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 父母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的3件事
父母對于孩子們來說是最親密的人,孩子們也最為依賴父母的,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家長們的家庭教育很重要,錯誤的家庭教育很可能將孩子引入歧途,正確的教育將給孩子帶來終身受益無窮的財富。所以,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提醒自己,為了孩子,我必須盡力做到最好。
身為心理學博士以及臨床醫生,我每天都在診所中接觸到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的人,接觸到不同年齡的人,從孩童到成人,從無家可歸的人到名流人士。但,世界上沒有哪個群體比21世紀的父母更加瘋狂與愚蠢。
有時我感覺應該把薩繆爾巴特勒的那句“父母是地球上最不應該擁有孩子的人”紋在腦門上。但,我很不幸也是其中一員。我想說,身為父母,最該培養孩子的是適應力,而不是那些各種所謂的技能。
父母的大腦自孩子出生就進入易恐慌態
科學顯示,父母的大腦對于他或她的孩子的每個方面都極其敏感。
人類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表明,母親的大腦在她第一次懷孕時發生著顯著的變化,神經元連接與重設的數量可以與青春期一較高低。
同樣父親也經歷了類似但相較微弱的大腦變化,盡管這種變化是由母親和新生兒的荷爾蒙(由身體釋放到空氣中的激素)所引發的。
不夸張地說,為人父母改變了大腦神經元的連接。這就像重新經歷了一次青春期一樣。
正是這種對孩子的極度敏感,成為為人父母如此艱難的部分原因。
沒有什么東西比我們孩子的命運更能占據我們的大腦,或者更容易讓我們進入恐慌狀態的了。
不僅如此,我們孩子的大腦也一直在變化,并對我們的每一個面部表情、聲音語調、身體語言以及評價評論高度敏感。
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這種錯綜復雜的關聯互動,為生命帶來各種高興、悲傷的瞬間。
壓力重重的父母東西方都一樣
當孩子出生時,我認為我擁有很多育兒知識,我一定有絕佳方案來培養孩子。但,和很多其他父母一樣,孩子出生后,我還是失去了理性,經常感到自己直覺和擔憂之間的沖突。
當我聽到孩子的同伴贏了地區拼寫大賽,我的恐懼會使我把正在明媚的陽光中挖蚯蚓的兒子拽到房間里為學習能力傾向考試做準備——盡管我的直覺告訴我不要這樣做!我想這也是很多父母面臨的困境。
事實上,很多孩子正因為我們這樣的父母而備感壓力。
統計顯示,現在壓力和精神疾病持續呈現上升趨勢,其中15歲到24歲之間的年輕人是最容易受影響的群體。
2020 年,抑郁癥將會成為西方世界僅次于心臟病的第二大疾病。處方藥濫用位列發達國家健康問題之首,而高校里的年輕人是處方藥濫用群體中增長最迅速的次群體。同時,死于自殺的年輕人要比他殺和戰爭加起來的還多。
越來越多的孩子遭受緊張、焦慮、睡眠不足和失眠之苦。也有越來越多的孩子由于“過度鍛煉”而受傷,以及因“過度學習”而產生諸如肥胖與近視等問題。
正是因為父母們面臨著各種現實的壓力,轉而逼迫孩子。因為有些壓力自父母這個角色出現以來就普遍存在,而有些則是21 世紀全新出現的,讓我們不知所措。
學校入學標準比以往更為苛刻。如今,“確保”擁有良好的教育,意味著家庭的所有成員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從幼兒園到大學入學申請的全過程。父母們甚至帶著孩子們早早地就到他們夢想的校園里參觀,所有時間、金錢以及其他資源投入都是為了讓孩子進入理想的學校。
入學之戰獲勝之后,父母們又要設法支付急劇增長的學費,抽出時間參加學校的志愿服務,并監視孩子的表現,確保所有的一切都有助于幫助孩子進入下一個階段。似乎這個過程中任何環節有了疏漏,就會讓孩子的未來千差萬別。
全球化也引發了年輕人之間的更大競爭。和我們的孩子搶奪大學入學資格或工作崗位的,不僅僅是鄰居家的孩子,還有來自北京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孩子們。這意味著我們越來越難以了解孩子們參與競爭所需的行為標準、思維過程和技能水平。我們的孩子能夠拼得過那些來自其他國家,只會學習、不會玩耍、擅長記憶的神童、計算高手以及拼寫冠軍們嗎?
網絡也使得我們的真實世界被仔細編輯過才呈現出來。掃一眼社交媒體就知道它們離現實多么遙遠。父母們不會上傳自己勞累的樣子,發脾氣的孩子,與分居伴侶的爭吵。年輕人不會發布他們學習或者和父母共享午餐的圖片。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虛幻的世界,我們以我們希望別人看到的樣子出現(比如青少年的Facebook 上,40% 的人發布他們朋友們聚會的照片)。
如果你想不快樂,那么請沉迷在別人“理想生活”的描述之中。
密歇根2013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使用Facebook會如何影響快樂以及人們對自己個人幸福的評價”。研究發現,使用Facebook 越多的人,對于他們當下的感受和對生活整體的滿意度越是持負面態度。受邀者登錄的時間越長、次數越多,他們下一次進行聯系時的感受會越糟糕。而面對面的直接溝通則不會帶來這種負面的感覺。
父母的行為常常為恐懼所驅使
21世紀最大的挑戰,是為我們和孩子們實現經濟保障。
在過去,一個孩子的成長路徑非常清晰。你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這能讓他找到一份好工作,并使他們自給自足,成家立業。
不過,由于上文提及的各種因素,如今我們無法確保教育結果。高等教育的價值空間甚至也打了折扣。
現在的年輕人被稱為“回巢族”(Generation Boomerang)。由于就業前景渺茫,而教育持續時間加長,很多年輕人直到二十好幾歲都還在靠父母生活。那些沒有大專或大學學位的人,要找到一份好工作越來越困難。而且你連5年后會有些什么工作都不知道,又如何能夠幫助孩子掌握正確的工作技能,讓她20 年后能夠找到工作?這些不確定性令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