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內向怎么辦 怎樣讓孩子建立自信
很多孩子不善于人際交往,性格孤僻,沒有自信,不愿意與其他人交流,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么辦呢?父母應該放下過高的要求,去肯定孩子, 讓孩子建立自信,給孩子支持與解,讓他沒有心負擔,與其強迫孩子成為外交家,不如陪他去探索世界。
5歲的成成不善于和其他孩子交往。只要人家一拿他的東西,他馬上不人家,躲得遠遠的。有時候也會把東西搶回來,但照樣還是不和小朋友玩兒了。爸爸媽媽教他要用語言和人家溝通,可成成就是不吭聲。&ld;這樣的結果就是沒朋友了。&rd;成成媽說,即使一些家教比較好的哥哥姐姐肯耐心跟成成玩,基本也都是一次性交往。這讓她充滿了擔心:孩子交不到朋友,性格變得內向孤僻怎么辦?如果幫孩子交朋友,可他搶回玩具就要回家,那又怎么辦?孩子實在不想跟小朋友玩,是不是就不要強迫他呢?
張莉琳說,如果家長對孩子限制太多,期望太高,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內在也比較缺乏自信。家長如果對孩子有過多的要求,孩子做事更是沒有信心,會擔心自己不如別人,會怕做得不好被批評而不敢嘗試。當孩子被同伴欺負的時候,家長不要對他說沒關系,因為對他來說真的有關系。也不要急著教導他應該怎樣做,這個時候他聽不進去。更不要說他沒用,怎么會被人欺負,越說他沒用他會越沒有。
這個時候,家長要先同孩子的感受,例如解他很難過,很傷心等等。讓孩子說說過程,說的過程就是療傷的過程。家長也可以在聆聽孩子的敘述中了解孩子,引導孩子怎樣做才可以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事情。無論孩子的辦法是什么,家長都肯定和接納。當然,家長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但不強求孩子接受或照辦。平常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不拿孩子與他人比較。只要家長能做到這些,孩子慢慢會自信起來。
張潔說,第三個小朋友,就個人氣質而言是一個反應比較慢、心思細膩、比較敏感的孩子。那么,家長應該遵循孩子發展的天性,從中去培養孩子的自信和應有的成就感。就像內向敏感的孩子,他們能夠專心專注于自己喜歡的事情,對于這些事情,他們的觀察力和敏感度是相當高的。對這類孩子,與其去強迫他成為出色的外交家,不如去發現有哪些是他感興趣和喜歡鉆研的地方。家長要做的不是把他困在讓他窘迫而且不安的環境中,不讓他離開,反而應該幫他營造一個他感到舒服、自信而且從中能得到快樂的環境中。這也需要家長特別去留意孩子的關注點,比如圖書,比如昆蟲、大自然等等。這種孩子特別需要家長的陪同,去探索未知的大世界。
張潔說,看得出BB是個積極主動的孩子,但為什么總是不講規矩,是因為在家里沒有規矩。她覺得,可以通過全家人共同努力,互相溝通,營造一個比較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學習到有規矩。首先可以先從老人家入手,讓他們知道不能替代孩子成長,不能凡事都寵著孩子、慣著孩子。其次是爸爸,要和媽媽協商一致,比如哪些是孩子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犯錯誤,哪些是絕對不能犯錯誤的,再通過家庭會議的形式跟孩子溝通,并且要得到孩子的認可,那么就可以形成家規了。當然,也要規定好犯錯必須得到相應的懲罰。
張莉琳表示,孩子不愿上學的有很多,原因各有不同。孩子剛上學,會對老師很崇拜,很有集體榮譽感,所以會表現很積極。當被老師嚴厲批評后,孩子會很失落,對自己和老師很失望,也怕老師會不喜歡自己。這個時候家長不要馬上問孩子&ld;為什么不上學&rd;,因為孩子會找很多客觀,而忽略了心里的感受和真正的原因。也不要給孩子講一大堆道,教育孩子要遵守紀律,這會讓孩子感到不被解,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很差勁而泄氣,或者因不耐煩而產生抵觸情緒。建議家長先同孩子被批評后的難受,然后讓孩子敘述事情的經過,再讓孩子看到是什么引起了老師的批評。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可以同老師,例如對孩子說&ld;估計老師是著急所以說話就重了,這讓你傷心了&rd;。不斷地同雙方,不加任何的評判。最后,引導孩子要怎樣做才會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通過類似的溝通,讓孩子自我教育,自我調行為,也學會面對和處問題。
張潔說,孩子這時候很需要家長的解和支持,不能因為要維護老師權威,就讓孩子受委屈。如果對最可信賴的爸爸媽媽也不能投訴,不能宣泄情緒,反而父母繼續給孩子壓力,那么孩子會更加逃避上學。所以,如果孩子在學校里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對待,那么家長一定要好好關注,和孩子聊聊事情發生的始末以及孩子的感受、想法。
同時,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比如如何克服挫折,讓孩子了解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不可能完美。每個人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你有缺點時,老師會包容你,那么老師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們是否也能去包容呢?當然,還可以鼓勵孩子,看到并發揮她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從中去獲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