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啦》學生觀后感
《開講啦》作為中國青年電視公開課,“大清新、正能量”逐步走進觀眾視野,被越來越多的觀眾關注與喜愛。無論是《開講啦》節目流暢的流程設計,精美的視覺設計,主持人的善于拿捏與把控,還是在嘉賓、主題上的精心挑選都精益求精,成為電視熒屏的一道獨有風景,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開講啦》學生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開講啦》學生觀后感(篇1)
今天抱著學習的態度看了《開講啦》這個節目,感觸很深,不同的演講人士,帶給了我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感觸,讓我明白了很多,也知道了自己的路該怎么走下去。
其中印象比較深的有三個人馮侖、王潮歌和陳坤,他們三人經歷不一樣演講的風格也不一樣。
首先說馮侖,馮侖看起來很文雅,但他的見識廣,所以談天說地非常有深度,結合他多年商海拼搏的心得總結出了《民營老板易犯的十大錯誤》,每一點都非常的經典,應該都可以作為老板的行動方針與決策方針,第一個最大的收獲是無論我們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忠于自己的內心,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盲目的學別人,不要以超越別人為目標,而是要學會把握自己的節奏,不斷的擴大我們的知識面和參照系,學會獨立的判斷思考,而非和一般人的見識。最經典的一句話是:“其實我們從小就開始學走路,但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并不懂得如何走路?!辈恢魑荒阌袥]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想商業和人生都是一樣的,不要和別人比,和自己的內心去比就行了,堅持平凡才能創造非凡。我們都喜歡追求人生的“傳奇”,都想一飛沖天,但實際上真正的成功是需要一步步積累起來的,所謂:“傳奇太多了,人生反而成為了故事”。這句話最有意思了,因為戲劇化的人生的確不是太好,我也感覺出來了,如果一公司
天天都有“新聞”,那表示這個公司還沒有開始走向穩定,一個人天天如果有“故事”,那這個人一定沒有走向成熟,所以說:“沒有故事,就是穩定或成熟的開始”。
再說到王潮歌,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b密的演講,非常的耐人尋味而又通俗易通,很幽默沒風趣,至少大家都能聽明白,而且還會有一番別樣的感受在心頭,這是不爭的事實。王總在這段講話中就運用了逆向思維的方法。在全國上下都在“賣成功的大力丸”的背景下,王總提出“你的人生可以不成功”的觀點,無疑是具有顛覆性的,給我們心靈帶來的震撼也是高強度的。觀點的鮮明和獨特,足以支撐起一個有分量的講話,至于語言是否足夠華美、足夠煽情反倒顯得無足輕重了。
最后是陳坤,他的主題是:《人生路,莫慌張》。講了他原來是一個比較自卑的人,后來逐漸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演員。其中,他特別提到了他的慈善一種方式:行走的力量。有人問他沒有看到慈善,陳坤說:這是一種心靈的慈善。拋棄一切,毫無包袱行走可以激發人的`正面能量,讓他找回自我。撒貝寧做了一個總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用各種的方式,讓自己平靜下來,不會隨波逐流,而是做應該做的事。而行走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通過這個節目,我獲益匪淺,我會將自己從中得到的感觸融入到自己今后的生活中去,給自己更加明確地人生路。
《開講啦》學生觀后感(篇2)
觀看《開講啦》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一期的欄目開講嘉賓是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佃龍。節目拍攝地點在東非高原內羅畢,嘉賓在節目一開始說到很高興和大家分享中國海外工程人在非洲的故事,他介紹了非洲國家的氣候、交通、人文交流方式及多年的工作過程中所看到的非洲變化,對非洲完全不了解的人值得一聽。
嘉賓和內羅畢的當地年輕人討論,當今中國的發展給外國友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高鐵,說到高鐵,趙總說中國高鐵已經成為世界最快的陸地交通工具,并且這也是中國的驕傲。
鐵路和非洲的經濟息息相關,身為鐵路工作者家族成員的他,從小對鐵路的印象很深,二十年前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的他第一天一邊辦理入職手續一邊辦理出國手續,便隨后派往非洲的坦桑尼亞修鐵路,這也成為了他人生第一站。講到去非洲雖是單位領導派遣,但后來想想,應該追溯到趙總小時候看過的一本《小狒狒歷險記》了,正因為這本書里的故事情節對非洲留下美好的印象,所以使他能夠坦然接受到非洲工作,沒有覺得它很辛苦。隨后他說了一句“鐵路、詹天佑、小狒狒、非洲,我來了”。初次坐飛機到非洲、又坐了十個小時車,從小對非洲留著美好印象的他,在這十個小時里給他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路況很差,柏油路上全是坑,經過搓板路時他們總結出來這樣一句話“三抖”,就是“車在路上抖、人在車里抖、心肝在身體里抖”。當時跟司機師傅說“這路太差了吧”司機師傅說道“差才讓你們來修的,好就不用我們來了”。
經過多少年的努力,中非不停的加強合作,使非洲國家的交通得到突破性的改變,更使非洲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正在舉辦的“中非合作論壇會議”-北京峰會更能說明這一點,最后有一位聽眾問到趙總喜歡非洲森林里的哪種動物時趙總回答是斑馬,談到這一點也是《小狒狒歷險記》里面有個故事有關,其中有一則故事里寫到:當斑馬遇到危險時,所有的斑馬頭朝里并排站成圓形,小斑馬站在圈內,過來入侵者獅子等動物時所有斑馬都會往外踢,入侵者無法侵略。
斑馬用巧妙的辦法保護了斑馬群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團隊精神是一個企業蓬勃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國與國、民與民、人與人之間和平共處,共同發展是關鍵。根據統計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在海外修路最多的洲是非洲。累計完成新建和修復改造的鐵路總里程是11000公里,同時完成實施4800多公里的公路。公路和鐵路是未來構筑非洲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非洲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和依據。我通過觀看《開講啦》欄目了解了非洲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希望我們的祖國更繁榮富強!
《開講啦》學生觀后感(篇3)
今天在老師的帶領下,觀看了《開講啦》的兩個視頻,它們分別是:貴州大學校長鄭強演講的《你為什么要讀大學》,新東方總裁俞洪敏演講的《相信奮斗的力量》。在認真的看完之后,內心有了不少的感受。
你為什么要讀大學?這個問題要是在之前問我,我的回答肯定是沒有為什么,從小就知道好好學習的目的就是上大學,它就像一條沒有分岔口的路,沒有思考要走哪,就是這樣,就該這樣,順著走,就覺得這才是對的?,F在來大學已經三個月了,我對自己為什么要讀大學還是不清不楚,直到看完了鄭強老師的演講,他說,上過大學會成為自己一輩子的財富。這至少讓我堅信我的選擇是正確的,所以,不管現在的你是否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上大學的原因,都一定要慶幸自己在上大學。想想從小我們為了能上大學而付出的那些努力。
既然 已經知道了自己的選擇是對的,我們就應該好好的學習自己該學的,自己的專業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選擇,你只要相信偶然中一定存在著必然,不能改變那就欣然接受吧!你只有先接受它才會去愛它,那么便會去付出,因為你對它付出了。所以你一定會更愛它。鄭強老師也說了,本科的學需要精讀,夯實基礎很重要,咱們需要厚積薄發。
然后咱們還擔心的一個大問題,畢業后找工作難,其實鄭強老師說的對,我們一開始就用錯了詞,“找工作”是把我們放到了主動的位置,其實我們一直是“被選擇”,而且他也說了,找工作不難,難的是找享受的工作。那么,只要我們能明白自己的位置,就不會挑剔,也就不會說找不到工作,擔心沒工作了。
所以,大學這幾年的時光里,我們只要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你就會去思考,有思考所以有聲音。有目標,就不會迷茫。在學習之余,鄭強老師鼓勵咱們去熱愛藝術、體育,他說,藝術是心靈教育,體育是精神培養。其實,大學四年真的很短暫,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一定要在自己還是書中主角時,多多去感受那些觀眾無法體驗的事。
有了目標,咱們需要的當然就是奮斗,俞敏洪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了我們:相信奮斗的力量!三次高考,最后進入北大,再到自己創業,成立新東方,這背后的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當然很多人會說成功不可以復制。但是我始終相信要想成功,努力奮斗是必須的。俞敏洪也說了,夢想再大,不奮斗等于零。
趁著自己還年輕,要擁有一顆敢闖的心,不要總是害怕失去,沒有失去那些不值得的,你就不會得到那些你想要珍惜的,很多時候,失去比得到更重要。還有當自己有需求的時候就會有想法,有想法就一定要盡可能去做,往往成功的是那些做到的人,而不是想到的,因為做到比想到更重要,也更難。當然,我們不要只拿自己和別人比,主要的是和過去的自己比,比起過去,你更好了,有進步了,那你就是成功的!
我一直覺得自己所缺乏的就是那顆奮斗的心,還好,我的大學生活才開始,我還有機會,就算不能成為鄭強、俞敏洪那樣成功的人,但我至少可以是在奮斗中過我的大學生活,讓以后的自己不會感到遺憾。
《開講啦》學生觀后感(篇4)
看完《開講》后,給我許多感觸,也讓我更加認清了自己。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好像葉子眾多,卻沒有一片葉子一模一樣的。
“沒有迷失過,你就不會有覺醒。因為叛逆過,才會更珍惜現在”,青春期的時候,我記得在初二的時候,叛逆感超強。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有點對不起爸媽。當時太有自己的個性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完全不理會爸媽的感受,甚至有時會跟他們吵架,沖他們發火,當時太幼稚太暴躁了。
比較慚愧的是,從小到大,在我記憶中,我從來沒有給過我爸媽一個擁抱,我也沒有當面跟他們說:“我愛你們”。由于覺得不好意思開口。初一還是初二的時候,給他們寫過一封信,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們能加地了解我,也表達那句我一直說不出口的話。
鄧紫棋也讓我知道了愛是什么,盡管我沒愛過(除親情、友情外)“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愛情里不只是轟轟烈烈,愛情里更多的是平淡如水。不求回報的愛才是純粹的”。
有一段時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價值是什么,現在在做的有什么意義。但是,很清楚很明白自己是誰,價值意義是什么,我是獨一無二的,我的價值也不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努力學習是我的責任,成績是走向未來的資本。
我們不是為別人而活,做的事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讓別人接受自己,我們是為自己而活,做的事是為了自己,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開講啦》學生觀后感(篇5)
上周六晚上七點,馬研社一百多名同學和輔導員張鵬老師在教十樓319一齊觀看了《開講啦》抗戰個性節目。中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王曉棠老師和中國開國上將呂正操之女、歷史學家呂彤玲教授一齊講述了抗戰時期那段烽煙滾滾共赴國難的經歷。
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表演藝術家王曉棠奶奶講述她童年烽火連天的抗戰經歷。她的家人帶著年幼的她和眾多無辜老百姓一齊經南陽逃難到武漢。
年幼的她問爸爸“為什么日本人要打我們”,爸爸告訴她說:“日本人說我們是東亞病夫,說中國人是一盤散沙?!?/p>
而一個3歲半小女孩兒眼中的中國卻是一個無比團結、眾志成城、共同抗戰的團結群眾。1938年在武漢的“獻金運動”中,在國難當頭之際,無數的中國老百姓并沒有只想著自己,而是捐出自己的金子和紙幣去強大前方軍隊的武器設備攻打日本侵略者。3歲半的王曉棠也叫爸爸捐出自己家的錢財,爸爸把她抱上放著捐獻箱的大木桌子上,把一只銀手鐲放入了箱子——那是剛從媽媽那拿來的。之后,爸爸握著小女孩的手在桌上的本子寫了“王小棠”仨字兒。
爸爸把小女孩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小女孩握著拳頭大喊:“打倒日本鬼子,中國必勝!”瞬間,屋內吶喊聲此起彼伏、綿延不絕。
這是一個何其震撼人心打動人們心靈的故事!它的背后折射的是民族大敵當前、危難之際,民眾們前所未有的團結與必勝的信念,是中國民眾最美麗的精神品質。中國人永遠不會如日本人所說的是一盤散沙,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是華夏兒女,無論何時處于何地,一顆中國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之后王奶奶講述了日軍全面占領武漢后,他和她的家人路經宜昌、涪陵逃難到了重慶。而此時重慶亦籠罩在日軍的轟炸魔障中,生命隨時受到威脅,未來是無法企及的。
第二天,那是一個晴天,五四大轟炸來臨了。她與家人一齊急忙躲進了防空洞,洞里什么都沒有,隔壁鄰居不顧眾人勸阻趁著轟炸的空檔回去拿糧食。結果回來以后,原本嘻嘻哈哈的一個人卻沉默不語了,拿來的饃饃自個兒不吃全讓別人吃。在眾人的追問下,他說出了讓人咋舌的緣由。他回去拿饃饃的時候聽到有人叫他,走過去一看發現女房東倒在房門邊,渾身是血,肚子被刺傷了——連腸子都流出來了。他進去拿饃饃,出來再看時發現她已經死了。
女房東的慘死,震驚了當時還只是小女孩的王曉棠。而這天,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駭人聽聞的真實故事,內心似被錘子重重地敲打,久久不能平復。跟隨著她的描述,真實的場景似乎就在我的眼前,悲慘的情節正一幕幕上演——沒有語言,也不需要語言,只是腦海中的一個畫面,一個眼神,就足以撼動一切,慘絕人寰。
這就是抗戰時期一個發生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讓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當我在贅述它的時候,內心依舊因腦海中閃現的畫面蕩起波瀾。
這個沉甸甸的故事真切地警醒我們年輕一代:歷史并不遙遠,它真實地存在過,就在昨日。
這天與昨日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的這天是無數先輩以血的代價換來的,我們責無旁貸地要銘記歷史,鞭策自己。
就像節目最后主持人撒貝寧所說的話:雖然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出生成長在和平年代,享受著和平帶給我們的幸福快樂,但是歷史不就應被遺忘,也不可能被遺忘。
是啊,或許我們很難想象烽火連天、槍響炮轟恐懼似乎沒有盡頭的日子,但我們的這天就從那樣的昨日走來,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歷史就應被知曉、被銘記,不是說指望我們給國家帶來多大的貢獻,給國家創造多大的價值,而是期望年輕的我們能做好自己,有自己的夢并為之不懈奮斗,不斷進步。因為少年強,則國強!若我們每一個個體都不脆弱,國家亦會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