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觀后感
《人間世》是一部由周全執導,紀錄片主演的一部中國大陸類型的電影,看完之后,大家有何感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間世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間世觀后感(篇1)
我選擇醫學既出于填報高考志愿時的臨時決定,也出于許多文科生不多的選擇之一。應征志愿后許多事還來不及思考就要踏上日程,仿佛上一刻還在為填報志愿糾結,而此后醫學與社會的關系將會是我一生需要思考和直面的命題。我怕社會留給我們成長的過渡太倉促,因為它總是越來越快。快到從對醫學的一無所知到囫圇吞棗的幾年大學里,還懵懵懂懂;快到從剛步入社會到實習幾個月的時間里,就要面對鮮血,死亡和沖突。感謝《人間世》展示出比我想象中更具體的社會。現實它總比我們臆想的更殘酷,可是也總比我們所了解的輿論中的社會,多一絲責任,熱血和真情。
紀錄片記錄的第一個的地點在瑞金醫院,一個病人在替換一身的血液后還是搶救無效,帶著醫生們用體溫焐熱的血液艱難離去,而在死神面前醫生那一一句“24歲啊,是啊,24歲啊,沒辦法了兄弟,太年輕了”的懇求還見證著醫生對生命的挽留,也提醒著我們醫學是一門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科學,是科學就沒有永恒的答案,不變的真理。醫生是人不是神,而現代醫學的局限性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永遠去幫助,常常去安慰,有時能治愈,才是現代醫學的現狀。“如果這部片子獲得成功,我想贏家不是電視臺,也不是醫院,而是全社會,它讓大家對醫學,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改變了陳見、誤解,這是最大的成功。”瑞金醫院的黨委書記楊偉國面對媒體、醫學工作者這樣談論《人間事》傳播的意義。除了醫學本身瞬息萬變的的情況,現實社會的無奈、掙扎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巨額的醫藥費,醫生與病人及其家屬的溝通情況和醫療制度不完等無不考驗著醫患之間本就薄如蟬翼的信任。醫生與患者的和平之路還很長,而且不僅僅是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固有成見,也渴望 社會各界的包容理解,以及相關部門的改革。
醫生是一門辛苦的職業,而任何職業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方式。作為一名醫生它存在的理由是傷痛,而存在的方式是熱情。醫生最難得的往往不是面對困難和失敗的勇氣,而是經歷種種挫折之后仍不丟失當初從醫的那份熱情。醫患關系所產生的溝壑絕非一部紀錄片所能改變,但我希望日后人們面對這樣糾紛時可以停下來想一想,畢竟醫生從醫時都懷揣著妙手回春的理想。我期待更包容的病人和始終懷揣著理想的醫生共同面對醫患間這艱難的信任與痊愈。SMG新聞中心主任宋炯明談創作幕后的故事說:“紀錄片《人間世》希望傳播更大更深的意思是,縱使醫患之間有太多的不了解,縱使醫學知識的壁壘讓我們不能完全理解醫學,但希望我們對醫學,對醫生能有更多的信任,有時信任比理解更重要。”
醫患關系也僅僅是阻礙醫學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阻礙之一。求得尸首圓滿,使得器官捐贈在中國舉步維艱。傳統觀念在中國無法輕易改變。而拯救生命也已經刻不容緩,許多現代醫療無法解決的疾病在這里有了新的可能,器官移植或許是新時代的考驗也或許是新時代給予我們的禮物。至于如何能夠普及還有待努力的溝通。同樣避不開的敏感話題還有臨終關懷。
死亡在中國一直都是很忌諱的話題。我們喜歡生,遠離死亡。面對死亡有時現代醫學的搶救手段,不僅是對生命的暫時延續,更多的是生命的茍延殘喘。不搶救有時不是對生命的放棄,而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在生命即將離去的時候那滿目瘡痍的身體如何禁得住重壓之下的醫療手段,而盡現代醫療手段的最大努力減輕病人的痛苦,何嘗不是不是對生命一種慰藉。我們既要有喜悅的生,也要有尊嚴的死亡。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作為一名醫學生,我將時刻謹記不忘初心。無論未來的路有多難走,但我堅信,既然有肯重視這些聲音的存在,醫患之間信任的星星之火終將可以燎原,照亮這片華夏大地,也始終溫暖奮斗在第一線的醫學工作者和掙扎在生死之線的人們。
人間世觀后感(篇2)
最近有家人患重病,帶著一種很奇怪的心態點開了這部紀錄片,不是好奇,也不是擔心,說不出動力就單純想看一看這一部大名鼎鼎的紀錄片。
不出所料,每天中午趁著午飯時間看一集,從第一集開始,每天哭一次,我笑稱每天排一次毒也不錯了。不知道節目組選取素材的時候有哪些考量,但我能從每一集、每一個主題里收獲到一些力量。
?堅定
至少現在可以確定的事,如果意外來臨,我愿意做一個器官捐贈者,沒有哪一刻真正感受到了器官捐贈的偉大,突然很疑惑,過去自己是為什么對器官捐贈存有遲疑,實在想不起來,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原因。
?憤怒
醫患關系是這一部紀錄片的重要主題,但不是唯一。印象中有幾集以醫生為主題,說危重病科室,救護車,心臟手術……站在患者的角度其實是害怕多余遲疑,記憶中尤其害怕見到板起臉的醫生,問診的時候讓人不敢多說一句,問診結束氣不打一出來;遇到溫柔的醫生,無論男女會有小小的心動,兩只眼睛大概都是小心心。看到救護車醫生遇到無賴賴床,起得沒了食欲。這些畫面在教我理解。
?勇敢
真正讓我下決心寫長評的是第九集的張麗君。晚上十一點正泡著腳,想著只剩最后一集(原本以為共9集)就看完吧,沒想到一直哭到眼睛腫成一條縫……大概明天會讓人慘不忍睹……在沒有遇到更困難的問題之前,我都以為我已經拿出了全部勇氣。但是每一個故事,一個又一個悲慘的結局在告訴我,我太幸運了,我的人生,真的很順暢,我 是多么不知足。從來不信偶像劇式的樂天和愛情,但是我看到了,張麗君和韓詩俊,一對膩歪起來讓人汗顏的夫妻卻讓我泣不成聲,哭得像個傻子。突然為他們不公,但又突然怯懦,我有什么資格為這么勇敢的人不公,在疾病面前,我也只是一個怯懦的膽小鬼。不敢帶入,不敢多想,但是真的感謝張麗君,讓我終于體會到自己的幸運,大結局沒有到來之前,我們都是勝利者,感恩。
?豁達
另一位讓我震撼的是臨終關懷那一集提到的一個胰腺癌患者(沒有刻意關注名字),當時我已經覺得他面對的是最痛苦的事情,現在想來,他是對的,只要還活著還有什么不能期待?試圖多在這個世界留下一些痕跡,試圖多記得一些這個世界的風雨。
我們,多幸運。
人間世觀后感(篇3)
前不久沸沸揚揚的B站電視劇下架的事情,當時人間世我還沒有全部看完,當時很是欣慰沒有下架,但是今天繼續看的時候發現不見了,后來是搜索單集看完的,不了解這樣題材為什么也會遭遇下架,當時下架風波,有看到一句話說的很棒,我們可以理解審查制度,能夠接受版權普及,但是請給我們一個有償觀看經過審查的電視劇的平臺。
10集的紀錄片,很多片段都是含淚看完的,醫患關系是現在常常上頭條的新聞,在紀錄片中,醫生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醫學不是萬能的,醫生救死扶傷在有限的能力范圍內施救,但人有旦夕禍福,醫學也有無能為力束手無策的時候,第一集中有急救室實施搶救的片段,各個醫生輪班做心臟復蘇,最后搶救無效時,有一個醫生直接摘掉口罩走掉了,或許這個搶救是他職業生涯中經歷過尋常的一個,或許這個病人是他看盡生老病死的一部分,但是在他摘下口罩低頭走掉的時候,我想他的心中還是有惆悵,畢竟那個患者才24歲,
器官捐獻,這個聽起來就有千金重的話題,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人死后又有靈魂轉世的說法,關于火化都需要國家普及推廣,更何況人死后將所有器官捐獻,生者需要下多大的決心,忍受多么大的悲慟,焦的父母在做決定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程序中需要監護人手寫放棄治療,這四個字,親筆寫下就好像是親手放棄最愛的兒子,這個時候父親猶豫了,但是他的母親卻異常冷靜,兒子的生命已經留不住了,就讓他成為其他優秀的人的一部分,活在這世上,這一集的最后,有一個器官捐獻的紀念碑,這個碑不僅僅是在告訴活著的人,這世上有這些人他們的親人在忍受喪親之痛的時候還想著其他無血緣卻忍受病痛的人,也是在記錄著我們社會的進步,綠葉枯萎不是結束,化作春泥更護花。
你是否有想過未來,自己的生命會怎樣結束,臨終關懷醫院,如果有一天需忍受病痛的折磨,如何有尊嚴的死去,選擇自殺也是需要有勇氣的,有時候還沒有鼓足勇氣,卻也連這個選擇也失去了,因為那時候你已經沒有力氣了,到那時死亡是一種解脫,而活著是在小小的床上,透過四方的窗子看春夏秋冬的痛苦,這是每個人不得不去想,卻又萬萬不愿想的未來。重病的老人離開時,她的老伴乘坐出租車送她最后一程的時候,在車上忍不住落淚的場景,這一生兩人攜手,卻有一人先走,這其中苦痛無論年紀老少、身體建康與否都是一樣的。
26歲的年輕媽媽,這一集是最感動的,新婚夫妻的恩愛,懷孕母親為了孩子堅持到最后一刻,勇敢、樂觀地面對病痛,疾病總是突然地降臨,沒有理由沒有憑什么,無人可分擔替代,活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每一天你都有充實無虛度么?
人間世觀后感(篇4)
開始關注死亡這個話題,是15年。看了全套《只有醫生知道》,后來又看了《眾病之王——癌癥傳》,一直到父親因為癌癥去世,再到前不久偶然間看到朋友圈分享的《人間世》,趁著帶娃的間隙看完了,對于生死,此刻的我和還是孩子的時候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想每一個人,一開始都不知道生死意味著什么,一直到自己的親人離開,才知道死亡,就意味著永不再見。就像王學文說的那句:對于生和死,我是買了票的人,而你們是門外的觀眾。生命的開始到衰亡,是一條單行線,沒有回頭路。區別只在于,有人走得快一些,有人走得慢一些,有人的路程原本就短,有的人是條障礙越野。
父親癌癥去世和女兒出生在同一天,7個小時我就經歷了至親的生與死。我不知道老天為什么要給我這種磨難,但也許這種磨難是為了讓我更好地去認識生命,敬畏生命,在乎活著的每一天,在乎我愛的每個人。
第一集看的就是張麗君,查出癌癥的時候懷著5個多月的身孕。”我的世界很小,我的世界里都是我愛的人“。我不知道是天性樂觀,還是孩子給了她力量,一直看到張麗君都是笑容滿面的模樣,在鏡頭外都能感受他們之間那么濃的愛意。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可能會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會更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會更在意自己愛的人,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更加珍惜生命。當了媽媽以后更能體會到剛看見孩子出世,每一天都可能分離的那種萬分不舍和擔憂。張麗君說,她要珍惜自己現在所有的能力,那幾乎就是向死而生。
接下來是陳莉莉,王學文,身為女人,身為癌癥患者家屬,越來越能體會他們的糾結,痛苦和無奈。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去往天堂,也每天都有人來到人間。在面對離去的時候,我們該用什么態度?我在想自己會不會舍得捐獻器官,也許會,也許不會,都是一瞬間的念頭,但卻會改變許多生命的軌跡。看這些片子的時候常常會代入自己,卻不敢再細想下去,愈發覺得珍惜生命是件多么重要的功課。
父親生病,自己懷孕,這才頻繁接觸了醫院。醫患關系的緊張,很大程度是因為信息不對稱。病人對醫生有過高的期許,個別醫生確實有違醫德。可這不僅僅關乎良心。醫生這份職業的高強度工作與收入的不匹配,醫學這門終身需要不停學習的科學總是滯后于疾病的發展,而病情的千變萬化,每個人病人的獨特性對醫生的要求又非常高。我總覺得,要達到醫患之間的和諧關系,真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醫生在面對了許許多多的病人之后,也會漸漸變得漠然,能把“總是安慰”這四個字做好,已實屬不易。
這世界充滿了風險,那天看到一則消息“一場車禍,撞死了正要去體檢的祖孫三代,只留下了懷著二胎的媽媽和爺爺”,就在自己家門口。所以請好好珍惜尚在人世間的每一瞬間。
人間世觀后感(篇5)
《人間世》是最近好評度極高的一部作品,講述了醫患之間發生的故事。本片以獨特的視角,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個與以往認知不同的醫患故事。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性,《人間世》很好的抓住了這一點。
片中拍攝和記錄下了病患在患病期的心理變化,病患家屬的擔心焦慮,醫護人員的細致入微。讓觀眾通過自己的視角來感受片中人物所發生和經歷過的事,帶入自身的理解,從而得到與以往不同的對生命的認知。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態。生是一個生命的起點,死則是終點。沒有人想輕易走入終點,更何況是斷送他人的終點。在《人間世》第三集中,一個孩子的父母決定簽下自愿放棄治療通知書。腦死亡,基本上已經宣告了這個人走到了終點。但他的心臟仍在跳動,人們就不愿承認這個已經在懸崖邊的事實。孩子的父母在這個時候該是最絕望和無助的,他們面對病床上年輕的骨肉,無法割舍,悲痛得無法自己。但總會走到終點,誰都無力回天。父母在萬般不忍之下簽下放棄治療書,并將孩子的有用器官捐獻。這是讓常人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的一點。為什么要簽下通知書?為什么不讓孩子在終點完整的歸去?這個孩子已經腦死亡,再讓他多活在世上一天不過是多讓心臟跳動一天。既已至此,何不讓這鮮活跳動的心臟幫助他人重獲新生。這對父母的決定救治到了四條人命,讓兩個人重見光明。這個捐獻者和他的父母無疑是偉大的,讓人心生敬佩。
人世間無可奈何的事太多,人在面臨病痛和死亡的時候才是最無助的。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關注的都是金錢利益,而只有在健康出現問題時才能體會到生命的可貴。
人生在世,生而為人。人縱有七情六欲,但終避不過一死。所以我說,人活在世,生大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