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觀后感心得感悟
《岡仁波齊》這部電影就是圍繞這座神山而講述,講述人們視神山的圣潔勝過生命,對神山有著無比地虔誠之心。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岡仁波齊》觀后感心得感悟,希望大家喜歡!
《岡仁波齊》觀后感心得感悟【篇1】
岡仁波齊。看到后面三個字,你大概能想到“仁波切”,不要懷疑,這就是同一個詞,藏語里表示“珍寶”,岡是“雪”的意思,所以用漢語翻譯,岡仁波齊叫做“珍雪神山”也未為不可。
從地圖上看,岡仁波齊在西藏的西側,芒康在東側,中間差著多公里,大部分路程在318國道上,途經藏地小江南林芝和圣城拉薩,“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景色美翻,騎行者的最愛。
如果說當代有什么具有代表性的文學意象,“在路上”算一個。
《岡仁波齊》是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
不同于都市氣息濃烈的打打鬧鬧迷茫困惑的“路上”,這里的“路上”安靜無比,路上只需要做一件事:磕長頭。
巧的是,樸樹為前者吟唱了《平凡之路》,又為后者唱了《no fear in my heart》。在前者中,他發現了平凡是唯一答案,后者中,他發現只有放手墜落,那個“真正的我”才會誕生。
始終在迷失和尋找,沒完沒了。人生就是這么個過程。
是藏歷羊年,梅里雪山的本命年。當時我在青海囊謙縣,我身邊的藏族朋友幾乎都竭盡所能去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轉山。他們有一種魄力,說走就走,全家一起走。那天我給村支書打電話問點事兒,他說自己正在舉家開車前往云南轉山,過一陣再回來。
后來我聽說村長也去了,轉完山,順便上大理麗江逛一圈,花費一個月左右。
我覺得對于平凡的人們來說,這算是一種旅游休閑方式。他們信馬由韁的狀態,比我要瀟灑得多。
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應該在梅里雪山之前,藏歷馬年。在神山的本命年前往轉山,功德殊勝,這是很強大的動力。影片中的幾位村民,有各自的不如意和期望,他們要通過這次朝圣來完成各自的小目標。于是帶上帳篷和干糧就出發了。
“嘩”,手板在公路上擦出聲響,周而復始的磕長頭開始了。
馬達聲、喘氣聲、說話聲、風吹來的聲、雪落地的聲、柴燃燒的聲……
配樂?對不起,《岡仁波齊》沒有。
在靜默之力中,一切精心打磨過的旋律或許都是噪音。
影院里,總是缺少一種讓人靜下來的東西,這部影片有。
不吹不黑,不夸張,也不一驚一乍,平靜地表現一群人的朝圣之路。藏族人的生活觀、生死觀在這條路上生動展現。
有評價說朝圣路上的人,不卑不亢、無喜無悲。這八個字對了一半,不卑不亢是一種態度,無喜無悲哪來的人生呢?
朝圣者并不在乎外界的評價嗎?未必。
磕長頭很難,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做到的人,會受到普遍的尊敬。
但在拉薩配合拍攝時,片中的主角也曾被其他人吐口水,一如網上的指責聲。
我們都在用自以為正確的方式去解決人生的問題。難的,是如磐石般堅信。
誠如導演所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但若干年后,人們仍可以從這部影片里,看到有一個民族還這樣生活過。神山圣湖不是終點,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棄平凡的理想和信仰,熱愛生活,我們都在路上。
既然都在路上,那么你早已出發,只是沒意識到罷了。
我很喜歡影片中的一個設定:剛降生的嬰兒與大人們在朝圣路上慢慢長大。其寓意簡單而深刻:即使你無所事事地過完一整天,你也在路上。即使你的目的地不是岡仁波齊,你也在路上。
從出生開始,你就在一條通往死亡的路上。真正把人區別開來的,是你在路上做什么。
我們如此擅長自省,同時也擅長美化他者。擅長將希望寄托于遠方,將躁郁流放于憧憬。
而總是忽略了:不動,也是修行。
最后請允許我掃掃興,說一件小事。轉山或許是為了清除心中無形的垃圾,但稍不注意,有形的垃圾就會污染有形的世界。
位于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的卡瓦格博,迎來了絡繹不絕的朝圣者,也由此產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垃圾所在的地域山高谷深,運力難及,致使垃圾存量龐大,而且不斷增加。在一次為期12天的清潔行動后,共清理殘留垃圾150噸。
在環保意識上,我想,任何熱愛生活的人,都不難達成共識吧。
《岡仁波齊》觀后感心得感悟【篇2】
像我這樣所謂的修行人,對于磕長頭朝拜拉薩,連觀想一下的勇氣也沒有;有時候去藏地碰到在路邊匍匐的行人,連眼神都不敢在他們身上停留太久。
《岡仁波齊》在我的內心狠狠的扎了一下;對于一個靈魂就是信仰本身的民族,除了深深的敬仰,我沒有資格評論;但對于修行人而言,他們所表達出來的菩薩的勇氣,對于苦難一點點都無所畏懼,對于眾生苦樂的承擔也無所畏懼,這才是所謂的勇氣吧!雖然理論上知道很多,但真正的勇氣表現出來,確實讓人震撼!
然后是對于眾生的惦念,不論是楊培叔叔還是路上碰到的老人家,都一再的說“要想到為所有的眾生,所有的苦難眾生去朝拜”這種惦念更加讓他們慈悲,堅韌吧!
再就是他們對于生死平和的態度,生對于他們來說是喜悅的,也是平常的,所以一個即將臨盆的人去朝圣,那么平常;楊培叔叔死了,死就死了,像生一樣自然,沒有哭天抹淚,他們真正接受這種無常,接受這種生死的自然規律。
最后就是對于困難表現出來的談定、隨緣;車子壞了,壞了就壞了,拉著走,沒有抱怨,沒有詛咒老天爺,也沒有自艾自憐;到拉薩沒有錢了,沒錢就去賺,那么平常,自然;還有在河邊跳舞的一段,他們的喜悅,很容易。
從頭到尾,沒有很多的臺詞,沒有大喜大悲,一切都如他們的靈魂一樣安靜、平和;就像他們的生活一樣,一點都沒有華麗的成分,但對于生命來說,這才是真正的華麗吧!
我想起米拉日巴尊者說的一句話“我的宗教,是生死無悔”!
《岡仁波齊》觀后感心得感悟【篇3】
《岡仁波齊》偽紀錄片式的手法,對藏族匍匐叩拜朝圣之路的聚焦,在導演張揚的鏡頭下,所為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淳樸的美,電影這種美的締結,在卻又并不是依靠何般戲劇性的沖突,而是對朝圣者們一言一行的細膩捕捉,使這種美在不經意間便得以躍然光影。
“岡仁波齊”是一座山的名字,在普通人眼中他或許就是一座壯麗的山峰,但在無數藏傳佛教信徒眼中,它的意義卻遠不止于是一座山那么簡單,在藏傳佛教里他們認為岡仁波齊是神的住所,代表了無量的幸福,而在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前去朝拜,更是會獲得乘倍的功德,由此電影也拉開了序幕,一群包含了孩子、孕婦、屠夫等男女老少的藏民出于不動的期望,不遠千里的朝拜之路,構筑了電影劇情的脈路。
磕頭前行,風餐露宿,甚至不惜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只為前往神山朝拜,或許很多人都不解這種行為,會認為它是一種落后的愚昧,而張揚在《岡仁波齊》的故事上選角其實非常巧妙,他并沒有糾結于宗教本身,而是讓所有觀眾都能在這樣一部作品中,看到了一種被電影藝術所提煉的魂魄,這魂魄既源于一群藏民本色出演的真實,也更源于深植于這群信徒身上對信仰的虔誠。
在長達一年的朝圣之路上,這個由不同的年齡身份的人組成的隊伍,沒有人會去偷懶,在這條充滿了苦難和危險的道路上,也沒有人會去遲疑,影片中朝圣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是讓人嘆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去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壯麗的西藏給予太多的鏡頭,在這個角度上,電影是如此的樸實,而劇情的植入,再讓這個故事變的更為飽滿充沛的同時,更還讓那信仰中善的光芒變的如此奪目。
關于信仰的宗教電影其實并不少,但卻鮮有一部國產電影能這樣真正客觀的去展現信仰,去在虔誠的信仰中樸實無華的詮釋真善之美,而《岡仁波齊》正是這樣一部佳作。
《岡仁波齊》觀后感心得感悟【篇4】
《岡仁波齊》是一部藝術片,但更像一個紀錄片,據說投資僅有300萬元左右,票房卻已超過一個億。影片震撼心靈的兩點:一是美麗的西藏景色,二是純凈的藏民的心靈。
西藏是一個自然美麗、獨特而又神秘的地區,那里荒蕪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原野,豐茂的綠林,高聳入云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畫,睿智的喇嘛,虔誠的信徒……攝像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以唯美的鏡頭語言將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觀逐一呈現給我們。
故事從一個說走就走的朝圣旅程開始,待產的孕婦、年少的女孩、青澀的少年、負罪的屠夫、年邁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只是幾句簡單的商量,無畏路程的遙遠、過程的艱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發,仿佛上鄰村串門一樣,一路長頭,磕向千里之外的圣地。
路途中的幾個鏡頭印象極深:碰到積水,一句“咱們磕過去吧”,全隊人員毫不猶豫,依次撲進冰冷的水中。拖拉機頭壞了,人工拉車本已很疲憊,但他們仍一如反顧地走回來再磕。孕婦生完小孩,沒有所謂“做月子”的身體恢復,直接返回朝圣的隊伍。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對佛的虔誠,對圣地的向往。
據說劇組在拍攝時,遇到一輛旅游大巴,車上好像有40多個人,擦肩而過,就在一霎那間,他們看到那部車輛掉在江里邊。生命的存在僅在剎那之間。
制片人李雨林在《拙見》采訪中說:“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關乎宗教,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東西不一樣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價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達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為的人。而如果每個人都每一天當作是生命當中的最后一天來活的話,我們就不會再去糾結于人生中的得失、榮辱和苦樂,心中只有現實的寧靜、純凈的向往。
《岡仁波齊》觀后感心得感悟【篇5】
看《岡仁波齊》之前,老天爺頗為應景地設計了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橋段——趕在濟南悶熱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陣夾雹帶雷的驟雨。這使得準備出門擠公交去影院的我,聽著窗外鐵皮雨搭上沒有一絲懈怠之意的雨點聲和不時傳來的充滿恐嚇意味的雷聲,頓生一種仿佛要作一場朝圣之旅的虔誠感和悲壯感。
當然,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略顯夸張的感受,還因為提前知道《岡仁波齊》是一部有關藏民朝圣的影片。
說它是故事片,但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影片幾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現一段生活、一種狀態,而不像是表現一個分明有編劇設計的故事。當銀幕上那一群自發去拉薩岡仁波齊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頭、起身、夜宿、念經,它所完成的不僅是對片中人物的行為盡量如實的還原,也是電影表現手法上對“重復”的不斷運用或顯現。重復的用意何在?
顯然,用來與內容相對照,影片里的這些重復隱含著在各種“變數”面前益發凸顯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條的“定理”。電影設計的“變數”體現在一路之上的氣候多變、孕婦產子、拖拉機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節,但諸般考驗又都在眾人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動作中變成“執著”“篤定”“堅不可摧”“毫不動搖”的信仰的力證。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雖然其中不乏真誠的情感,但單純地展示信仰的虔誠,卻也難免流露出一種他者視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實上,信仰與生存之間的關系,在許多優秀的影片里被闡釋為“救贖”;但吊詭的是,恰恰在有關西藏題材的國產片中鮮有觸及(去年的《塔洛》在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這里被懸置。信仰成為一種無須討論、無須思考,更無須懷疑的生命記憶而非選擇,如同《岡仁波齊》中那個還沒學說話就先聽到念經、還沒學會走路就先參與了磕長頭的旅程的新生兒一般。
然而,這樣一種不問來由、不問結果、單純而熾熱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存在不斷放大、彰顯、渲染、刷新其意義。此意義不是指向對于這一種或那一種、“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懷疑,而是對信仰本身的尊重與敬畏。以此,或許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視角,而賦予普遍關懷的新的可能性。
現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問題。尋求信仰,貌似成為治愈現代社會滋生的各種精神疾患(還并非身體病痛),如空虛、迷惘、厭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過度標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卻往往徒有虛表,顯得可疑,更其敗壞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應該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屬性。何謂“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圣”的目的地的執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