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500字觀后感
《人民的名義》開播以后,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大力追捧,這不僅是普通觀眾的期待,也是黨員干部學習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人民的名義》這部反腐劇沒有流于依靠明君、清官化解權力腐敗的簡單想象,而是引出一個又一個發人深省的現實問題,從官場延伸到最基層,落足于中國社會每一個組織管理體系,這讓遠離權力層面的普通百姓,也都感觸頗多。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最新人民的名義500字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人民的名義500字觀后感篇1
《人民的名義》主創人員理解媒體采訪時說,這部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以現實中發生的真實案情為藍本,但并沒有照搬,觀眾不用對號入座。可是,這話只是對普通觀眾說的,領導干部在看這部電視劇時,不妨主動“對號入座”,看看自我是不是也“身在劇中”,看看自我到底是祁同偉、丁義珍還是陳巖石,好好自省。
民間有句俗語“牛不知力大,人不知己過”,意思是自我很難認清自我,更難以看到自我的不足。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何事最難為”他說:“認識你自我。”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弟子們提出的要求也是“認識你自我”。這都說明,“認識自我”自古至今都是人最難掌握的一項“技能”。
領導干部要認識自我,無疑比一般人更困難。成為領導干部后,手中握有必須權力,管理著或大或小的部門,周圍從來不缺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輩,即使偶爾有人扯袖子、咬耳朵甚至建諍言,也可能被四周的“嘈雜”擋住了聲音。一些領導干部更有可能在忘乎所以、自我膨脹之下,把同事或組織的警示當成耳邊風。
從無數落馬貪官的懺悔書能夠看到,沒有領導干部以做貪官為目標,更沒有領導干部把“貪官”二字寫在臉上,他們都是在放松黨性修養和自我修養后,一步步滑向腐敗深淵的。所以,自省和自警是領導干部政治生涯中最寶貴的認識,更是最應有的認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成績斐然。能夠說,反腐成績單為我國改革和各項事業發展供給了強大的保障和推力。但記者在日常采訪調研中發現,反腐敗、正作風還遠未到“松松勁、歇歇腳”的程度,“不敢腐”在上層已見成效,但在一些地方還或多或少受慣性影響,許多官員陋習依然,要營造風清氣正的氛圍還任重道遠。
還有一些領導干部拿中央的反腐教育、警示不當回事,慢慢變成了反腐敗的“硬骨頭”,并在反腐倡廉的人民戰爭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新的生存法則,做人辦事更低調、“演技”越來越好、戴在臉上的面具也越來越厚,“吃相”也越發“優雅”。就像劇中的大反派“高育良”一樣,登場不久后那句“這官當多大才叫大”的語重心長,曾讓多少觀眾以為他是“好官”。
一些地方和部門“前腐后繼”,有的領導干部在中央反腐倡廉的高壓下依然“不收斂、不收手”。這都一再提醒,要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執法嚴明、露頭就打必不可少,干部的自省和自警同樣重要。
《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除了跌宕的劇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在反腐倡廉的時代大勢下,深入、深刻、真誠地演繹了反腐進程中的官場生態。在劇中,有些領導干部一塵不染,把人民當父母,踏實謀事創業;有的干部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當成自我的“實力”,謀私利、忘大義;有的官員雖然在上沒有“斑斑劣跡”,但把人民當梯子,踩著人民的利益一心向上爬。
貪官、清官、諍官、佞官等形形色色的領導干部,在這部劇中都能夠找到原型。領導干部以一名觀眾的角度旁觀,更容易對照找到自我的不足,看自我身上是不是有了“癌細胞”。如果發現自我“身在劇中”,不幸當了一個反面主角,更要及時回頭,免得到頭來真成了祁同偉、丁義珍。
在鞭撻腐敗的同時,《人民的名義》還將一些敢于擔當、勇于作為、黨性堅定的領導干部身上的正能量,向社會做了真實、客觀的傳遞。除了對照反思外,每一名領導干部還不妨把《人民的名義》當作“案頭劇”,從這些領導干部身上汲取營養:省委書記沙瑞金在復雜反腐形勢面前堅韌不拔的黨性、陳巖石對人民群眾的一腔赤誠、達康書記頻背黑鍋卻又對事業充滿執著和信心、工會主席鄭西坡對待工人的無私之愛等,都在講述著一個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
電視劇總有劇終的時候,但反腐倡廉和干部教育永遠在路上。當前,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構成,但要真正實現“不能腐”和“不想腐”,還要依靠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繼續推進。
人不能一輩子當官,但人民永遠是人民。以反面典型為鏡鑒才能正心修身,以正面楷模為榜樣才能常思貪欲之害、堅守為官之本,也才能把“人民”二字銘刻于心,在紛繁復雜的官場中始終堅持清醒。就像陳巖石的那句臺詞:“什么叫技高一籌,心里有老百姓,你就技高一籌。”
人民的名義500字觀后感篇2
《人民的名義》主要講述了由工廠拆遷、企業經濟糾紛而暴露的一樁特大___案件,以檢察官侯亮平(陸毅飾)的調查行動為主線,以錯綜復雜的官場關系和貫穿始終的“一一六”事件為輔線,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最終一網打盡一連串的利益集團。
檢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階層展開抽絲剝繭的調查工作,還以身涉險與位高權重的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遺余力消除一切危害黨和人民利益的蒼蠅老鼠。
記得那里面侯亮平說:“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夢想,用到這方面就是毀了,就下地獄了!”其實地獄離我們多么近啊。此刻的社會,壓力大,矛盾多,社會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加大,總有些人看到別人日子過的紅火,看到別人買車買房,享受奢華的物質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紅了,想要得到自我本不應當得到的東西,想用自我手中的那么一點點權力去換取物質上的享受。
還記得抗日英雄吉鴻昌的一則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許發財”7個字寫在細瓷茶碗上,交給陶瓷廠仿照燒制。瓷碗燒好后,他用卡車拉到部隊,集合全體官兵,舉行了嚴肅的發碗儀式。他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我絕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家父的教誨,做官不為發財,要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之后,他親手把碗發給全體官兵,勉勵大家廉潔奉公。自此,吉鴻昌就將那只寫有“做官即不許發財”的細瓷茶碗帶在身邊,用它作為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我應如何為人做事。身為人民公仆,就應當努力學習,努力培養自我的廉潔意識,努力提高自我的個人修養。片中的齊斌也一向在講,他自我的教訓就是學習不足,法律法規的這些學習高度沒有拔上去。僅有個人的思想境界到了必須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會流毒的侵蝕。
人,無欲則剛。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華美,其實燙手的東西,才能堅持自身的剛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為別人的表率。“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誠不欺我。
人民的名義500字觀后感篇3
近日,“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引發追劇潮,我也跟著成了這趟大潮里的一葉扁舟。一面墻一張床一個冰箱,滿滿的都是受賄的人民幣,著實把我震驚了,北京國家部委的項目處長總共受賄億三千九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元,小官巨貪阿!這種濫用職權收受金額之大前所未聞。從中學開始,會耳聞官員貪污的各種消息,是大部分官員都沆瀣一氣,還是只是一小部分干部失去原則性失去黨性呢,說不清楚。那時起到大學畢業,接觸的干部不多,有些在給你辦事務的時候耐心熱情,有的呢視人民為“敵人”,所以呢此刻對干部的看法猶如硬幣,兩面性,不深入了解不能以偏概全。一個很搞笑的事,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校園的黨委書記被查撤職了,新任校長在我畢業證書簽名,留下一個清澈的印記,當時有種莫名的痛快。
所謂腐敗,即運用公共權力謀取私人利益的行為。當然懶政也是一種腐敗,也是運用公共權利謀取自己休閑的時間。“人民的名義”主要講漢東省開展反腐行動,一心為百姓服務的干部跟貪贓枉法的干部鮮明比較的狀況,看到漢東的省委書記沙瑞金,李達康書記,侯亮平局長,陳老檢察長等優秀干部,一言一行都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愛國愛黨的敬畏之心。中國到底有多大比例的貪官呢,從更小方面說漢東省到底有多大比例的貪官呢?無從計起。隨著案情的明朗,我估計漢東省有百分之十的干部有違法違紀行為,因為那譚污水太濁了,那艘破船里露面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一個方面是腐敗干部的數量之多。另一方面是腐敗干部的種類,有違法維權,收取賄賂,貪圖美色,還有像孫連城那樣的懶政。其實在普通小老百姓心里,懶政確實給他們帶來切身的影響。辦事難,時間久,不送禮就辦不了事這些深深刻烙在百姓心里。到底是干部服務人民,還是人民服務干部,這已經顛覆了我們的觀念。在企業方面,收受賄賂可能就比較常見。像丁義珍這個副市長透過變賣工業用地給山水集團,修改用地性質,從中豪取利潤更是無底線的觸犯法律。祁同偉呢,利用漢東省公安廳廳長的職位為親朋好友謀取職位,為自己的各種違法違紀行為不知手段,想想都不寒而栗。
高育良的老奸巨猾,生為權力,想利用權力這座金山來控制一代人,而且愛美人,他這顆廉政的心已死了好多年。
有動情的,有悲憤的,有嚴肅的,有感慨的等各種富有邏輯與情節的畫面,扣人心弦,都說每個小男孩都有一個軍人夢,這一回“人民的名義”給我足足做了一回反貪夢。
也許這部電視劇播出之后,會喚醒很多干部多干事,干實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覺悟,也會激發部分大學畢業生透過自身的努力成為干部,為人民為國家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吧。
加油,反腐。加油,中國!
人民的名義500字觀后感篇4
《人民的名義》不僅僅是普通觀眾的期待,也是黨員干部學習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
“腐敗分子太有“創造力”了,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象。”編劇周梅森說。劇中一位國家部委項目處的處長,住在家具裝修土的掉渣的舊屋中,吃著炸醬面,口口聲聲“人民”“黨和政府”,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塊的生活費。而最終,在他另一處隱蔽的豪宅里,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3955萬4千6百塊。這是電視劇開篇還原小官巨腐魏鵬遠的情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有貪必肅,真反腐敗,堅持鐵腕反腐,“打虎拍蠅”,尤其是堅決查處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等腐敗案件,體現了捍衛國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敗頑疾的決心意志,在黨內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壯士斷腕,刮骨療毒,黨中央向全黨證明,在貪腐問題上,沒有特殊黨員,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懲治腐敗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強化不敢、知止的氛圍。
《人民的名義》,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醬面的“底層”寫照,又有一杯高檔酒的“階層”腐朽,既有三百塊孝順金的初心殘留,又有兩億元貪腐金的人心異變,這樣的故事,在大刀闊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時今日,催人深思,發人深省,引發共鳴。
《人民的名義》,以懲治腐敗的許多典型案例為原型,在何謂“名”又何謂“義”的深究中?劇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茍且之實的“執權者”,那些滿嘴人民正義而又滿身銅臭氣味,滿臉風光得意而又滿心紙醉金迷的“老虎”“蒼蠅”,究竟會給熒屏幕觀眾多少深思,又將喚起多少黨員干部對人民“名”與“義”的考量?劇情仍在繼續,“老虎”“蒼蠅”最終會被繩之以法。
人民的名義500字觀后感篇5
《人民的名義》開篇的第一個大案,是由陸毅飾演的最高檢反貪局偵查處處長侯亮平依法突擊搜查侯勇扮演的國家部委某司項目處處長趙德漢家。在簡陋的機關房改房的家中,一臉憨厚老實的趙德漢埋頭吃著炸醬面,他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外出時只騎自行車。最終,在趙處長的另一處隱蔽的豪宅里,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多元。
雖然戲僅有兩集,但侯勇的演技已讓觀眾嘆服。“趙處長這個主角從最初淡定、之后暴怒再到崩潰,層次感異常強”,“尤其是在冰箱旁崩潰的那一段,眼角眉梢都是戲,絕了”,“什么叫教科書般的演技看看侯勇就明白了!尤其那場哭戲,除了表情變化之外,還有發紅的臉龐、顫抖的嘴唇,甚至額頭上都有一層汗,提議年輕演員多多揣摩學習”。前日理解記者微信采訪時,侯勇解讀了他給主角設計的三個層次,“當他發現自我被調查的時候,第一反應肯定是掩蓋,然后隨著抽絲剝繭似的調查,這個人從拒不承認、剛開始似是而非,到應對鐵證如山時崩潰,從這些心理上的變化來展開幾個層次”。他透露,表演的時候拒絕“臉譜化”,“可能導演也是有意讓我來演這個主角,因為之前大家想象不到。”
應對陸毅的步步緊逼,侯勇不緊不慢地吃著炸醬面,侯勇透露,觀眾看到的炸醬面,在片場拍攝中吃了五、六碗:“因為有各種景、各種角度,那碗面其實是白水面,啥味道都沒有。”對于在《人民的名義》中的表演,侯勇表示:“一個演員,異常是一個職業演員,他不會去排斥正面或者反面主角。我這兩年也試圖嘗試去演一些大家意料不到的主角。當然跟這兩年很多影視劇創作低迷、類型單一、迎合觀眾、被網絡所裹挾等現象都有關系,像我們這個年齡的演員覺得沒有什么好戲能夠演,這也是比較惆悵和無奈的。”
除了侯勇和陸毅的博弈外,《人民的名義》的另外一條線索中,吳剛、許亞軍、張志堅、李建義等的群戲也因火花四濺被觀眾頻頻“點贊”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觀后感作文600字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觀后感作文600字。在他們的演繹下,一個會議玄機重重,難怪有網友感嘆,“除了男主角,我看誰都像臥底”,“不看不明白,戲骨們聚集在一齊,哪兒都是戲。那些面癱小花小生真是完全沒法比啊”,“幾位老戲骨真是沒得說!全是戲,臺詞有時候都是剩余的,一個抬眼,一個挑眉全有了,能夠說是談笑風生間激流暗涌,一來一往中綿里藏針,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