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博物館觀后感
涿州市博物館位于該市華陽西路和東大街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積約12畝。建筑風格為中國古典園林風格與現代建筑相結合,使用面積5000平方米,設計有1個序廳、1個大陳列廳,6個專題陳列廳和1個臨時展廳及觀眾互動休閑區。那么你知道涿州市博物館的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涿州博物館觀后感,希望你喜歡。
涿州博物館觀后感(精選篇1)
今天是第四十一個世界地球日,為了讓我們可以更好的學習科普知識,了解古生物和地質結構,能夠更加的熱愛和珍惜我們的地球,老師帶我們參觀了南京地質博物館。
我們首先來到了地質博物館新館,新館有四層樓,每層樓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題。
走進一樓,這里是一度電展區,用很多模型和圖片向我們介紹了許多綠色的發電知識,還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實驗機會,同學們你爭我搶的積極參與,非常有趣。
來到二樓展廳,大家更加興奮,這里不愧稱為恐龍世界,只見山下,樹旁,草地上,瀑布邊,到處都是一頭頭巨大的恐龍。有鸚鵡嘴龍,有翼龍,有近蜥龍…。,最讓我們驚嘆的是一頭巨大的大夏龍,它真是太大了,有8米高,28米長,據說是亞洲最大的恐龍,我們站在它的面前,顯得非常渺小,就連那些原本看起來很大的恐龍和它一比,也都統統變成小弟弟了。只見他四肢粗壯,身體龐大,尤其是長長的脖子,幾乎有身體的一半那么長,真是太神奇了,但是和它的身體比起來,它的頭太小了,我不知道它那小小的嘴巴每天要吃進去多少東西才能填飽那大大的肚皮呀,我猜肯定是不停的走哪吃哪。徜徉在這美妙的遠古畫面中,看著遠古的風景,看著這一具具古老的化石,我仿佛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恐龍在我面前嬉戲玩耍,那么的真實,那么的生動。
離開了了恐龍世界,我們來到了三樓,這里是行星與地球的展廳,通過許多實物,標本,模型和圖片為我們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太陽系的形成,地球的誕生,斗轉星移的行星運動,運動不息的地球系統和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使我們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在四樓,我們通過許多模擬場景展示、演化長廊表,了解了生命由水生到陸生,由簡單到復雜的曲折演化過程,學到了許多生命進化的知識。
參觀完新館,我們又參觀了地質館老館。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眼前又出現了一幅幅恐龍化石的圖像,可惜的是,那些曾經的地球霸主已經徹底的從地球上消失了,他們曾經是那么強大,那么不可一世,而毀滅的原因是地球變暖。如今,我們的地球又在逐漸變暖了,所以,我們要趕快行動起來,同心協力,保護環境,提倡低碳生活,好好的呵護我們唯一的地球,讓我們可以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永遠快樂的生活下去…
我喜歡南京地質博物館。
涿州博物館觀后感(精選篇2)
余姚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文物古跡舉世聞名。尤其是河姆渡遺址,這是我們祖先創造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的搖籃,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了。
漫步在博物館廣場,首先印入眼簾的是“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這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這還是江澤民爺爺親筆題的呢! 去發掘現場會使你大開眼界,河姆渡古文化遺址是當地村民在1973年夏天興修水利時發現的,先后兩期共發掘2800平方米,經專家們的分析研究和放射性碳14的科學測定,確認河姆渡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的歷史,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是屬于我國早期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之一。經兩次考古發掘,發現它由四個互相疊壓,又有內在聯系的文化層組成。第一、第二層距今5000至5500年,屬母系氏族公社末期;第三、四層距今約六七千年,屬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每個文化層里,都有大量的文物、遺跡。
更使人驚嘆的是,在河姆渡遺址的第三、四文化層中,發現了大片木構建筑遺跡,經古建筑家鑒定,河姆渡先民的住房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筑。這種已經成熟地使用榫卯的木結構建筑,設計之科學,規模之宏大,不僅是我國所罕見,亦是人類建筑史上最早的杰作。如果說發掘現場使人大開眼界,那么文物展覽廳會使你嘆為觀止。一跨進博物館大門,展現在眼前就是第一展廳,這里陳列著遺址中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有鳥類、爬行類和類等,展示了昔日河姆渡是古木參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魚躍雁飛,一派生機盎然的動物世界。
走過通道,來到第二展廳,這里展示的是“稻作經濟”,形象地反映了稻作農業及漁獵采集活動,令人稱奇的是展出的一些7000年前人工栽培的稻谷芒刺清晰,顆粒飽滿。同時展出的還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盤等全套耕作、加工工具,以及帶炭化飯粒的陶片和以夾炭黑陶為主的缽、釜、盆、罐等容器,不僅充分證明了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而且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東方民族的飲食習慣已基本形成,飲食文化已很豐富了。
轉彎進入第三展廳,讓我們領略了創造了許許多多奇跡的河姆渡人精湛的雕刻工藝,生動逼真的陶塑,優美的刻畫裝飾與絢麗的繪畫,展現了河姆渡先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在展出的眾多藝術品中,以象牙雕刻件最為珍貴,作為遺址標志的“雙鳥朝陽”碟形器最為醒目。徜徉在遺址公園,目睹著河姆渡人各類生活、生產場景,面對著這些河姆渡人創造的原始文明,耳邊仿佛傳來了河姆渡人用骨哨吹奏的悠揚的曲調,在向你傾訴著那段歷史,不由得使人思緒綿綿。
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勞的雙手、非凡的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原始文明。身為河姆渡人的子孫,應該知道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值得我們驕傲,也值得我們去更深入地研究。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刻苦學習,長大了,為祖國,為家鄉創造出更偉大、更輝煌的奇跡。這樣,我們才不愧為河姆渡人的子孫。
涿州博物館觀后感(精選篇3)
從我踏上新疆這片土地開始,我就深深喜歡上了這里的味道,璀璨文化的古老沉香,多姿多彩的世界民族之林的風俗雅致,還有這里人民長期和自然搏擊而產生的一種粗狂壯麗的深沉。這些都讓我著迷。
那天,很幸運的被老師帶去看了新疆歷史博物館,在那里我看到了很多,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它獨具魅力的滄桑歷史。跟隨著解說員的腳步,我謙卑的走過了新疆數千年的歷史跨度,感受到了那動人心魄的美麗。
剛入門你就看到那個恢弘的建筑,由于對文化的敬畏,我對這個于1959年落成的建筑物肅然起敬。它的一樓,繞過那個立體的新疆全景地圖,便可以看到新疆古代歷史文物,并且了解到新疆民族風俗。一路從新疆的石器時代,走向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秦漢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的歷史概貌和豐富內涵。那些文化遺產有著上萬余件,令人流連忘返,美不勝收。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遷徙,紛爭,停留之地,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相互學習,相互融合中發展至今。
步入二樓,除了略微的吃驚,就是對于未知的敬畏和崇拜,那些歷史悠久的古尸,橫亙在歷史兩端,訴說著古老的故事,讓人清晰的了解到新疆是世界民族文化交會的.十字路口。
我們不能忘記歷史,《舊唐書·魏徵傳》這樣說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要做的,就是以此來激勵我們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未來是屬于我們的,為了能更好的報效祖國建設家園,我們應該努力的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能力,增強素質,適應社會需求,做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我愛我的祖國。
涿州博物館觀后感(精選篇4)
在今天,我們通過家委會的牽線搭橋,我們來到了首都博物館來進行這次的參觀和進行為期一個小時的志愿活動,而這次活動,讓我感受頗豐。
在下午,我們乘著剛剛進入真正冬天的凜冽的冬風來到了首都博物館,而冬風刮起,并不能阻礙我們對于參觀和進行志愿的熱情,回首望去首都博物館,外面好似“冰激凌脆皮”的放映廳在首都博物館的外圍格外顯眼,也是首都博物館的標志之一,而首都博物館的四周用玻璃來做成的玻璃幕墻,在清一色的現代建筑中格外顯眼,而玻璃幕墻上面透露出,剛剛從烏云中出來的夕陽。
我們剛剛進入展廳,展廳里面很大,地板是瓷磚制成的,非常的精美,而我們剛剛開始,我們被帶到了一個地方,我們在這里,我們理解到了我們作為志愿者,應該做的一些事情,還有我們一會兒要去參觀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的事項,并且在講解過后,依次給我們這些“小志愿者”們,頒發了綬帶“首都文明小先鋒”這個綬帶代表著我們就是首都的榜樣,是我們五十七中的榜樣,也是中國的文明榜樣,隨后,我們便去參觀了古都北京的發展歷史,我們看到的第一個頭蓋骨,到人民們開始紡織,然后到了五四運動,最后見證著開國大典的到來,都濃縮在這一條長廊里面,品味起來,回味無窮……好似五谷雜陳一般。
參觀結束后,我們便開始帶上了神圣的綬帶,開始做了志愿者,我與其他三位同學組成一組,在滾梯的入口和出口處提醒游客們注意腳下安全,不要看這個工作簡單,其實很有難度,對于你的聲音的要求,還有對于你的語句的安排,你的態度的要求,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剛剛開始,和我的搭檔配合還不是很好,我們還是說的很生疏,我們連主語“您”都沒有,我還甚至有一些結巴,在這個工作久了,我們便有了分工,我的搭檔說上半句,我來說下半句“腳下安全”經過我們對幾位實驗后,發現效果還不錯,我們在工作崗位上面需要找到方法,沒有方法就是無頭蒼蠅,而剛剛分好工,我們剛剛站了30分鐘,我的腰便開始疼了,況且我們還要最后的“黑暗15分鐘”我還是堅持到了最后結束,回到家之后的腰就已經酸的不行,這才讓我明白了以后找工作是有多么不容易了,工作不容易,我們要珍惜我們現在的青春時光。
涿州博物館觀后感(精選篇5)
基地分會組織我們參觀了首都博物館。首博新館于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正式投入使用。它集北京珍貴文化遺產和當代建筑成就于一體,是一座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北京國寶薈萃,首博收藏了一大批極具文化和藝術欣賞價值的歷史文物。在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歷代宮廷古瓷,還欣賞了名家翰墨;從溫潤玉器中體會古人對平安生活的向往,從古樸的青銅器遙想燕趙悲歌。3000多平方米的展廳,陳列了《古都北京歷史文化與城建》、《古都北京藝術精品展》、《京劇文化展》、《京都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可謂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集中展示。
我們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每一層的展覽。從戰國時代一直到民國解放時期的歷史文物一一陳列在櫥窗中,貨幣、撰文、玉器、碑文以及皇室專用物品。清朝盛世時期的街市微縮景觀圖全部用木頭雕刻,做工精細,工程繁雜,陳列了皇帝身穿的龍袍,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了制工者的智慧與辛勞。皇帝戴的金翼善冠制工相當考究,筆筒、帶勾、鳳釵、金簪、金鏨花飾件、紋鐲等全部是純金做的,顯示了皇室生活的奢華,這些是當時的百姓望塵莫及的啊!
四層是藝術精品展,古瓷的精品都在這里一覽無遺了,彩瓷、青花、黃釉等種類繁多。五層的民俗文化展最貼近百姓生活,當我們進入這個展廳時,感覺像回到了老北京,親切之感油然而生,看到這里立刻感覺到了做個北京人的自豪與驕傲。老北京的結婚習俗、過年習俗、包括生子的習俗讓我們這些生長在70后的人感到新鮮。結婚在老北京有其特有的程式,迎親儀仗隊、抬婚轎、抬聘禮、洞房花燭等一系列的程序,繁復又熱鬧非凡,新娘要穿鳳冠霞披,女孩子一輩子的大事就在這熱鬧非凡的氛圍中完成了。過年是中國的大節日,過去的百姓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這個節了,從臘月二十三一直到大年三十每天都有事情做,送財神、買年畫、貼對聯、祭灶神,充滿了年味,大人孩子各個精神飽滿,迎接春節。老北京的街頭滿是熱鬧的景象,街頭賣藝人踩高蹺、舞扇、雜耍,一片太平盛世,體現了老百姓對平安生活的向往。
非常感謝工會組織的這次活動,令我們大長見識,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感到自豪,更加深化了我們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民族自豪感。博物館濃縮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精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