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是怎樣的,美國家庭教育的優點有哪些
中國有句老話叫&rd;慈母多敗兒&ld;其實這句話就是能反應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在家庭中孩子就是一切,孩子說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才造就了中國家庭越來越多的教育問題。在美國,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樣的?我們能從他們的教育中學到什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從襁褓時期就跟媽媽分床睡覺,二、三歲的幼兒就住自己的房間。
父母決不替孩子多做什么事,最多從旁提醒、參謀。參與家事決策 美國孩子在家里的確是小主人,不但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還參與家庭大事的決策。一個孩子的父親說:&ld;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權利和機會很重要,等他長大了會越來越多地參與公眾事務乃至國家大事的決策。即使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也對維護孩子的獨立人格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d;
許多家庭都有吃飯時及飯后隨便聊天的習慣,飯桌上的氣氛和諧、幽默、民主,誰也不許打斷誰的話,誰都能把心里話倒個一干二凈。還有許多細心的媽媽總在孩子睡覺前去跟孩子談談&ld;今天過得怎么樣?什么事使你最開心?今天你向老師提了哪些問題?&rd;父母跟孩子說話很客氣、和藹,極少見到疾言厲色的訓斥、打罵,父母總是對孩子說&ld;謝謝&rd;&ld;對不起&rd;&ld;請原諒&rd;等等,用商量的口吻對話。
美國家長大多對孩子的學習不施加壓力。他們的觀點是:喜歡學習的孩子自然會努力學,為什么非強制他們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呢!強拗著去做,會傷害孩子的感情和個性。對孩子的游戲和興趣活動,家長也從不強制孩子,而是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他們說,人的興趣、愛好和才能本來就各不相同,孩子適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的路要讓孩子自己去走。
美國我們有一個溫馨的家庭,從我女兒上幼兒園開始,我們父母倆就已經著重考慮孩子學習的培養,因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她未來的事業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學習的氛圍來自多方面,可以這樣說,首先我們自己正視學習,每月工資中百分之三十投資于教育,從家庭的學習的空間布置到大人也要有一個不斷充電的讀書屋。家庭成員中人人參與學習,既要有成效,又要有突破,不求最好,但求完美。
記得女兒上幼兒園時,我參加了家委會工作。一次開家長會時,老師不提名舉例某些孩子在某些智力發展還比較滯后,我有一種感覺,我女兒必定是其中一個,經過回家實際操作,果真如此,對我影響特別深刻,雖然本人在教育工作戰線干了十幾年,對女兒的智力投資缺乏充分的準備,從那以后,我注重女兒智力的開發,不斷灌輸學習的重要性,在幼兒園的最后一學期,讓她住上寄宿制幼兒園,通過半年的寄宿生活,她各方面進步比較快,計算能力加強了,還學會了彈鋼琴等。 美國根據女兒的智力與能力情況,我們決定讓她早進學校大門,雖然在班上年齡最小,我們目標很明顯,讓她早日適應學校生活,不求在班上數一數二,但求她能跟上班級學習的節拍,但必須讓他加倍努力學習。實際上我們已做到這一點,我們在家本身帶頭參加學習,讀報活動,我們家庭成員的言談舉止,都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樹立了良好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