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初中觀后感作文
《火星救援》的意義遠不止能讓20世紀福斯賺的盆滿缽滿,它會重燃人類探索太空的渴望,它將激勵新一代宇航員的誕生。觀看達蒙的太空獨角戲是種享受,在他的詮釋下,主人公馬克火星求生的奇跡很有說服力。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火星救援初中觀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火星救援初中觀后感作文精選篇1
昨日上午閑著無事,就拿手機翻看一些電影,突然看到我一向期盼的電影《火星救援》大促,就趕緊預定了座位,等待著這一次的視覺盛宴。好容易等到了晚上,早早的來到了電影院,這個時候的人還不是很多,可能是正因這寒冷的天氣,也可能是正因這鄭州的交通。還好,我喜愛這種氛圍。到了電影開始的時候,當巨大的熒幕切換到浩瀚宇宙的時候,我知道這部電影不會讓我失望。昨兒晚些的時候,我也寫了一個簡短的評價,拘泥于微信的字數,這天抽個時刻系統的.去評價下這個電影。當然,這一切只是個人觀點,你無須在意,更多的需要你親自去電影院觀看。
剛開始,故事似乎有些俗套。一次意外讓隊友誤以為馬特·達蒙已死,然后幾個人乘坐宇宙飛船離開火星。但,這剛開始的幾個鏡頭,就讓我眼角濕潤。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中,人類只是一個渺小的存在,你無法抵擋火星上突起的風暴(當然,現實中不可能),你無法阻止隊友的“死亡”,你不得不放下生死未卜的隊友……好在這一切都已過去。但是,新的問題來了,馬特被獨自留在了火星上,距離地球最近距離到達5500萬公里,這可不是用地球上的距離能夠衡量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吧,你在火星上發個信息,用光速傳播,還需要12分鐘才能到達地球。好吧,在這荒無人煙的火星上,馬特要如何生存呢?
幸好,馬特是個植物學家,也懂一些化學知識。
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水循環,馬特采取的是氫氣點燃法,這個我們高中學習過。但是,氫氣點燃的劇烈爆炸也讓馬特嘗了苦頭。至于氫氣,那是馬特從火箭燃料中聯氨在銥催化下分解出來的。還有要解決的就是食物和氧氣循環的問題,馬特選取種植土豆。在火星上是不適合種植植物的,原因有很多,溫度啊,濕度啊,務必元素啊等等。這一點,馬特選取在居住艙種植,營養元素是用糞便解決的。當然,在火星上種植土豆,就應是一種不錯的體驗。解決了這些基本的問題,馬特需要更近一步,選取與地球聯絡,并需要去到下次計劃登陸火星的位置。這其中,當然歷盡千辛,我就不劇透了。個性當居住艙正因氣壓爆炸的時候,土豆瞬間死亡的時候,我看的流淚了。
下方說說,影片用到的為飛船加速的方法,就是《星際穿越》中同樣用到的“彈弓效應”。“彈弓效應”又叫“引力助推”、“拉扯效應”等,是很常見的宇宙飛船加速(減速)方法。
下方用一個圖形象的表示下加速過程:
如上圖,地球高速向右戶外,而飛行器呢,它逐漸向地球靠近,然后貼著地球飛一段時刻,最后離開——這就是引力助推的過程。為什么飛行器經過這種飛行后,相對于太陽來說,速度就會增加?原來,地球的引力十分大,對于靠近地球的物體,地球就像吸鐵石頭一樣,會把那個物體吸過來。整個過程就好像是地球拋出一根長長的隱形鐵鏈——引力。鐵鏈的一端系在飛行器上,當地球不斷向右戶外時,鐵鏈也在拉扯飛行器,不斷地改變飛行器的方向和速度。在地球的這種拉扯下,飛行器相對于太陽的速度就大大地改變了。能夠看出,飛行器相對太陽的速度增加,是以犧牲地球的角動量為代價的,而地球質量巨大,犧牲的這點角動量對地球不會有什么影響。另外,正因距離越近,引力就越大,因此我們能夠得出,引力助推時,飛行器越靠近地球,所獲得的助推就越大。
好了,整個電影結束了。以馬特的獲救結束。這真是一個驚心動魄的過程,這是一次偉大的勝利,一次科學的勝利。在科學的幫忙下,我們人類最后有機會脫離地球,去征服一個又一個星球。也很好的詮釋了人類不屈不撓的精神。全片沒有反派主角,也許最大的反派就是——宇宙!
火星救援初中觀后感作文精選篇2
大家一看見這個題目,應該會很驚訝吧,其實這是一部電影,今天我就去看了這部超級精彩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說的由NASA國家航天局發起的“火星計劃”,一開始的由六人組在采取火星土質樣本時收到了消息,火星風暴即將來臨,請各人員趕快進宇宙飛船的船艙,六個人中有一人沒有來得及進艙,被雷達蓋擊中,另外五名成員幸運的`逃離火星,被擊中而受傷的成員成為電影的主角,而他也利用身邊僅有的資源頑強的活了下來,這個時候地球總部通過高科技手段也發現了他的活動跡象,因此確定他還活著。他這名頑強的成員在火星上種土豆維持著,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火星平原上發現了1997年失蹤的探路者號火星探測船,并通過探路者號上通訊設備與地球取得了聯系,告知總部他現在的情況和位置,總部因此制定了代號為“愛隆”的營救計劃,由赫爾本斯號衛星實施營救,最后營救成功,安全回到了地球。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任何情況都不要放棄,總是會有辦法的。建議大家去看看吧。
火星救援初中觀后感作文精選篇3
《火星救援》號稱《地心引力》之后的最強力太空片,而對于最愛太空片是《星際穿越》的我來說,當然想要看看這后來者能否趕超《星際穿越》了。
開場寥寥數分鐘,我們的馬特大叔就被“狗帶”,然后被遺棄在了火星。當同伴坐在舒適的飛船上開心的回家時,馬特大叔卻在火星上絕望得快哭了!
全片的節奏就是開頭很緊張,結尾很緊張,而中間部分張弛有度,不會讓你坐在椅子上兩個小時都不敢動。
正如影片最后馬特給一群小盆友上課時說的那句話一樣:“你問我有沒有想過死亡?我當然想過。但在那樣的情況下,你最應該做的就是專注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然后下一個。”這是一個關于自救的故事,當然,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毫無生機的火星。
當金球獎把《火星救援》歸類到“音樂喜劇類”的時候,我的反應是“Are you k-------idding me ?”。但看完后我秒懂了金球獎評委們的想法。
顯然,導演從未想過按著原著來拍。一眾演員間頗具逗比的對話,馬特一人的表演更是逗比風不斷。兩個逗比片段令我頗具印象深刻,一個是馬特人工造水爆炸那段,一段是天體動力學家演示救援方案那段。當然,這樣的處理方式對于絕大多數觀眾是有好處的。輕松愉快的氛圍來解釋很多航天知識,又不會讓觀眾跟不上故事的進度。
至于“音樂”嘛……那首high到爆的迪斯科音樂應該是第一首響徹在火星大地的歌曲吧!
應該說全片基本成了馬特的獨角戲,大部分鏡頭前的馬特活生生將一個長期獨自生活在外太空的人的狀態表現出來。最開始孤獨的等待、接下來找到種土豆方法的喜悅、連上地球信號時心態的活躍、種植物全部死亡后憤怒不甘、前往升空器一路上的凄涼、升空返回前的激動等等。馬特精彩的表演讓你的情緒同樣跟著他走,這成了全片最大、最吸引的地方。
而故事的選景同樣是本片一大亮點,為了盡可能還原火星那種荒涼,選擇在了約旦的“玫瑰沙漠”瓦迪拉姆。還有就是,土豆這下成了全宇宙最潮流、最風靡的食物了!
最后來對比一下《火星救援》、《地心引力》以及《星際穿越》三片吧!作為這三年最熱門的太空硬科幻題材電影,顯然三片走的不同風格的路線。
《火星救援》顯然傳遞給觀眾更多正能量,所以在風格上偏向逗比風,而對于原著“人吃人”的部分顯然沒有表現出來。還有長期獨居的心理問題以及一些太空涉及的問題也沒有太過嚴謹的設定。《地心引力》在風格上要偏向女性化的感性,所以全片對于很多航天航空的關鍵知識并未做過多深入解釋。我倍加推崇諾蘭大神的《星際穿越》無疑是將深奧的航天航空知識真實深刻的展示給觀眾,并且將一些人性的東西蘊含其中。當然很多人由于無法理解看起來也是倍加費勁。
就個人而言,《星際穿越》是最為喜愛的。但就大多人而言,一部可以帶來快樂正能量的《火星救援》顯然更適合在緊張壓抑的工作生活后觀看。
火星救援初中觀后感作文精選篇4
《火星救援》是一部上映的一部科幻類型的電影。它講述的是一隊在火星執行任務的美國宇航員,在執行任務是遇到了突如其來的風暴,其中的一個隊員馬克被東西擊中消失在其他隊員的視眼內。大家都認為馬克活不下來了,在迫于無奈的情況下,他們放棄尋找馬克的尸體坐上飛船返回了空間站。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馬克活下來了。并且和地球取得了聯系。
電影中的美航局局長在電影中一直扮演著一種只為顏面而活著的人。我是最討厭這種人的,這種人會為了顏面而不顧別人的感受甚至不顧別人的死活!電影中的馬克是我要學習的對象。他在火星上,在沒有他人的情況下他在努力尋找活下去的期望。并且他利用他所學的知識在火星上第一個開始種植植物。他就是利用這些維持到支援的到來。
《火星救援》這部電影是一部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電影。說明他還是很好的一部作品。希望大家可以觀看觀看。
火星救援初中觀后感作文精選篇5
《火星救援》作為一部套路感很強的災難片,或許不夠動人心魄;但作為一部“硬科幻”風格的電影,讓不少中國影迷感受到了什么叫質感
火星救援的原著小說作者Andy Weir是一名專業碼農,他甚至編寫了軟件來精確計算從地球到火星的航行時間,也是可怕。
硬科幻的硬,是指以嚴格的技術推演,預測未來的發展道路,探討前沿技術發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這種風格的電影,重視情節的科學性和細節的準確性,甚至會盡量讓故事與上映時的科技進展保持基本同步。從呈現效果看,它追求一種純粹的科學感。
以《火星救援》為例,影片采用了絕境求生的情境設定,但對心理考驗和情感沖突毫無興趣,放過了許多展開戲劇沖突的機會,比如太空旅途上的情感糾葛、電車難題式的倫理沖突、技術思維與官僚政治的內在矛盾等,基本點到為止。因為,以科學的方式呈現科學的力量,才是這類電影的興趣所在
電影里,香港“老戲骨”高雄飾演的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用其口音極重的“港普”,與內地女星陳數飾演的局長秘書對話,簡直就是影片故事得以推進與反轉的關鍵點
盡管影片也把絕境中的樂觀當作一個賣點,但片中主角的插科打諢,和普通人理解的樂觀主義恐怕是兩個品種。即便被當作罹難者被獨自遺棄在火星,他也基本不糾結死亡的陰影面積問題,而是迅速轉向了技術層面:如何解決食物不足問題,重新和不知能否指望的地球總部聯系上,再想辦法抵達商定的救援現場。這不禁讓人懷疑,科學家之所以掉坑里了還保持樂觀,或許是因為不知道悲觀有什么用。可以說,他們的“樂觀”是專注的副產品。幫他們戰勝是天性,而是“先解決一個問題、再解決下一個”的技術主義思維。
硬科幻電影讓人著迷,是因為它把真實感奉為最高法則。其擁躉相信,市場不會排斥追求極致風格的電影。所以,《火星救援》中的前沿科技,才膽敢“素顏”出鏡。飛船艙、宇航服、火星車及科考基地,大多基于現有技術設計思路,并未刻意去營造未來感。最先進的科技,都是踮起腳尖就能實現的。比如,為營救計劃立下莫大功勞的宇宙飛船近地加速方案,就是一項觸手可及的技術。讓人津津樂道的火星種土豆情節,只是捎帶呈現了人的幽默感,更重要的任務是將含有微生物樣品的地球土壤混進去,給火星土壤帶來“活性”,讓這件事在技術上變得可能。
由于這種對科學的嚴謹態度,硬科幻電影中展示的科學觀念,就有了某種超出電影以外的意義,甚至可以成為觀察和培養公眾科學素養的窗口。《火星救援》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是把科學思維置于先進技術之上。整個救援過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對基本科學原理和過時技術的靈活運用。比如,火星種土豆,只是用到了氫氣燃燒產生水以及借助糞便創造生長環境的簡單原理和古老技術。和地球恢復通訊,則得益于他還記得一項可以存入博物館的技術,他挖出一臺1997年已報廢的火星探測車,利用它的攝像功能與十六進制的編碼技術相配合傳遞信息,為自己爭取到唯一可能的被救機會。最后沖出火星,他坐的也是一艘被迫對先進設備做減法的“敞篷”飛行器。從這個意義上講,良好的科學素養,不僅意味著面向未來的視野,更意味著和自己的過去、歷史保持對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