形是:沒有申訴的機會,若執意申辯,就被視為頂嘴犯上,必遭嚴懲。這是封建家長制的典型表現,是平等、民主精神的反面,害莫大焉!
試想,假如孩子已經習慣了適應不公,假如孩子除了尋求許可就再也沒有什么自己的主意,我們摯愛的孩子將如何面對他們的生活呢?培養一個理性并敢于發表自己意見的孩子遠比保住大人的面子重要。
2、家庭不和
大人不懂得得謙讓,經常互相責怪。其實,無論是父母吵架,還是父母和老人不和,對于孩子來講都是心理上的電閃雷鳴、雨雪交加,但苦于自己年齡尚小,無能為力,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抽泣。和諧的家庭氣氛對于孩子的成長,就像充足的陽光和水分。
父母的關系就是孩子的天氣,孩子的心靈還很稚嫩,惡劣的天氣不僅妨礙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往往還會留下終生的心理陰影。構建溫馨、互愛的家庭,是父母對孩子應盡的責任。
3、父母品行
老師剛講了語言美,回家就聽到大人罵街;課堂上剛受了公德教育,爸媽就亂扔垃圾、撿錢不交公。
文明的進步,使孩子在公德和修養方面起點比父母高,那就讓我們放下家長的架子,向孩子學習吧,這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和趨勢,沒什么不好意思的,事實上,我們需要向孩子學習的還多著呢。
4、爸媽不陪自己玩
童年的孩子最喜歡一家人在一起游戲,遺憾的是,這樣的機會并不多。大人們有自己的世界和娛樂方式,在中國,陪孩子玩歷來被認為可有可無。
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游戲,看著孩子一天天變化、長大,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等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或者年齡更大些,這樣的機會就少了,還是趁現在多多享受天賜的快樂吧。爸爸們可別認為和老婆孩子在一起沒面子,這是封建大男子主義的糟粕,文明程度越高的社會和階層,越重視和家人的相處。
5、父母的不良嗜好或習慣
煙霧繚繞、酒氣熏天、麻將聲聲,不良習慣的另一面就是不良性格,大人酒喝多了,麻將輸了,最后遭殃的卻是自己。不良嗜好,不僅帶給家人煩惱,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身體危害極大。
不管那個習慣持續了多少年,還是咬咬牙戒了吧,沒有改不了的習慣,只有不想改的人!
6、父母包辦
無論是穿衣服、時間安排,還是交朋友、選報興趣班,都不能自己做主。大人的解釋永遠是:小孩子懂什么,這都是為你好。
父母包辦的現象在中國十分普遍,要么是父母放心不下,要么是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而重要的,其實,即便孩子再小,也是一個人,他們的興趣和感受需要尊重,他們應該有一定范圍內的自主權,只有給他們自己做主的機會,他們才能發展自己的個性,才不至于毫無主見。
對于交朋友,我們應該給他們原則性的指導,但是最好不要具體的干涉,其實,什么樣的朋友有什么樣的好處,學習不好的朋友可能膽子大、腦子活,也可以豐富孩子的性格,我們成年人不也是什么朋友都要有嗎?
7、語言傷害
大人口不擇言,殊不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你不是孩子,就永遠不能體會到被父母責罵、貶低的滋味。
即使是面對自己的孩子,說話也不要毫無選擇,孩子年齡越小,他們對于父母的評價就越依賴,消極的評價、惡劣的情緒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其實,同樣一句話,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說,善意和鼓勵的角度,比指責和貶低更能發揮積極的效果。
8、父母失信
許諾的事情不認賬或者大打折扣或者無限期拖延,甭管自己多盼望,盼了多久。
父母的失信兩個明顯的消極影響:其一,父母的威信大打折扣,而父母的威信是教育的基礎;其二,父母的失信行為給孩子樹立了消極榜樣,你說話不算數,很難要求和指望孩子說話算數,只要你無法完全監控,孩子隨時存在失信的可能。
9、不被尊重
建的模型被扔掉,貼的墻畫被撕爛,養的小動物被送人或吃掉。自己做了糗事,父母逢人便講。
父母不被尊重,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自己小時候也沒有受到父母的尊重。不懂得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父母是最失敗的父母。
10、缺乏寬容與理解
孩子還小,思維能力和身體能力都不成熟,很多時候犯錯、闖禍遠非孩子本意,但是孩子得不到應有的寬容和理解。
中國人普遍缺乏嘗試精神,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幼年時期,嘗試失敗不被寬容和鼓勵,從而不敢嘗試。建議父母朋友寬容孩子無意的過失,鼓勵孩子嘗試心中的想法,雖然未必成功,但是孩子會從中獲得成長的機會
成為優秀家長需具備10條件
一、家長要學會從容面對
無論怎么著急,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家長在心態上要做到從容鎮定。
二、無條件愛孩子
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但是現在有很多家長在愛孩子方面卻增加了條件,把愛與學習掛鉤,把愛與優秀掛鉤,甚至把愛與聽話不聽話掛鉤,這都是錯誤的。
三、堅持原則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是有原則的,不能無條件順從孩子。不該做的事情一定不能做,沒有商量的余地,讓孩子們了解家長的底線,觸犯了要受到懲罰。
四、熱愛學習
學習不是孩子的專利,家長也必須要學習。通過學習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思想境界,同時為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孩子就會對學 習產生興趣,沒有排斥心理。家長學習,還可以與孩子分享快樂,可以就一個話題進行研究,共同討論,增進與孩子的情感交流。
五、轉移注意力
家長應該在人格上尊重孩子,在能力上幫助孩子。但有些家長把精力全都放到孩子身上,越關注孩子,孩子的壓力越大,孩子成功幾率就越小。有的家長不會轉移注意力,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有的甚至把工作都丟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六、經常鼓勵和表揚孩子
現在很多家長都意識到這個道理了,但還是不得要領。表揚和鼓勵要注意兩個原則:實事求是和把握分寸。不能無原則地"夸"孩子,這可能會讓孩子驕傲、自滿。
七、移交權力
孩子的事情由孩子做主。家長能做的是教會孩子選擇,家長的意見只作為孩子的一個選項。如果孩子選擇錯誤,他肯定會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這會讓孩子在下次選擇時格外小心,那時他會綜合考慮,愈發成熟。
八、學會微笑
孩子很會察顏觀色,如果家長成天繃著臉,孩子會很緊張。要知道在輕松和快樂的狀態下,做事的效果最好。所以家長要學會微笑,這還會感染一家人。同時還在孩子做對的時候開心地笑,做錯事時從容地笑。
九、陪伴孩子
陪伴孩子不單是指在孩子嬰幼兒時期這樣做,就是在孩子長大后也要這樣做,不要認為學習或玩只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要做孩子的學伴和玩伴,這會讓孩子感受到愛,而愛是有力量的,能產生很強的責任感和巨大的上進動力。
十、理順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認為孩子不好,主要是認為孩子學習不好,可是沒有分析為什么學習不好。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孩子沒有學習興趣,孩子為什么沒有學習興趣?是因為學校和家長沒有培養出孩子的學習興趣。所以,家長理順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很重要。
5種正確的家庭教育語氣
1、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星星,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切勿用的是挖苦的語氣,這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2、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于接受了。
3、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例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么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里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4、贊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并加以贊賞,會讓他更加樂于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贊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5、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