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觀后感心得體會
《見字如面》是由實力文化、黑龍江衛視聯合出品,騰訊視頻網絡獨播、首播的一檔文化節目。那么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帶來《見字如面》觀后感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見字如面》觀后感心得體會(精選篇1)
看了兩期《見字如面》,喜歡得緊。它從眾多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猶如文化界拂過一絲春風,心曠神怡。聽信中內容,也如飲清泉,甘之若飴。
嘉賓老師說,書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載的文化及文明不應該被消亡。它應該轉移到電子媒體和互聯網上去,我們現在就在做這樣的事。
不覺便想到曾經的自己,與家人、好友、筆友通信的年歲。十月回老家,還將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書信翻出來,夜深人靜坐在燈下,通讀了一遍,內心沉浸于對當日情景的回憶中。一邊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邊不禁感慨萬千。
寫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讀信人悵然若失。世事無常,萬物都不足以長久倚賴。
看那時的信,有種純粹的美。在信中聊的盡是些細微的心緒起伏、變化,一種情緒都要寫滿幾頁信箋來表達,好像那樣才完整,擱筆時,竟還有種嬌羞之感。
后來那些與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們曾在我生命里出現過,而后便漸遠無書,那些不便宣之于口卻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見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歡蕭紅寫給弟弟的信,文字返璞歸真,像是嘮家常一樣,情感并不是吶喊式的濃烈,卻也承載著不可說的手足情深。
我會想念在大學時期,與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會較早,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早已懂得世事艱辛,可她從來不與我說。我在學校念書,住在象牙塔里,與她說的都是些理想主義的話。于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棄學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里無比驕傲的告訴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并以此激勵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實現愿望。現在讀來,無比觸動。
印象深刻的是,20__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書畫的公司上班,我去報道的那天,因為行李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時候,老板開車送妹妹去地鐵口。
在車上,老板與妹妹嘮家常,閑聊起我時,妹妹很驕傲地說,我姐姐以前成績好,會寫文章。她很厲害的,以前作文還得過獎,常在班上當范文誦讀的。
那時候,我非常不情愿她在別人面前如此說,若是有個地洞,當時必定鉆進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臉的,只有妹妹還是一副驕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現在想來,家人以你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愛你啊。
當歸亞蕾讀到蕭紅寫給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后幾句,只覺明天的明天又在哪里:
雖然我給的你信,你沒有收到,我也沒能看見你,但我不知道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見到了你的一樣。因為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個,于是我就把你給忘了。
但是從那以后,你的音信一點也沒有。而今已經四年了,你到底沒有信來。
我本來不常想你,不過現在想起你來了,你為什么不來信。
想象蕭紅獨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床上,來寫這樣一封信,何年何月再與弟弟見面,竟遙遙無期,只嘆,那一別從此永訣。
我又感慨,從前車馬都慢,書信很遠,一別再也不見,也有傷懷,并不盡是“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那般美好。
現在通訊發達,智能時代,想見一個人,幾個小時后就能見到。即便不能當面見,通電話也能聽到聲音,視頻連接還能在屏幕這端見到對方。總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時代的發展,使其一些東西消亡,在某種程度上,也使人類進入更便捷的社會,到底好與不好?
《見字如面》觀后感心得體會(精選篇2)
一個演員,一個講臺,一封信。一檔讀信節目,錄制現場只有這些,卻格外純粹精致,收獲了現場觀眾最由衷的掌聲和喝彩聲。
11月28日,這檔名為《見字如面》、號稱純美網綜的節目在北京紅磚美術館開機。
這是國內首檔也是全屏唯一一檔明星讀信節目。這檔新穎的節目由成功推出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兩檔“國民文化節目“的實力文化,聯合黑龍江衛視和環球網等共同制作。
《見字如面》總導演、實力文化創始人、人稱“文化頑主”的關正文,繼玩轉漢字和成語之后,這次又將目光聚焦在書信上。
《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也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節目總導演
這一回,“文化頑主”帶領他麾下這支國內頂尖的文化節目制作團隊,把中國從古至今的書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掃描和大梳理,開始了在書信文化領域新的征程。
關正文說,這檔節目絕不是為了懷舊——盡管在手寫書信傳統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檔專門朗讀書信的節目肯定會帶領觀眾重溫書信里的時光和記憶——而是為了那些值得中國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實的中國故事,讓更多人的知道。
本季節目邀請了林更新、何冰、張國立、王耀慶、歸亞蕾等8位友情出演。記者了解到,所有明星都是抱著熱衷文化傳播的公益心參加節目錄制。
他們用聲音扮演那些寫信人,在現場幾百位觀眾的注視下,一封封讀出那些可以窺視中國歷史、名人往來以及普通人生活場景的信件。
節目開機發布會上,由左二起,分別是人大家書博物館館長張丁、節目總導演關正文、環球網副總經理兼總編輯朱研、黑龍江衛視節目部副主楊巍
關正文介紹,因為絕大多數都是私人信件,寫作時并不是為了發表,所以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實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動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開一個栩栩如生的真實場景,而演員們用聲音表演,更是讓那些寫信人好像就在現場,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精神情懷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觸手可及。
參加第一天節目錄制的是當紅小生林更新和實力演員何冰。對于這檔全新的節目,他倆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每人足足讀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為《見字如面》貢獻了從藝以來最走心的節目表演。
林更新深情讀信
開機當天,還舉辦了新聞發布會,環球網副總經理兼總編輯朱研、黑龍江衛視節目部副主編楊巍,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館長張丁,演員何冰、林更新與節目總導演關正文一起出席了全國三十多家新聞媒體參加的開機發布會。
據悉,共有一百余封經過精心挑選的書信陸續在《見字如面》被朗讀。
《見字如面》觀后感心得體會(精選篇3)
關正文說,籌備《見字如面》,最艱難的莫過于信件選擇,最讓人驚喜也是這些入選信件。幾乎每一封信件都會讓人感到意外,每一封信都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敲擊人心。
數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館和檔案館參與了節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薦工作。
節目入選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蓋中國歷史的諸多階段。從春秋時代的第一封私人家書,到魏晉唐宋,從晚晴民初一直到現在。
關正文介紹,最終入選信件強調了關涉歷史的重要性、當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內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標準最終其實只有一個: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
最終入選的信件,包括那些影響世界、影響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也包括已成歷史的社會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
一百多封信件呈現出對應復雜歷史的豐富的多樣性。有求愛信也有分手信,有戰爭中敵對雙方的平靜通信,也有父子間唇槍舌劍的激越交鋒,有名人不為人知的心事,也有荒唐年代的錐心往事。無論是情感狀態、價值觀念還是文字風格,都是多元呈現。
歷史的不斷重復,人性的善惡交織,讓信中的生活跟今天的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所有的歷史因此也都成了當代史,成了人們身邊的歷史。
入選的那封2249年前由秦國將士黑夫和驚兩兄弟寫的家書中,已然定型了今天信件的模樣。
兄弟倆除了殷殷問候家人之外,也毫不隱晦地直接向家人要錢要新衣服,此外還告知,官府因為他倆衛國有功已經給家里授予爵位,文書應該已經送到。
這封信是黑夫和驚的大哥衷的陪葬品。用兩封信陪葬,其中的兄弟情深可見一斑;此外,從信中也可看出:分封授爵光宗耀祖從來都是將士敢死的動力;即使強盛如秦,也管不起將士的衣服和零花錢。
記現場宣讀的所有古代書信都被翻譯成了生動的白話文。古文變得親切,也變得陌生。
在關正文眼里,這是一個回到常識的過程。“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是異常豐富的,不然也活不到今天。我們今天世界幾乎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情感,古人全都經歷過。大家未必要去愛古文,但通過讀懂他們寫的那些信,大家一定不會感覺那是發生在古代,一定會感同身受,也一定會愛上古人。”
《見字如面》觀后感心得體會(精選篇4)
書信,這樣一種已經瀕臨絕跡的文學形式,通過這樣的綜藝節目再次進入人們的生活,在娛樂之余,更多的是得到了一些醒悟吧!說不定現在的小孩們都不知書信為何物,而只知qq、微信,可我一直就對訴諸于筆端的書信有些微妙的好感,曾經也有過一兩筆友,也曾保留著幾封書信,偶爾翻出來讀讀,往往能找到回憶的閘門,讓曾經的故事宣泄而出,這種感覺已不可多得了,不免令人唏噓!
節目里挑選的書信,都是一段真實的歷史重現,而不是旁人杜撰的野史,那些文字里的真情實感躍然紙上,再通過臺詞功力深厚的讀信人渲染演繹,真真覺得比看一場耗資巨大的電影場景更讓人覺得舒心,何冰讀的那封父親寫給兒子的信,讓人深有感觸,把一碗雞湯熬出了別樣的味道,他為了養家,放棄了自己的拍照理想,去做各種能賺大錢的工作,天真的以為等有了錢同樣可以實現理想,可不曾想最終卻力不從心了,當然因為他的放棄理想卻成就了自己兒子的追求理想,但他也不是讓他為所欲為,他說房子是靠一個男人自己掙,要么你一邊理想主義的生活一邊掙夠錢買房子,要么就為了房子妥協你的理想,要么就找個同樣理想主義的人一起生活,這種考驗能讓你的人生變得豐富,將來如果妥協了,要懂得鄙視自己!或許,我們一邊懊惱著自己沒有一個這樣開明的老爸,一邊思考著自己是不是有能力成為這樣的老爸,我們希望,不管是通過書信還是微信,這樣的溝通和智慧應該永遠存在著!
《見字如面》觀后感心得體會(精選篇5)
前段時間翻看《半月談》,偶然看到一篇題為《書信或逝情懷未老》的文,被這題打動了,認真看了起來。文中開篇便提到《見字如面》第一期演員嘉賓王耀慶讀畫家黃永玉寫給著名劇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馬克白》里的一句話:“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文中還有這樣一段話:“書信寫作被稱為“最溫柔的藝術”。許多人懷念手寫書信時代,是因為通信的快樂本身來自兩個層面,一是書寫,二是等待。”
這些就是我認識《見字如面》的經過,接著便一口氣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記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歡聽故事,而書信打開了歷史。一直看到后來,不管是數百數千年前的古韻、英勇就義前的絕命書、名人間的書信還是質樸的家書,我都愛聽。他們把我帶進一個個鮮活的時代場景和人生故事里,去領會那代人的精神情懷和生活智慧。因為是很投入的去聽,我的感受有時是熱血沸騰、有時是浪漫少女心、有時是感動極了,這就是書信的力量吧!每封書信讀完后會有嘉賓老師去講解書信背后的故事,我們總是感嘆:“他這樣一個人,居然會寫這樣一封信!”的確,我們有一些話不容易說出口,寫下來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達,這就是書信的力量吧!
看完《見習如面》后主要的感受有三點。其一,節目的宗旨和意義好,用書信打開歷史,傳播了正能量。其二,讀信人演繹的好,拆信人解讀的好。對于像我這樣的“歷史文盲”,從來都只靠死記硬背,卻從來知之甚少。我們看完節目后,總歸是漲了點知識,可能中小學生還提高了語文水平,這比玩手機打游戲會更有營養的。其三,感動的淚流滿面,一塌糊涂之余,讓人思考,感悟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