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及感悟
《我們是第一書記》你看了嗎?所有的第一書記真的是用他們的行動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做實事。《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及感悟有哪些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及感悟,歡迎查閱!
《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及感悟精選篇1
電影真實記錄了全國各地扶貧駐村第一書記搞產業、興教育、抗臺風、保豐收等事跡,講述了他們為老百姓辦實事的生動經歷,展現年輕共產黨員在脫貧一線奉獻青春甚至犧牲的感人故事,譜寫了一曲中國新時代黨的贊歌!
一是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工作。在各項工作實踐中,自覺爭做實干的奮斗者,自覺爭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好干部。我們要把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與持續鞏固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有機結合,群眾的內生動力才能得到激發,造血功能也才能得到強化,實現“脫真貧、真脫貧”,讓農民同胞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更好的獲得感。我們要進村入戶宣傳好國家政策,督促鄉村幫扶及振興各項政策落地見效,努力實現“二不愁、三保障”,切實提升村民滿意度和幸福度。
二是自覺做敢為人先的擔當者。在各項工作實踐中,我們要將敢于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作為行動標尺,把新時代的使命放在心上,把新時代的責任扛在肩上,努力破除農村工作的頑瘴痼疾。在基層矛盾、阻力中發揮積極作用,自覺同各種貪圖享樂、消極懈怠、回避問題的錯誤思想和行為作堅決斗爭。
三是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我將以黨建為引領,積極協助村黨支部建強組織,帶領群眾建好鄉村振興、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我將切實落實各級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的部署要求,落實好“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黨務公開等制度。不斷加強村級規范管理,強化村組織活動場所的建設使用,提高村黨支部工作規范化、活動經常化、決策科學化。
四是始終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作為農村第一線基層干部,我一定要在各項工作實踐中,始終貫穿“與民心心相印、與民同甘共苦、與民團結奮斗”的指導思想,做他們的真心朋友,要經常性的到村民家里走一走、轉一轉、坐一坐,多了解他們的期昐與疾苦,滿懷熱情為他們排憂解難。要保持發揚黨的光榮傳統與優良作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以幫扶工作精準度提升群眾的滿意度,以干部幫扶責任感提升群眾獲得感。
《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及感悟精選篇2
扶貧攻堅,更需要我們黨員干部多一些擔當,多一些辦法,多一些接地氣的思路,用換位思考的方法,來解決群眾遇到的實際困難。
一、走訪困難戶方面
要帶著細心去走訪,做到有的放矢。走訪戶前,要認真了解全村的基本情景以及走訪的群眾類型(五保,低保,扶貧戶,勞動力情景等)。群眾對政策的知曉了解情景。
要帶著誠心去走訪,做到將心比心。在走訪過程中,盡可能地到群眾家中看一看,聽一聽,采用拉家常的方式,以請教的語氣,重點了解群眾家庭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對群眾要實話實說。對于有些群眾當面不情愿說的話,可留下公示的電話,期望能聽到他們的真實聲音和期盼。在走訪過程中,看到部分群眾生活相當艱苦,異常是一些因病殘導致家庭貧困的現實(群眾年老、身邊無人照料、房屋破舊、生活貧苦),要在走訪時一一進行了解記錄。
要調整好心態。在走訪困難群眾時候,要將群眾當自我的親人,朋友,以誠相待。要改變工作作風。在處理困難群眾問題時候,要結合有關政策的基礎下,要有耐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遍不行,要講兩遍,三遍。一次不在家,就走兩次,三次,來調處解決問題。走訪群眾時,很多群眾都進取配合,他們對我們的工作都十分理解和支持,又是倒茶,又是拿凳子讓坐。感激群眾對我們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今后應認真將工作做好。也許有時候走訪了不必須能解決什么問題,但我們來了。經常走訪是拉近群眾的距離,打好群眾基礎,無形中為社會和諧穩定作出貢獻。
二、制定幫扶措施方面
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充分研究實際情景,因地制宜,合理進行調整。
1.持之以恒開展幫扶。精準扶貧是一長期系統工程,需要長期的努力。應根據實際,制定長期計劃,給予扶貧對象長期、持續跟蹤的幫忙。
2.結合被幫扶對象的實際特點開展幫扶。在幫扶對象中,因病致貧,因貧返病現象相當普遍。應立足實際,創新幫扶措施,增強其脫貧本事,使之早日脫貧致富。
3.加強與村、鎮、縣溝通聯系,給予困難群眾創造適宜的就業機會,致富途徑,使其增強造血本事。進一步采取措施,克服困難,切實解決其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力求從根本上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水平。
在走訪群眾時,家中大部分是與老人交談,見到年輕人不多,根據了解,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做雜活),老人一般在家里都以種田為主,而一般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是年老體弱,無經濟來源,很多老人都有認為自我給家庭帶來負擔。在走訪時除了要多體諒他們的心境之外,還要多鼓勵他們要樹立信心、振奮精神、自力更生、爭取早日脫貧。
我相信,任何困難都是暫時的,雖然此刻經濟生活條件較差,但大家首先要有脫貧致富的勇氣和決心,要認真學習致富技能,拓寬增收渠道,提高家庭收入。要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經過自我的勤勞雙手必須會創造出完美幸福生活。
《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及感悟精選篇3
自10月開始關注、11月23日擬定檔、12月3日正式上映,直至今日(12月7日)與工作隊同事一起觀看,也圓了我這小小的心愿。
“真實”
真實是該片的最大看點之一。這是一部新聞與電影的碰撞與交融的作品,樸實的敘事風格、真誠細膩的情感表達,無不將脫貧攻堅時期駐村干部這支隊伍表現地淋漓盡致!片中的四個真實故事,深深打動了我,致敬他們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勇氣和魄力,我將以他們為榜樣,致力于鄉村振興!
“忘我”
“村里每一個老鄉都認識胡小明書記,但是當他來到病床母親前的時候,老媽媽不知道他是誰了……”這幅場景讓我當場落淚。劉恭利談到家人時滿是愧疚,每次回家后女兒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時候走。他們身為第一書記,同時也為人父母,為人子女,但面對無數需要他們的村民,他們舍棄和家人的團聚,日日夜夜奔走在山村的每一個角落。他們把愛與希望帶給每一個村民,卻忘記照顧自己,面對家人也滿是愧疚。
“永存”
“脫貧攻堅殉職人員的付出和貢獻彪炳史冊,黨和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電影臨近結尾,淚水卻早已模糊了雙眼,心中五味雜陳……,寫至此處,淚水又奪眶而出。他們用生命譜寫了偉大的價值和意義,致敬!
《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及感悟精選篇4
11月27日舉辦“為你而來”首映禮,影片主創團隊、第一書記旺青羅布,電影第一推薦官薇婭等現身,與觀眾互動交流。不少業內嘉賓、觀眾在觀影后給出高度評價,盛贊電影“有觸動人心的力量”。據悉,影片將于12月3日公映。
《我們是第一書記》由新華社榮譽出品,新華網、北京精彩、北京人杰、華錄百納聯合出品,任杰導演,是國內新聞領域首次嘗試以新聞素材依托電影方式進行融合創作的大銀幕作品。電影以“第一書記”為引,是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第一書記們的“情感記事簿”,是脫貧攻堅戰場上的精神豐碑,是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尋和回望的腳步與精神。
首映禮現場,影片出品人、制片人兼發行人張苗表示:“感謝中宣部國家電影局、中宣部新聞局和新華社,在他們的支持和幫助下,新聞人和電影人完成了一次跨界合作的嘗試?!?/p>
有觀眾表示,在觀看電影時,會有一種“沉浸式”的感覺。制片人魏驊解釋,因為拍攝經歷了三年時間,第一書記們和攝制組建立起了信任和情感,“有些第一書記的鏡頭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正在被拍,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能把最真實的故事帶給大家。”
影片主角之一、西藏自治區尼轄鄉宗措村第一書記旺青羅布也來到現場,被問到看到電影中自己的感受時,旺青羅布坦言:“從來沒想過自己職責所在的事情會被搬上大銀幕,一開始答應拍攝其實只是為了能幫村子中的羊宣傳宣傳?!闭劦健胺瞰I”這件事,他說:“比我優秀的同志太多了,我只是想盡自己的一份力。”
《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后感及感悟精選篇5
海拔高達 4400米的喜馬拉雅山北麓,終年酷寒,西藏尼轄鄉宗措村就坐落在山腳下。
“宗措村”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向陽而生”,然而多年以來,這個村子始終沒有像樣的產業,幾十戶牧民靠幾畝薄田勉強糊口,忙活一整年,往往只有幾千元收入。
33歲的旺青羅布第一次來到這里時,面對四下茫茫曠野,不知從哪下手。
“路是人走出來的,總會想到辦法的。”
通過考察與調研,旺青羅布最終將目標鎖定在“羊”身上,把發展羊產業作為斬斷”窮根的方法,讓村民真正地“向陽而生”。
養羊的過程并不順利。
除了酷寒的環境導致的交通不便,飼料運送以及出欄販賣都是困難重重,旺青羅布還要面對的難關是部分村民的不信任。
這個在高原土生土長的藏族青年,有股“軸勁”,他始終相信,人跟人之間的感情,能夠融化最厚實的冰雪,也能夠征服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為此,他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去村民家做思想工作,帶著村民壘羊圈,星夜為了守護羊群與狼斗智斗勇為了省下運輸飼料的錢,天不亮開車幾百公親自去拉薩拉貨……
“羊的事比天大,我們一只羊都不放棄?!边@個平時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憨厚的小伙子,一旦談到“羊”的問題,此時一臉嚴肅,眼神里容不得半分質疑。
兩年過去,旺青羅布的付出得到了回應。曾經被自然冷落的村莊在脫貧攻堅的號角中徹底蘇醒,通過成立養殖合作社,發展羊產業,宗措村如期脫貧。
旺青羅布書記的故事,被記錄在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中。在剛剛結束的脫貧攻堅戰中,近1億人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我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這些成就的背后,離不開一個個具體的人,而作為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第一書記”,他們的付出、汗水與努力,值得被記錄,以提醒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的來之不易。
贏得群眾信任、發動群眾力量,沒有捷徑可走,就得扎下根、撲下身、蹲到村。西藏宗措村第一書記旺青羅布為了說服56戶村民集中飼養珠峰綿羊,挨家挨戶上門動員,講清養羊合作社的好處,分析收入效益;四川涼山州布拖縣覺撒鄉博作村第一書記羅洪,針對博作村嚴重的失學輟學現狀,多次挨家挨戶地對家長及孩子進行勸導,苦口婆心講解教育的重要性,陸續將孩子送回校園;望謨縣樂旺鎮坡頭村駐村書記劉恭利幾年間風里來雨里去,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時間,與村里的男女老少熟悉得像一家人,被譽為貧困戶的“孝順女兒”……正如旺青羅布所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能夠融化最厚實的冰雪。
這是一部記錄青春、奉獻、責任、勇氣的影片,這同樣也是一部記錄第一書記真實心路歷程的影片,他們的勇氣與失落、他們的執著與愧疚、他們的堅定與柔情,都被真實地記錄在銀幕之上。
“近一億人的命運由此改變,超1800人為之犧牲奉獻”。屏幕上簡單的兩句話,屏幕下最催淚的瞬間。
影片結尾,當那些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犧牲的第一書記的照片閃現在大屏上時,全場陷入靜默,不少觀眾哽咽落淚。我們知道,在這場中國奇跡的背后,是無數人的堅守和用生命守護生命的交付。
此刻,無需多言,因為真實自有萬鈞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