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400字觀后感
《人民的名義》開播以后,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大力追捧,這不僅是普通觀眾的期待,也是黨員干部學習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人民的名義》中觸目驚心的貪腐畫面,是驚心動魄的反腐敗斗爭的藝術再現。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人民的名義400字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人民的名義400字觀后感(篇1)
毫無征兆,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熱播,成為時下全民熱評的主題。一部電視劇再次帶動了全社會對腐敗問題的關注,也提醒我們黨的反腐決心是堅韌不拔的。
這部主旋律的電視劇打破以往反腐劇的壁壘,還原真實的社會政治生態,從中看出了我黨在反腐倡廉中開誠布公、坦誠相見的決心和情懷。《人民的名義》中的腐敗事件、人物取材于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案例,透過文學藝術創作塑造一個個有血有肉、非臉譜化的貪官形象,揭示了官場權力運作中的某些畸態。比如劇中戲劇化的場景生動揭示了某部委項目處處長表面上兩袖清風,實質上卻貪腐2.3億多元現金的“小官巨腐”和副市長外逃國外在酒吧、餐廳打掃衛生的“兩面”人生,既令人觸目驚心,更讓人印象深刻。
“腐敗最嚴重的不是貪了多少錢,而是人的墮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義》是藝術化了的現實,而我們更需要直面現實、直面問題。眾所周知,我黨歷來高度重視自身建設,個性是十八大以來,一向將反腐工作當成凝聚民心、興國興黨的頭等大事來抓,正風反腐始終在路上,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構成。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作風建設永久在路上。反腐敗、正作風還遠未到“松松勁、歇歇腳”的程度,“不敢腐”在上層已見成效,但在一些地方還或多或少受慣性影響。劇中其中一句對話對當下很有好處——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但是最缺的,就是忠誠的人。何為忠誠心在正中,不存邪念,是為“忠”;言而能成,沒有虛假,則為“誠”。黨員干部不妨把《人民的民義》“對號入座”,貪官、清官、諍官、佞官等形形色色的領導干部,在這部劇中都能夠找到原型,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身在劇中”,看看自己到底是祁同偉、丁義珍還是陳巖石,好好自省。
正心修身,常思貪欲之害、堅守為官之本,把“人民”二字銘刻于心,在紛繁復雜的官場中始終持續清醒。就像陳巖石的那句臺詞:“什么叫技高一籌,心里有老百姓,你就技高一籌。”
人民的名義400字觀后感(篇2)
《人民的名義》是一部很精彩的電視劇,劇中很多片段都會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劇中公安廳長祁同偉對原省檢察院院長陳巖石提出的讓大家思考”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嗤之以鼻,他不以為然的對省政法委書記高育良說: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都是從娘胎里來,要到墳墓里去。
看到這一幕筆者被許亞軍的演技所折服,不禁笑了。不過“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這個問題,歷史上已經有人回答了。
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來到塔希提島,通過油畫回答了這個有關生命和哲學的問題。
畫面中右下方剛出生的嬰兒、畫面中間正在摘取智慧之果的亞當、畫面左下方的老人暗示了人類從出生到獲取智慧不斷發展再到最后衰老死亡的一生。
讓人感嘆的是高更為了追尋藝術,放棄了收入豐厚的工作,離開了物質生活豐富的歐洲,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甚至與世隔絕的“不毛之地”——塔希提島,和當地的土著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在島上他盡情感受著大自然帶給他的心靈沖擊,盡情揮灑著畫筆,歷經磨難終于創作了傳世杰作《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
劇中陳巖石認為黨員干部應當“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從政府執政管理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不僅可以理解為領導干部不應搞特殊化應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也可理解為工作方法要集中群眾的經驗,并將其拿到群眾的行動中去通過實際行動來檢驗,這其實就是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提出的群眾路線:“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毛澤東的群眾路線相信對于陳巖石這樣的老革命來說影響巨大。
而祁同偉的回答問題在于,其身居高位,卻不能從政府管理者的角度、以一個黨員干部的視野來看待這個問題,格局不高,極其現實,“社會即叢林,我即為野獸”,所以祁同偉作出違法犯罪的事情也不足為怪。
當然,同樣的問題如果你問孫連成,他很可能回答“我們從虛無中來到虛無中去”。這樣的孫連成不會腐敗,但消極的思想態度會導致其惰政,后來安排他到青少年宮去和小盆宇們看星星也是典型的知人善用了。
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回答也不同,但每個人的回答都彰顯了其看問題的角度和高度,折射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
人民的名義400字觀后感(篇3)
《人民的名義》不僅僅是普通觀眾的期盼,也是黨員干部學習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
“腐敗分子太有“創造力”了,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象。”編劇周梅森說。劇中一位國家部委項目處的處長,住在家具裝修土的掉渣的舊屋中,吃著炸醬面,口口聲聲“人民”“黨和政府”,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塊的生活費。而最終,在他另一處隱蔽的豪宅里,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3955萬4千6百塊。這是電視劇開篇還原小官巨腐魏鵬遠的情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有貪必肅,真反腐敗,堅持鐵腕反腐,“打虎拍蠅”,尤其是堅決查處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等腐敗案件,體現了捍衛國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敗頑疾的決心意志,在黨內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壯士斷腕,刮骨療毒,黨中央向全黨證明,在貪腐問題上,沒有特殊黨員,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懲治腐敗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強化不敢、知止的氛圍。
《人民的名義》,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醬面的“底層”寫照,又有一杯高檔酒的“階層”腐朽,既有三百塊孝順金的初心殘留,又有兩億元貪腐金的人心異變,這樣的故事,在大刀闊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時今日,催人深思,發人深省,引發共鳴。
《人民的名義》,以懲治腐敗的許多典型案例為原型,在何謂“名”又何謂“義”的深究中?劇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茍且之實的“執權者”,那些滿嘴人民正義而又滿身銅臭氣味,滿臉風光得意而又滿心紙醉金迷的“老虎”“蒼蠅”,究竟會給熒屏幕觀眾多少深思,又將喚起多少黨員干部對人民“名”與“義”的考量?劇情仍在繼續,“老虎”“蒼蠅”最終會被繩之以法。
人民的名義400字觀后感(篇4)
《人民的名義》主要講述了由工廠拆遷、企業經濟糾紛而暴露的一樁特大案件,以檢察官侯亮平(陸毅飾)的調查行動為主線,以錯綜復雜的官場關系和貫穿始終的“一一六”事件為輔線,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最終一網打盡一連串的利益集團。
檢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階層展開抽絲剝繭的調查工作,還以身涉險與位高權重的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遺余力消除一切危害黨和人民利益的蒼蠅老鼠。
記得那里面侯亮平說:“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這方面就是毀了,就下地獄了!”其實地獄離我們多么近阿。此刻的社會,壓力大,矛盾多,社會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加大,總有些人看到別人日子過的紅火,看到別人買車買房,享受奢華的物質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紅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應當得到的東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點點權力去換取物質上的享受。
還記得抗日英雄吉鴻昌的一則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許發財”7個字寫在細瓷茶碗上,交給陶瓷廠仿照燒制。瓷碗燒好后,他用卡車拉到部隊,集合全體官兵,舉行了嚴肅的發碗儀式。他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我絕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家父的教誨,做官不為發財,要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之后,他親手把碗發給全體官兵,勉勵大家廉潔奉公。自此,吉鴻昌就將那只寫有“做官即不許發財”的細瓷茶碗帶在身邊,用它作為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應如何為人做事。身為人民公仆,就應當努力學習,努力培養自己的廉潔意識,努力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片中的齊斌也一向在講,他自己的教訓就是學習不足,法律法規的這些學習高度沒有拔上去。只有個人的思想境界到了必須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會流毒的侵蝕。
人,無欲則剛。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華美,其實燙手的東西,才能持續自身的剛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為別人的表率。“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誠不欺我。
人民的名義400字觀后感(篇5)
《人民的名義》開播以后,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大力追捧,這不僅是普通觀眾的期待,也是黨員干部學習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這部優秀的電視劇,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這部正能量的電視劇,也許能像一個好的老師,教會我們很多東西。這部大劇,人物性格鮮明,里面有擅長太極功夫的官場老手,道貌岸然的政法委書記高育良;一心只想干事的市委書記,耿直果斷雷厲風行的李達康;引起“官憤”的退休老干部陳巖石;步步為營、精于算計的公安廳長祁同偉;多年工作勤勤懇懇,但由于沒有奉迎門派,一直不能得到提拔的易學習;打破用人的標準,打造唯才是用政治生態的省委書記沙瑞金;不收禮也不辦事,每天在家胸懷宇宙看星星的區長孫連城。電視劇中也有很多感觸頗深、印象深刻的情節:趙德漢騎自行車上班,在陳舊簡陋的家中吃炸醬面,每個月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這樣一個腐敗官員卻有“兩面人生”,在另一處隱秘的豪宅,壁柜里、睡床上、冰箱里,卻塞滿了一沓一沓的現金,總數超過2.3億元;陳巖石老先生給漢東省常委上的那一堂黨課,展現出老一代革命家的崇高信仰等。這些引人深思的人物和情節,需要我們思考現實問題的本質:“腐敗最嚴重的不是貪了多少錢,而是人的墮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義》是藝術化了的現實,更是我們需要直面的問題。
反腐敗是為了得民心,官員廉不廉、政黨純不純,老百姓都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人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黨能夠從弱變強、從建黨到建國,成功經驗就在于“得民心”。反腐敗斗爭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人心戰。這也如同行進中的中國,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績有多好,都不能忘了發展是在較量著什么,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而這也恰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人民名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正風反腐始終在路上,成效顯著,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黨在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立案審查中管干部240人,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16.2萬件,給予紀律處分119.9萬人,以來共追回外逃人員2566名。但這不意味著反腐敗可以停一停、緩一緩,須知道腐敗與反腐敗永遠處在權力天平的兩端,一直進行著殘酷的較量,也只有反腐敗的力度和強度不斷加大,才會真正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從這個意義上說,反腐敗的成績都是暫時的,反腐敗的斗爭需要持續進行下去,這也是錘煉黨員干部隊伍、增強黨的凝聚力戰斗力的必然要求。
陳巖石:有的干部私下里說,現在反腐弄得官不聊生,這不是屁話嗎?不反腐,讓他們繼續腐敗下去,那不是官不聊生,那就是民不聊生了,老百姓那就得造反了。
有腐必反,有貪必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