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什么會摳門 寶寶摳門怎么辦
各位家長朋友們,大家知道嗎?一般孩子要到四五歲左右,才能真正懂得分享的意義,并能發自內心地分享。但是在&ld;真正的分享&rd;之前,孩子可以被大人鼓舞,做出&ld;分享的行為&rd;。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吧。
朵朵2歲多了,忽然之間變得很摳門,什么東西只要在她手里就別想要出來,而且別人給她的東西一定毫不拒絕的接受,有時候明明是別的小朋友的東西,也一定要搶過來。很多次搞得爸爸媽媽很尷尬,很多家長都反映,家里有個&ld;小摳門&rd;,這種情況下怎么辦?
其實家有大方寶寶不必開心,因為所謂的大方可能是因為孩子沒有占有欲、沒有特別喜愛的東西;有摳門寶寶也不必過分緊張,說明孩子知道珍惜東西,對&ld;自己的&rd;這個概念有了認識。為啥孩子會摳門?
小氣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現象,是自我意識的本能體現。孩子對心目中一切物件常解為是&ld;我&rd;的,從未感受到別人的需要。如&ld;我的小床&rd;、&ld;我的玩具&rd;、&ld;我的……&rd;。
如:鄰居來借物品,父母怕東西被弄壞而表現出的故意搪塞,無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的教材。
同伴交往時,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卻遭對方拒絕,因此當別的小伙伴向自己提出借玩具時也表現出小氣行為,父母見后卻不置可否,甚至給予一些口頭上的鼓勵,這樣,孩子的小氣行為便愈加嚴重。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借給小同伴,或將自己的食品分給同伴后,得到的是家長的訓斥,這會造成有意識地培養了孩子的摳門。家長的無謂犧牲。如:好吃的菜先讓孩子吃,好的水果先讓孩子挑……這種無謂的犧牲在很大程度上滋長了孩子的自私心,而一旦孩子出現小氣行為后,家長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個相當流行的說法:&ld;家里只有一個孩子,要是有兩三個孩子便知道分享了。&rd;&ld;長大就好了&rd;。以此作為掩蓋自己教育的失誤。
以自我為中心造成的小氣行為,家長不必擔心,允許孩子有一個逐步改變的過程,等過了這一階段,孩子的社會發展需求轉強,他會要求同伴和團體接受他,自然開始有了借別人玩具玩或把玩具借給別人的欲念。家長應適時引導孩子去了解自己和周圍人的關系,幫助孩子擺脫&ld;以自我為中心&rd;的束縛。
鄰里交往、同事往來時,家長應以自身無私的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這樣才能在孩子面前有說服力。
a學習分享。這首先要從家庭中做起:家長不能過分溺愛子女,使其懂得好東西應該大家品嘗,應具有尊敬長輩的美德。當家中來客人時,可有意識地讓幼兒幫助&ld;招待&rd;客人,如拿糖果給大家吃或拿玩具請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長應多給孩子與同伴相處的機會,讓他帶著玩具和同伴交換著玩,增加其與同伴分享的經驗。當孩子知道對方玩過以后會還給自己或是自己也有過玩他人玩具的體驗時,自然會主動與他人分享并感到快樂的。 b學習贈與。可常常鼓勵孩子把舊時的物品(玩具、衣物等)捐出來,因為他長大了,不再需要了。讓他親自把東西贈與鄰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給孤兒院的孩子們,也可在節日里,讓孩子向同伴贈送禮物,從中體會愉悅的感受。另外,家長應正確地給孩子以適當的鼓勵。家長如能在孩子有好玩具、好東西而懂得分享時給予及時的肯定、贊許,則孩子將會努力使自己逐漸改掉小氣的毛病。
給孩子貼標簽會更加強化孩子的行為,如果總是強調孩子的小氣和摳門,慢慢的孩子就會真的成為一個小氣和摳門的人了。
孩子有權保護&ld;自己的財產&rd;,在孩子沒有建立明確的所有權的時候,家長要耐心教育講解,而不是粗暴的將孩子的東西贈送給他人,這樣孩子會認為搶奪別人的東西是被允許的。&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