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的鳥中小學生觀后感
《遷徙的鳥》是一個關(guān)于承諾的故事,不過影片在信息上并不豐富,但卻有著極優(yōu)美的畫面。與其說這部電影是一部紀錄片,倒不如說它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帶來的是詩一般的畫面,是純粹大自然的聲音。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遷徙的鳥中小學生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遷徙的鳥中小學生觀后感精選篇1
“候鳥遷徙的故事,是一種承諾,一個回歸的承諾。它們的旅程,飛越數(shù)千里,當中危機重重,目的只有一個:生存,候鳥大舉遷徙,是為生存搏斗。”除了飛行,他們別無選取。
關(guān)于《遷徙的鳥》,總有太多溢美之詞難于言表。影片力求客觀地紀錄了一場關(guān)于鳥類遷徙的夢,而創(chuàng)作者的攝像機亦經(jīng)歷了這一場長途跋涉的飛行。候鳥遷移過程艱辛萬分,既要克服長途飛行的辛勞,亦要克服大自然嚴峻的挑戰(zhàn)。
那種應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甚是值得人們學習,實為現(xiàn)今人生應有的態(tài)度。故事重點環(huán)繞候鳥南遷北移的旅程,講述候鳥如何克服自然環(huán)境,在大風沙中尋找出正確方向、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保護自己、在汪洋浩瀚海洋中如何獵食…鳥類的遷徙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盡管途中充滿了艱難險阻,候鳥應對逆境不屈不撓,克服著自然環(huán)境中的重重困難,它們的族群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得以延續(xù)。
而人類在鳥類的遷徙過程中扮演了各種各樣的主角:一位老婦人為遷徙的鶴送上食物;在有些地方,候鳥遭到射殺;一只還不會飛翔的雛鳥被聯(lián)合收割機碾過;一只候鳥陷在工廠的泥漿里,無法逃脫……鳥類絕望的反抗中,人心的卑劣與渺小亦凜然曝曬于外,工業(yè)時代對大自然的玷污無情得令人汗顏。
值得一提的還有影片的配樂。有人稱經(jīng)盛贊該片的配樂“擁有如尼采般接近太陽的氣魄”,充溢著獨屬于夢想時代的宏大情懷。縱觀影片中鳥類群翔的段落,那適時響起的背景音樂,或而是氣勢磅礴的交響樂,或而是空靈圓潤的女高音獨唱,與影片中的自然聲效完美地彌合成一體,相映成章,透露出一股莽莽蒼蒼的悲愴之氣。除去現(xiàn)場音效,音樂的烘托也是不可或缺的。音樂作為與情感有直接聯(lián)系的元素往往能夠深入到內(nèi)心世界,將主角的感情,思緒以及事件發(fā)展的劇烈激動表達得淋漓盡致。
大型數(shù)字紀錄片《遷徙的鳥》無論從拍攝技巧還是資料上,均帶給了我們久違的驚喜,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帶給我們?nèi)碌囊暵犕昝栏惺?,這也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創(chuàng)新。那種應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甚是值得人們學習,實為現(xiàn)今人生應有的態(tài)度。
遷徙的鳥中小學生觀后感精選篇2
一棵枯死的樹,樹干彎曲,樹枝粗壯,卻十分低矮,整棵樹都呈現(xiàn)土黃色。上面突兀的站著一只白頭鷹,使整個畫面顯得頭重腳輕,感覺要向一邊傾倒過去。樹的后面,沙地則勉強地托起一輪橘紅色的夕陽,將白頭鷹強健的身軀映成了一片黑影。忽然,那黑影騰空而飛,撲騰了幾下碩大的翅膀便開始放松地滑翔。卻又一次落到了懸崖邊上,俯視著蒼茫大地。直到現(xiàn)在,沙地還在支撐著,用盡畢生力量吃力地托住下沉的夕陽,然而夕陽還是不留情面的一個勁兒向地底滑去。在僅剩的半輪夕陽的模糊的輪廓中,飛過了雁群,而在雁群為背景的懸崖上,那只白頭鷹孤獨地向墜落的夕陽展翅而去。
這一幕是《遷徙的鳥》中最震撼我的片段。白頭鷹,將飛越1800英里,從美國的西部到達阿拉斯加。這對于一只候鳥來說,距離確實短了些。但是它將面對更大的困難——它將孤身飛達。這就是它最大的考驗。候鳥們雖然可以吃得起路途遙的苦,卻始終是離不開陪伴,孤雁時常悲鳴。
我想,鷹之所以可以成為鳥中的王者,是因為他們在其他鳥兒抱團取暖的時候,獨自翱翔于冰天雪地,俯視大地;他們在其他鳥兒精心梳理羽毛的時候,堅決撞碎自己的帶鉤的喙,獲得新生;他們在別的鳥兒為自己孩子喂食的時候,狠心把自己的孩子推下懸崖,不顧其死活。他們的翅膀一次又一次的折斷,他們的孩子一只又一只的死亡,他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的破裂。這使他們冷漠孤傲,但也造就了他們王者不滅的靈魂。白頭鷹的遷徙,不需要陪伴,他們自知方向——逆風的方向便是家鄉(xiāng)!
遷徙的鳥中小學生觀后感精選篇3
這天,我看了由法國導演:雅克·貝漢制片的電影《遷徙的鳥》。在這一個小時的影片中,我感受到了鳥類遷移的艱難,竟讓我看得如癡如醉!
影片里的風景拍得美極了:有湛藍、廣闊的天空;清澈見底的湖水;潔白如玉的雪山;還有那優(yōu)雅的仙鶴展翅翩翩起舞,看那姿態(tài)似行云如水,輕盈、舒展;再看那高貴的天鵝頭顱相抵,與水中的倒影、交輝相映;最后再看那成群結(jié)對的海鷗一齊飛行,氣勢磅礴。
在《遷徙的鳥》里,我最喜愛的部分就是在亞馬遜叢林里有很多只鳥被可惡的人類抓住了,但是其中有一只機靈的鸚鵡偷偷的用嘴打開籠子,逃脫可惡的人類的手掌心的場景,搞笑極了!
遷徙的鳥中小學生觀后感精選篇4
鳥實在是讓我艷羨的一種生物。在紀錄片《遷徙的鳥》里,它們飛過大海,走過大漠,越過高山,聆聽過云層的聲音也看見過埃菲爾鐵塔的那抹城市光彩。
鳥也實在是悲催的一種生物。這一年兩次的旅程中,見證過獵人槍下的血色,體驗過落單的感覺。記得有一個鏡頭,是小鳥的翅膀在飛越幾千英里以后,終于累得抬不起來,降在一片沙灘上。螃蟹慢慢靠近著它,它怎樣努力地撲騰也飛不起來,最終被圍過來的螃蟹吃掉。僅僅是為了生存的遷徙,卻暗藏著太多考驗。大自然給每種生物都上了一個名叫“優(yōu)勝劣汰”的法則,在這里面,生命創(chuàng)造著偉大,也顯示出渺小。
鏡頭一轉(zhuǎn),又是獵人握著槍(若是合法捕獵,并不存在什么道德問題),又是廢舊的工業(yè)區(qū)和油污的土地,又是漁船上關(guān)著的一個個籠子。紀錄片厲害之處不在于它向我們訴說了多少人類的惡,而是向我們展現(xiàn)著大自然本不應失去的瑰麗,和那些生命本不應交付給任何人的自由。候鳥對生命的堅持,是它們對這場遷徙之旅的承諾。
也許每個人都是一只候鳥,在現(xiàn)代化迷漫的面具下失了生命最本真的樣子,完成了太多次對自己對別人的承諾。記得最深的鏡頭,是在山上建巢筑窩的候鳥一齊往山下的海面沖,鏡頭隨之俯沖又躍起——生命,就這樣高高飛起在藍色與綠色交融的地球上……
遷徙的鳥中小學生觀后感精選篇5
北飛的一群歐亞灰鶴降落在農(nóng)場邊空曠的麥田上,它們著陸時悄無聲息,但喧嚷聲很快四起,馬廄里的驢受到了驚嚇,也“呼哧呼哧”地叫起來,農(nóng)場里的老婦人循聲推開笨拙的木門,刺耳的響聲驚嚇到了鶴群,它們立即停止了找食,齊齊地望著老人。
鶴們警惕地仰著脖子,寬大的翅膀也做出欲飛的狀態(tài)。老婦人小心地抬起手漸漸靠近,興許是靠的太近,驚擾了鶴群,興許是它們看到巨大的鐵桶,其中一只驚叫一聲振翅飛遠,緊接著第二只、第三只……最終望著飛遠的鶴群,老婦人垂下頭,手也緩緩放下。
次年春天,它們又飛回來了。麥田仍是枯黃的麥穗夾著野草,廄里的灰驢再次驚覺地抬著頭,木門吱呀地開了,老婦人欣喜地注視著回歸的鶴群。它們站得筆直,互相鳴叫著發(fā)出警告,但見老婦人俯下身子,伸出蒼老干裂的手時,它們好像是想起了什么,竟放下戒備地靠近,其中一只灰鶴謹慎地啄食老人手中的麥谷,其他成員們也逐漸圍攏過來。老人瞬間漾開了笑容,即使手被鳥喙啄疼也毫不在意。這是這些遷徙大軍在這小小的休息站的一段短暫的友誼。
山頭處淡顯出一抹紅霞,灰鶴振翅起飛,似是要留下記憶般地繞著老人房屋飛了一周,它們要繼續(xù)著這場未知的旅行,身影越來越淡,融入新鮮的一抹夕陽之中。老婦人在樹下戀戀地觀望,不知鶴們能否讀懂這個眼神呢?
鳥群并不懂隨機應變,它們只是重復走著先輩們走過的路線,走過的線路和沿途的風光也會烙印在它們的基因里。遷徙必然會有犧牲,但面對人類的黑洞洞的槍口和狂吠不止的獵狗與陷阱,它們是否還能認清人性的善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