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觀后感400字
讀完《追風箏的人》,給予的更多是一種震撼,無關乎社會,更多的是人性的錘煉。一份隱藏的陰霾,無法言喻的心靈體驗。那么你知道《追風箏的人》的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追風箏的人觀后感400,希望你喜歡。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400字篇1
不是揮手告別,不是轉身離去,而是我與風箏,與我們的風箏,再相見。 ——題記
“為你,千千萬萬遍。”因為這一句話,億萬讀者從此記住了這個人——卡勒德?胡塞尼;因為這句話,多少書友記住了這本書的名字《追風箏的人》。
七十年代的喀布爾還算安穩,卻依舊充斥著社會動亂與種族歧,孩子們在這樣的一方天空下尋找自己的快樂。阿米爾和哈桑曾是很好很好的朋友,他們一同坐在樹上盤算著用胡桃射狗;他們沐浴在夕陽下,阿米爾為哈桑念書;他們配合默契,在風箏比賽中獲得第一名……但這一切,在阿米爾親眼目睹了哈桑被人欺負卻不敢挺身上前后,漸漸地改變了。阿米爾心中的懦弱與慚愧讓他不愿面對哈桑,他與哈桑日漸疏遠。在生日之時,偷偷將爸爸送給他的表藏進了哈桑的被子里,誣陷是哈桑偷了手表,哈桑終究是離開了,阿米爾也隨父逃往美國。
看到這一段時,我心里挺看不起阿米爾。為什么好朋友有難不為他挺身而出呢?為什么要為了一己之利把生活了十幾年的好友趕走呢?怎么能心安理得地繼續享受自己的生活呢?可站在阿米爾的角度,我捫心自問:如果我的好友被欺負,我是否會絲毫不畏,替她出頭呢?我默默地思考著,好像理解了阿米爾。我想,他只是自私,害怕自己受到傷害而無暇顧及別人。但一秒鐘的猶豫與遲疑便是咫尺天涯,再也無法挽回。
后來,從拉辛漢的口中,阿米爾得知了哈桑是自己的親弟弟,得知了哈桑與妻子因為保護他的房子而被打死在大街上,得知了哈桑的孩子被送往孤兒院無依無靠。被迫接受真相的阿米爾震驚又憤怒,他拒絕相信又無可奈何。拉辛漢請他找回索爾博并好好照顧,拒絕與遲疑動搖著阿米爾的心靈,但他終于接受了這個請求。幾經輾轉,當阿米爾終于找到索爾博時卻發現他在曾經欺負哈桑的人的手上受盡侮辱。他堅決的要帶孩子走,哪怕已被打的頭破血流。后來,阿米爾待心理壓抑的索爾博如自己的孩子,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和他說話。當風箏再次翱翔在藍天時,阿米爾說出了當年哈桑為他撿風箏時說的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友情與贖罪,種族的歧視與社會的風氣,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我曾為阿米爾的軟弱感到憤怒,為哈桑的悲慘遭遇而同情,可這就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有勇敢就必然有懦弱,有自私也必然有寬恕。它們共同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而你有著選擇的自由。我很慶幸,阿米爾終究戰勝了他內心的不安與恐懼,但他始終欠著哈桑一句“對不起”,就像是他自己說的“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兒袖手旁觀。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救了我,也許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勝過任何人,我只想告訴他們,我就是草叢里的毒蛇,湖底的鬼怪。”寬容與信任貫穿著生命的公路牌,也許一點點隱瞞與欺騙都會使感情出現裂痕。那么請和好友一起讀這本書吧,讓友誼長久,讓愛永存。
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400字篇2
這部小說太讓人震撼,一部讓人心靈受到洗滌的驚世之作。“愛、恐懼、愧疚、贖罪這是伊莎貝拉阿蓮德對此書的評價。也讓我可以深刻的思考人性,思考更多的東西。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之后,哈桑為了阿米爾而犧牲自己,阿米爾親眼目睹了卻跑開了并沒有去救哈桑,為此他自責極了,然而他還設計謊言,逼走了哈桑和他的父親。然而由于戰亂,阿米爾和父親逃往美國。在美國的二十多年里,阿米爾飽受著心靈的煎熬,對哈桑的愧疚使他無法釋懷。二十多年后當他再次回到故鄉,才得知當年哈桑就知道阿米爾在場,但他并沒有任何責怪,亦如童年時的那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然而這時候哈桑已不在,阿米爾再也不能挽回什么。但是,哈桑的孩子還處于危難之中,這時候,阿米爾戰勝了自己的懦弱,勇敢了救出了哈桑的孩子,也拯救了自己。
故事里有戰爭、親情、友情、愛情、也有正直、善良、誠實,那都是風箏的象征。哈桑便是那個追風箏的人了,他以他最單純的信念奔跑著,為了他所執著的而去追那只最珍貴的風箏。他對阿米爾是無私奉獻的,即使別人再如何嘲笑他身份低微,血流卑賤,他一直堅信他和阿米爾的友情,我被他堅強的信念所深深折服。
書到最后,阿米爾的內疚被哈桑的真誠洗凈,他終于也做了一個追風箏的人,他向著風箏飛翔的方向不停奔跑,他微笑著。
即使合上本書,我依舊能聽到耳畔傳來那句真摯的諾言:“為你,千千萬萬遍。宛如一句天真的玩笑,卻深深地烙在我們的心中。是忠誠,是善良,更是愛。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 同時,我也為那時候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身份的不同,從人出生的那一刻就被人為的刻上烙印。因為不同宗教信仰使得國家內憂外患,人們飽受戰亂之苦。曾經的阿富汗也是美麗的童話世界,現在已然變為被戰爭踐踏的紛爭之地。不禁要問,紛爭的人到底為了什么?為了得到可以什么都不顧?雖然阿米爾最后得到了救贖,但是更多的阿富汗人是否得到了呢?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400字篇3
為你,千千萬萬遍——《追風箏的人》
寒假,老師布置大家去看《追風箏的人》,看到書名覺得沒什么興趣,回家只是提了一下,沒想到媽媽神速,放假第二天就買回來了。
閑來無事也就看看唄,一看竟然也看了大半本書。我被書中的情節深深吸引了,書中的情節就像看電視劇一樣,以個個鏡頭在我的腦子里播放著。阿米爾是幸福的又是最悲哀的,幸福的是他有哈桑這么一個忠實,不離不棄的朋友,悲哀的是什么? 是有這么好的朋友,竟然不懂珍惜,不懂??阿米爾和仆人的兒子哈桑參加了阿富汗傳統的斗風箏比賽。要贏得最終的勝利,還必須追到被他最后割斷的風箏。哈桑是當地最出色的追風箏高手,他替阿米爾去追,承諾阿米爾一定追到。然而,風箏追到了哈桑卻被幾個少年抓住恥笑與傷害哈桑。阿米爾目睹一切,性格軟弱的他卻選擇了袖手旁觀,并再次錯誤地選擇了逼哈桑離開家門。
看完這本書,那天夜里我做了一個噩夢。夢見自己變成了阿米爾,身邊全都是哈桑追來的風箏,這些風箏纏繞著我。我拼命地向哈桑解釋,認錯,可是那些風箏依然纏繞著我,纏得我喘不過氣來。我害怕極了,拼命的跑,從樓上跑下來,交易踩空,整個人從樓梯上滾下來,“啊”我大聲叫著,睜開眼睛一看,自己躺在了離床不遠的地上。嚇死我了,我能感受到阿米爾在背叛朋友,失去友情,親情的內心痛苦的掙扎。因此我們要愛惜每一個親人、朋友,珍惜每一份親情、友情。
在《追風箏的人》中,風箏是一個象征。它是珍貴的友情、溫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忠誠、友善、勇敢??而對阿米爾而言,童年時的那次追風箏,他的自私、怯懦傷害了哈桑,他在對友情的背叛中也喪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為哈桑的兒子追風箏其實是獲得救贖的途徑,追風箏成為阿米爾成長史中的儀式! 也是一種對希望的寄予, 我相信這個時候阿米爾的心已經得到了救贖因為他已經找到了自己失去的美好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400字篇4
不要用一生去贖罪 ——讀《追風箏的人》
有些事情,你做錯了或許可以改過。但有些人你錯怪了,就要用一生去贖罪。
“有一種友誼叫哈桑與阿米爾”,《追風箏的人》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天真,純樸,勇敢而熱愛生活的哈桑。那個“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他熱愛生活,更熱愛與阿米爾之間的友誼。阿米爾也一直珍視這個和他和他喝一樣奶水長大的兄弟,因為他說過沒有比這更親密的朋友。他們有共同的語言和愛好。但就在那個冬天,阿米爾因為自己的懦弱,嫉妒與虛榮心,將這位為他千千萬萬遍的哈桑趕出了家門。哈桑選擇成全阿米爾,盡管他沒有做錯任何一件事情。從此阿米爾帶著負罪感活了三十二年,最終回到喀布爾找哈桑。當他知道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時,哈桑卻早已永遠地離他而去。于是他只能用余生的能力去彌補哈桑的孩子,帶著對往事的回憶和懊悔去追趕風箏。
從他們的故事里我不僅看到一幅政治的史詩,更感悟到一個道理:如果你為了自己傷害了你最重要的人,就要用一生去贖罪。
看到故事的結局,我不禁覺得唏噓,設想如果當初阿米爾不膽小,他勇敢地站出來和哈桑一起面對困難,或許他們能夠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我知道故事的結局是必然的,不可逆轉的。正如司馬遷所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志薄弱,道德感低下的人,在面對利益和虛榮的誘惑時會往往選擇屈服,成人尚是如此,更何況當時的阿米爾只是一個少不更事的懵懂孩童。但是阿米爾的本質卻是十分善良的,當他隨著年紀和經歷的增長,他對哈桑的負罪感和內疚感隨之而不斷增強,他一生都背負著沉重的道德十字架。
故事中有句話非常地感人,那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是個純善內斂的人,他對阿米爾的感情不參雜任何的利益,他的付出毫無怨言,甚至可以為了成全阿米爾而選擇主動承認莫須有的誣陷而離開。而阿米爾最終也失去了那個為他追風箏的哈桑,他得到的只是與父親相守大房子的空虛和一輩子不能抹去的負罪感,他得到了卻又永遠失去了。
如果你是阿米爾,在面臨利益和情感的抉擇時,你會怎么做?年幼的阿米爾選擇了利益,失去了為他千千萬萬遍的哈桑,隨之負罪感縈繞一生。阿米爾似乎給即將成年的我上了一節課:在利益和虛榮面前,要堅定自己的內心,珍惜真情,做一個善良的人比什么都重要。如若錯失了他人的真心,辜負了他人的真情,傷害了他人的良善,將要背負著沉重的負罪感營營而活。
所以,我們不能用一生去贖罪,不要帶著對他人的負罪感過著表面快樂的生活,因此我們在虛榮與友誼、正義之間抉擇時,要堅定自己內心內心最正確的抉擇。在我們面臨考驗的時候要冷靜下來,思前想后,不能沖動,如果我們做錯了一件事情,要勇敢地承擔錯誤而不是選擇逃避,要懂得珍惜他人的真心。
那個追風箏的男孩一直在奔跑,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用一輩子守護每一段真摯的情感,而不是用一輩子去為悔恨贖罪。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400字篇5
我想在這個時候來回憶兩個男孩的故事。阿米爾放一只有玻璃屑的巨大菱形風箏,哈桑咧著兔唇在后方傻笑著追,天真正直得沒有一點瑕疵。一場風箏比賽過后,哈桑為給阿米爾逐回落下的風箏,受到了幾個孩子的毆打,而阿米爾卻因為膽小而留下了一生的悔恨。阿米爾明白哈桑受到的精神與肉體上的凌辱全然是為了保護自己——阿米爾少爺,而那個躲在墻后的性格懦弱的少爺是注定不會上前幫忙的。阿米爾感受到了良心上的巨大折磨。痛苦萬分之下,他用不光彩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一家。這一別就是二十多年。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他鼓起勇氣,回到故鄉,在殘酷現實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驚人秘密后,面臨的卻是更大的痛苦與更艱難的抉擇。他贖罪般的努力,最終令人感動的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
我想說的這兩個男孩是《追風箏的人》一書中的兩個主人公——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仆人哈桑。他們就這樣活在了我的心中,盡管種族不同、地位懸殊,少年的心是貼在一起一同跳動的。從阿米爾離開阿富汗到美國,他就開始不斷地成長。父親權威的輕易墮落,父親的不治之癥,哈桑的噩耗……一個一個的災難在阿米爾年輕的心上發生著,磨礪著他向著更堅強的方向努力生長。而在成長路上,他擁有的是接受一切滄桑的巨大勇氣。只有擁有這,才會對苦難不再彷徨,不再迷惘,才會對大是大非有所觸動,會對任何美好有所發現。這兩個男孩,終是在人生的最后歲月,學會了原諒,完成了救贖。
我羨慕他們的友情,可我認為做好自己,即使現在沒有玩伴也不必感到孤寂,現在的我多么想擁有一顆明澈的寬容之心。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都會引起我心頭不快:父輩的多話,被我理解為無聊;他人的個性,被我理解為張狂;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被我理解為虛榮。我眼中的世界曾被蒙上灰色的紗罩。讀完這兩個男孩的故事后,我想我缺少的就是這種滄桑,對世界的理解頓時發生了改變:父輩的多話是為了調劑平淡的生活,更是為了融洽親子關系;他人的個性與朋友圈的分享都是別人自己做出的選擇,這些都是談不上對與錯的,與其背地里生出不滿,不如坦然接受。在閱讀《追風箏的人》一書的同時,我的世界觀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
年少的我不一定經歷過大風大浪,并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支持走自己的路。可書中的經歷是如此寶貴,值得學習與借鑒。我一路上都在成長,在身體長高長壯的同時,為人處世也應該帶上歷經滄桑后的謙遜平和,阿米爾的經歷讓我學會了對眼前人的珍惜與理解。他人是好是壞不由我決定,我應當好好把握這一份滄桑與寬容之心,望向世界的眼神從此便格外明亮。成長路上,這兩個男孩影響著我。有你們,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