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
家風,如同一個人有氣質、一個國家有性格一樣;有關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有關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簡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
1、孟母三遷
說起中華經典家風故事,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2、曾國藩家訓
古今名人家風家訓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曾國藩家訓的故事。曾國藩教子與治家的理念和實踐,是社會公眾一致認可并極力推崇的。他一生戎馬倥傯,但對子女、對家庭的教育卻從未放松過。曾國藩特別強調“勤以持家”,還強調“和以治家”,更是以此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絲不茍的言傳身教。
3、祖昌教孫
南北朝時期的祖昌,任劉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級官員。他的孫子不愛讀書,常常被望子成龍的兒子祖朔之罵。因長期被罵,孫子越來越討厭讀書。祖昌覺得兒子的教育方法不對,告誡兒子說到“他讀書不行,說不定干別的事靈巧。做大人的,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興趣,加以誘導。”之后,祖昌常常把孫子帶去工程現場。孫兒對大山大河、田野村莊和各種建筑,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尤其對于天文學知識,特別喜歡。于是,祖昌帶著孫子拜訪了天文學家何承天,學習了很多天文知識。這個孩子后來的成就大大超過了祖輩和父輩,他就是祖沖之。這則家風故事說明,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施教者(教師和家長)應該循循善誘,把孩子的興趣引導出來,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歷代名人的家風家訓故事
1、陸游家訓
南宋詩人陸游,一生寫下26條家訓傳給后人,告誡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則農,無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
意思是說,當官不如務農,一輩子不做官也不要緊。自己耕種,衣食無憂,這樣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沒有什么遺憾。切記,千萬不要為了生存而去做壞事。
2、紀曉嵐家訓
清代第一才子紀曉嵐家教很嚴,對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四宜是: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四戒”與“四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互相補充,相映生輝。既告訴了后人什么不該做,又告訴了后人應該怎么做。
3、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欲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釋義:這是諸葛亮在晚年時寫給他八歲兒子的一封家書。在這封家書中,諸葛亮要求兒子要勤學勵志,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文末又諄諄教誨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4、周希陶《增廣賢文》
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人不通今古,牛馬如襟裾。
釋義:積蓄千兩黃金,不如多買書籍傳給后代。養兒子不教育和養驢沒有區別,養女兒不教育和養豬沒有兩樣。有了田地不耕,糧倉也會空虛,有書籍不讀,子孫必定愚笨。糧倉空虛生活就沒有保障,子孫愚笨就會不講禮義。
同你長談一次話,收益勝過讀十年的書。一個人不能博古通今,就如同牛馬穿上衣服沒有什么區別。
現代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
焦裕祿的家風
___對我父親焦裕祿留下的家風非常贊賞。2014年他到蘭考考察的時候,連我們家過去的家風小故事都能娓娓道來。
我向___匯報說,請您放心,我們一定把父親留下的家風一代一代傳下去。___不斷地點頭,重復了兩遍“家風”、“家風”。
縣委書記的孩子不能搞特殊化
父親一向反對不勞而獲。所以,他留給我們的家風主要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讓我們每一個孩子都靠自己的能力活著,有力氣就靠力氣活著,有才藝就靠才藝活著,不能搞特殊化。
在焦裕祿家風的影響下,我們兄弟姐妹都力爭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老大焦守鳳從開封市總工會退休,有三個子女,大兒子早逝,另外一子一女在開封市從事普通工作,其中兒子和女兒都曾下崗待業多年;老二焦國慶從開封市地稅局退休,女兒焦楠在開封市某區審計局工作;老三焦守云從鄭州科技情報研究所退休,兒子余音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現為中國歌劇舞劇團副團長;老四焦守軍從成都軍區檔案館退休,有一個兒子,大學畢業后在深圳工作;老五焦躍進現任開封市__主席,有兩個女兒,大學畢業后,分別在北京、上海打工;老六焦保鋼于2013年病逝,兒子焦威在鄭州市公安局工作,女兒焦力在部隊當兵。
2014年5月14日是父親逝世50周年的祭日,我代表焦家的兒女給父親寫了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
親愛的父親:
如今的焦家已經四世同堂,是一個27人的大家庭,這個家庭溫暖幸福。您知不知道,這么多年,您的兒女們是多么想念您啊!
母親2005年帶著勞累走了,我們沒有挽留住她去尋找您的腳步。您去世的時候母親還那么年輕,40年的辛苦和勞累伴隨了她大半輩子。我們六個子女讓她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長大后的我們卻怎么也彌補不了她對我們的付出。
您去世后,我們過了一個又一個沒有鞭炮沒有歡笑的春節。我們最怕過春節,也最怕清明節。那幾年,每年的除夕夜,母親都是流著淚包一整夜的餃子。大年初一給我們下完餃子后,她卻不吃不喝地躺上一整天。我們心里清楚,母親是在想念您啊!每到清明節,母親手把著我們的小手給您掃墓,她有幾次哭得昏倒在您的墓前,不得不讓人攙著她回家,那情景讓每一個人都心痛。
您去世后,我們一直記得您臨終前的囑托,日子再苦再難也沒有伸手向組織上要補助、要救濟。您的六個孩子,如今最小的也人到中年了。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我們,同樣也是食人間煙火的普通人。像其他人一樣,我們也面臨著“票子”“房子”“孩子”等種種生活中的難題。家中一樣有人下崗,有人待業。雖然也有人當上了“七品”縣官,但大多數都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工作著。生活中的我們無論過得好與不好,我們都記住您的教誨,靠自己本事生活。我們姊妹6人都是共產黨員,我們都可以無愧地對您說,我們都是您的好兒女。
今天,是您的50周年祭日,這50年來,我們對您的追思常常淚濕衣衫。每每回想起童年記憶中的您,以及您和母親之間的那種摯愛深情,總會在內心深處涌起一股濃濃的思念之情。
如果您活著,您也一定對我們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喜不自禁,酷愛唱歌的您一定會指揮我們一家近30口人一起高唱《黃河大合唱》。我們也會把工作生活的事情常說給您聽聽。
如果您活著,您也會為黨和國家給我們這個小家庭的關心而倍感欣慰。___專門來蘭考,參觀了您生活、工作的地方,還與我們圍坐在一起,親切地詢問著我們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___說,見到我們很高興、很親切,就像見到自己家里人一樣。
如果您活著,您一定不會離開蘭考。您太愛蘭考這片土地了,一草一木、一溝一壑您都用腳丈量過。現在您所牽掛的這片土地也變得富饒美麗,您愛蘭考的鄉親,他們一定會像走親戚一樣來看您……
可是您走了,已經走了很久了。但我們知道您沒有走遠,沒有走出蘭考。或許您太累了,躺在蘭考溫暖而柔軟的沙丘上歇息。白色的大理石棺柩沒有隔斷我們,我們還能清晰地看到您的影子。
我們想念您,親愛的父親!
父親去世50多年來,所有普通人家遇到的生活難題,我們都遇到了。但是,無論過得好與不好,我們都要守護好父親的英名,這既是焦家家風的要求,也是我們焦家兒女必須恪守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