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原始人》大學生的觀后感
《瘋狂原始人》此片應該打幾分,藝術成分怎么樣,我們不討論這個,分析分析它的技巧,怎么讓一個常規的故事把你逗樂,怎么讓你的好想法能有技巧的呈現出來。所以,從素材的分析上,我認為,《瘋狂原始人》在選材和模式上還是奔著主流而去,并不屬于那種劍走偏鋒的項目。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瘋狂原始人》大學生的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瘋狂原始人》大學生的觀后感(篇1)
《瘋狂原始人》是一部故事情節曲折又不顯憂傷的電影,片中許多橋段讓再嚴肅的人也爆笑不已。
片中瘋狂且披著動物皮毛的穴居人形象生動:瓜哥胖胖的,肌肉發達;蓋則善良又聰明絕頂,而瓜哥所在的咕嚕家族十分純真。開始,原始人們認為新的總是危險的,家族的瓜哥(主宰者)因不服蓋而生氣,認為武力永遠比聰明好,導致愛聽故事的家人們都向蓋靠攏。大家經歷了山洞崩塌,一路探險來到了山上。突然,蓋和瓜哥陷入焦油,兩人聯起手來,武力與聰明相結合,蓋和瓜哥逃出了泥潭,從此,大家又過上了美好的生活。瓜哥也不再被遠離,而且和蓋結成了好朋友,受到了歡迎。
但這誒好時光并為持續多久,山就分裂,瓜哥將家人與蓋拋向山對面,自己卻留在孤山中。家人與蓋十分感動,日夜吹著螺號想念瓜哥,沒想到瓜哥在老虎與食人鳥的幫助下重新與眾人團圓。當老虎出現時,瓜哥家人可嚇壞了,可老虎卻在瓜哥懷里撒嬌起來,家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突然,瓜哥女兒小伊發現了前方的沙灘與海島,大家一起沖下去,而瓜哥也開始聰明起來,滑下了山坡,大家過上美好生活。
全片色彩亮麗,有些讓人感動,我向大家推薦。
《瘋狂原始人》大學生的觀后感(篇2)
當一層又一層的新的風景映入你眼簾的時候;當一個又一個新的發明給生活帶來便利的時候;當山洞不復存在,原始人從自己內心的山洞——那個對世界保守而停滯的認知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不光是原始人們,連觀眾在內都接受了一個觀念:人要打破對改變的恐懼。
我的心此時此刻都依然停留在原始人們登上巨樹的頂端,當蓋吹熄手中的火把、滿天星辰和一道銀河壯麗地展現在他們眼前的那一刻。對于把夜晚外出看作是死亡條例的克魯德一家們來說,這個景象恐怕是有生以來從未見到過的。
改變已有的教條式思維,不僅能讓他們享受到諸如無痛踩過尖利珊瑚的現實便利,更讓他們領略到一種精神圖景——生活原來是可以像滿天星斗那樣燦爛的。生活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不死”,而是要讓自己能夠享受的一個過程。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個場景,就是在一個迷宮一樣的石頭陣中,當克魯德一家的其他成員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一種以前從未嘗試過的創新的方式,找到出路的時候,只有父親一個人還在不停地繞圈子,怎么也走不出去那個迷陣。
其實在那個時候,他的內心一定是非常恐懼的,表面上是因為走不出去迷宮而恐懼,實際上是因為自己原來的那一套方法、理念失效而造成信仰缺失的恐懼。這時,一個新的信仰順理成章地就遞補進來了。其實,美國對世界的文化教化,也不過就是采用這種方式,先讓其他文明的人們處在迷宮之中,讓其對自己原先的想法產生不信任,然后順理成章地把它的觀念灌輸進來。
當然,上述只是我一點不成敬意的聯想。但是影片對父親瓜哥的刻畫,的確有些過于符號化,即希望他成為一個代表著從守舊到維新的變革符號。為了這種符號化,影片想當然地認為,一個一直守舊的瓜哥,為了維系自己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不致被新來的毛頭小子蓋所取代,能夠突然一改往日作風,自己搞起創新。
依我看,這種轉變有些過于180度大轉彎了,從深層次是不符合父親這個人的特征的。符合的應該是,他是苦于無法創新、無法輕易地轉變,而不是苦于那些新點子暫時好像很無用。
傳播學有把受眾分為革新者、早期實踐者、跟隨者和滯后者的分類方法,在此片中是有所對應的。蓋就是革新者,他是帶來新思想、新創意的源頭;女兒伊就是早期實踐者,她有對領悟新事物最強烈的主觀愿望和實踐動力;母親、另外兩個孩子和祖母都是跟隨者,他們要等新事物的用途明確了以后,再予以采納和接受,是比較穩妥的一類消費者;最后,瓜哥是滯后者,當大多數人都接受了新事物的時候,這類人依然還是延用老的方式,他們的行為方式難以改變。
從這個角度說,《瘋狂原始人》硬要把一個滯后者,發展成為一個跟隨者,甚至最后連跟隨者都不是了,已經成為了一個革新者,這種理想化的人物曲線無外乎還是為了強化美國理念和文化的教化作用吧。
我們這個世界或者說人類這種生物是需要滯后者的。因為滯后者可以平衡人由于好奇而可能導致的自我覆滅的加速。打破對改變的恐懼只是硬幣的一面,而不是全部,它還有另一面,那就是人必須保留對改變的恐懼。影片鼓勵所有人都去成為革新者、追隨者,成為硬幣的一面,這可能讓我們失去對神話故事中因潘多拉盒子被打開而招來無邊災禍的那一點點戒心,而實際上,生活中我們的科技、我們對地球、對宇宙、對自身的所謂探索性的試驗,很多都是在重復著針對潘多拉盒子的實驗。
拋開瓜哥在影片主題——改變——這方面的符號意義不說,他在家庭與親情的單元里所發揮的作用還是讓人贊許的,尤其是當他最后將家庭的其他成員依次拋到安全的彼岸,而把自己留在危險境地的時候,他即使是世界上最滯后的滯后者,他的身影也無比高大!他為家庭所做的一切已經足以支撐起一個偉大的人格,何必非要要求他從一個滯后者躍身為革新者從而成為一個“補完的人”呢?他如此深愛著自己的家人,用自己的力量和雙手保護著大家,即使他的思維保守僵化,我們難道不也應該對他加以欽佩嗎?
從人物弧線的角度上講,影片要描寫瓜哥思維的轉變或許是必然,但從生活的角度,我覺得他維持保守或許會更有深度。因為生活,不只需要創新,還需要保守;子女不只需要所謂的新理念,有時也需要父母的傳統嘮叨。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就是祖母。這位活潑的老奶奶在家庭中地位很低,不像中國家庭那樣人越老越受到尊敬,瓜哥甚至經常暢想沒有她的家庭生活——因為她是個“無用”的人,既不能狩獵,也不能管教子女。在追求實用性優先的原始人眼里,她當然是多余的。
但是我們看,她最后多余嗎?不!她無用嗎?也不!她最后發出了重量級發言,告訴她的兒子瓜哥:你讓我刮目相看。這個角色除了喜劇性需要以外,到最后化身為真正的長者形象,以一個智者的口吻和善者的角度出發,對主人公的行為作了評判。最后我們知道,她也是一個有智慧的好心人。
影片中的萌物很多。這里,創作者用了一種創造萌物的有趣方法,叫做混合。仔細觀察的話,里面的每種動物都是由兩三種現實中的動物混合特點而造出來的。比如那個小象,是老鼠跟大象的結合;飛魚是鯊魚和某種鳥類的結合等等。想要創造一個異世界是很難的,尤其是要創造如此之多異世界的斑斕生物,混合的方法或許是值得我們的導演學習的一種方法論吧。
《瘋狂原始人》大學生的觀后感(篇3)
在好萊塢,或者說在全世界,唯一能與迪斯尼相抗衡的動畫電影公司便是夢工廠。與“八大影業公司”相比,它雖然成立時刻較短(1994年),但正因有斯皮爾伯格這樣的金字招牌,其作品也屢屢在商業票房和電影節上奪魁,是典型的后起之秀。《瘋狂原始人》被稱之為“全球零負評”,雖然有些夸大,但也說明了此片的水準之佳超乎意料。
對于當今動畫電影來說,已經完全被貼上了娛樂的標簽,它不再是透過營造夢幻世界來為理想做注解,而是成為人們放松身心的所在,“好看”的標準超過了“好”的標準。因此,只要把握了三個元素,便能贏得觀眾芳心。一是幽默感,不能逗人笑的動畫片不是好動畫片,不管主題悲情與否,情節的設置上務必注重搞怪;二是想象力,動畫人物的言行方式既來源于生活,同時更要超越生活;三是畫面效果,3D技術的純正與否直接影響到觀影感受。而《瘋狂原始人》正是做到了這三點,才獲得了一致稱贊。能夠說,這是一部比“冰河世紀”更“阿凡達”的“摩登原始人”。
電影主體講述一個住在原始山洞里的六口之家在一個青年的影響下,改變自我生活方式,最終經過艱苦征途,走向光明的歷程。如果把這個主題放在八十年代的中國第五代導演身上,那便是“愚昧”和“禮貌”的沖突。只但是,《瘋狂原始人》顯然沒有如此嚴肅,它以十分簡單的基調將故事里人物觀念上的分歧化解成動作上的嘀笑皆非。如,一家之主“瓜哥”是固守傳統者,他將保護家人的職責看得無比重大,但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找一個山洞躲起來。他每晚都要給講述講述同一個故事,講完之后會在墻上拍一個手掌印。于是,整個山洞里都是“千手觀音”似的壁畫。
電影開頭首先給“咕嚕”家族的人進行了“肖像速寫”,每個人都個性十足,趣味非凡。緊之后,進入正片后,透過一家人奮力爭奪鴕鳥蛋的緊張場景,一方面先聲奪人,告訴大家這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一方面交代了原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正因恐懼和壓力才得以保存自己。而大女兒“小伊”正處于青春叛逆期,一心想走出家門,探察外面的世界。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追逐著火光,遇到了另一個部族的落單少年“蓋”。蓋的奇特的行為方式,讓小伊驚詫不已。當山洞被地震毀滅后,處于危險中的小伊吹響了號角,引來了蓋。之后,故事正式進入發展階段,他們的目標是尋求新家園,而戲劇性便存在于“計劃經濟”和“改革開放”這兩條道路的沖突上。
當蓋加入到咕嚕家族后,瓜哥十分排斥他,這是一個既有權威者在被挑戰后的必然表現,原始人和現代人都是相通的。然而,蓋身上的“禮貌”魅力逐漸征服了家人,瓜哥反而成了孤單者。為了證明自己,他也想了很多點子,都很滑稽,但這說明他已經開始改變自己了。當兩人一齊身陷“油湖”后,為了脫身,瓜哥配合了蓋的方法,這是一次成功的合作。最后,故事到達高潮,應對天崩地裂的險境,蓋的頭腦和瓜哥的力量珠聯璧合,一齊帶著家人走到了光明之地。
因此,這是兩條道路的并行,恰好應合了敘事與主題的交融。一是咕嚕一家人的探險之路,他們走過的地方無不光怪陸離,為影片打造奇幻畫面奠定了基礎;一是瓜哥思想上的進步之路,是戲劇沖突的焦點。整部影片中,不存在反面人物,正因每個人都很可愛,他們可能犯錯誤,但并不邪惡。也不存在死亡事件,大團圓的歡樂效果從頭貫徹到底,雖有緊張,但無痛苦。這也正是動畫電影的娛樂性所在,看得懂,看得美,看的簡單。
六十年代,曾有一部叫《摩登原始人》的動畫片風靡美國,之后還被夢工廠翻拍成真人電影。它以現代人的視角來表現原始人的生活,可謂借今諷古,有一種黑色幽默的效果。而《瘋狂原始人》也有這方面的影子,里面的原始人生活看起來比較古老,其實比現代人更前衛,完全是一種無厘頭的表達。爭奪鴕鳥蛋的場面就像是一場足球與橄欖球的聯合比賽,奔跑、沖撞、鏟球、射門,無不用其極;蓋給小伊做的鞋子,比此刻商場里賣的筒靴好看多了;拍照片不需要相機,直接一塊石板拍過去,就成了全家福的浮雕,這是對平板電腦的調侃吧……此外,烏龜飛上了天,海豚住在陸地上,貓比人還大,蜂群能夠做熱氣球,這些動物的夸張形象,可能正是世界進化的方向。
看過《瘋狂原始人》后,我們或許會明白國產3D電影效果與好萊塢的區別,那就是低端與極端的區別。低端的做法是用畫面中的飛行物來刺激人的視覺,為了3D而3D,有一種“帶入感”。而高端的做法是“代入感”,畫面看起來十分舒服自然,不刻意夸張,但美麗自在。比如,一個簡單的星空場面,好的3D效果會在構圖和顏色上下功夫,營造仙境之感,而低端的3D效果就會讓一顆流星從遠處飛來,扎入觀眾的眼睛。《瘋狂原始人》的可看之處,就是正因其自然平和之中的奇異色彩。
《瘋狂原始人》大學生的觀后感(篇4)
“《瘋狂原始人》可讓20__年所有動畫黯然無光!”這句聳人聽聞的傳言我早就聽過,但是真正看到片子,我還是被震到了。我只得承認,如果其他同行不加油的話,制片方完全能讓這句廣告語變成事實。
早些年看好萊塢的動畫片,純屬圖一樂呵,順帶彌補一下童年的遺憾。自從好萊塢把我們國寶的形象拿過去重新加工然后向中國傾銷,并且大賣特賣之后,我的情緒就很沉重。今年看到瓷器國遍地狼藉、瓷娃娃要靠山姆大叔拯救的場景(《魔境仙蹤》),我就覺得心里更不是味道——美國鬼子的嘲謔是越來越直白了。應對十年如一日占據電視熒幕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也許還加上最近比較火的東北味兒特濃的《熊出沒》,想想國內影視產業在其他影片題材上還能奮起抗爭一下,在動畫片方面卻仍然是這般的不思進取,真是不由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自從夢工場橫空出世后,美國動畫片的風格也有點煥然一新的感覺,傻乎乎甜膩膩的迪斯尼風格在這種刺激下,也有了逐漸改良的跡象。4月20日上映的《瘋狂原始人》更是代表了夢工場動畫的最新高度,差不多囊括了所有優秀好萊塢動畫片的'成功之道,因此才能做到老少皆宜、寓教于樂,真正助推和諧社會建設。
從題材上來看,我們很容易看出《馬達加斯加》和《冰河世紀》的影子,都是逃亡、探險的題材,但背后都是地理學、古生物學、考古學的豐富知識在做支撐。選取“物種工廠”馬達加斯加島,因此當地特有的狐猴能夠大放異彩吸引眼球;選取物種大滅絕時代,逃亡路上的溫情就有了堅實的依托;選取了原始人的逃亡和進化,我們就能看到史前壁畫、火的使用、鞋子的發明等種種歷史常識科普……不能不承認即便是做動畫片,美國人也能很好地整合其他學科的資源。因此我覺得如果我有孩子,看這種動畫片會是一個很好的科普機會,比去博物館里看恐龍骨架有意思得多。
從受眾面上來講,老少皆宜真不是空話。美國動畫片的一大看家本領是大打親情牌,絕不是偶然。近年來的很多動畫,都是一個鬧哄哄的家庭或團隊群眾出演,有人負責搞笑,有人負責穩重,有人負責暴躁,有人負責賣萌,有人負責賢惠,有人負責勾搭……這樣一來,故事情節便于展開,人物關聯便于組合。加上好萊塢屢試不爽的“家庭矛盾歷經磨難終得修復”模式(此處可插入鏈接《》《侏羅紀公園》《世界大戰》,呵呵),不知不覺中就攏住大批以家庭為單位的忠實觀眾。
在人物形象設計上,好萊塢深味與時俱進的精髓。迪斯尼時代流行的彪悍金剛與軟妹子組合(《人猿泰山》),也適時變成變成了女漢子與高智商書生的搭配。熊孩子如今是全世界的流行語了嗎?我在看片子的時候,看了那個如脫韁野狗版的小蘿莉,總是忍不住想,比起美國的同類來,中國的熊孩子們還算溫柔善良的呀。
動畫片天馬行空,想象力更是不可缺少。各種史前動物紛紛以怪異組合的方式出現,豹紋猛犸、鸚鵡色劍齒虎、海龜鴕鳥、鱷魚頭小萌狗、麥兜蝙蝠、鱷魚藍鯨……等等簡直比《山海經》還牛逼,讓觀眾大呼過癮。很多觀眾可能沒注意,穴居人咕嚕家族居住的那個峽谷,原型就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紅崖國家保護區,那里的波狀巖一向是攝影師最鐘愛的風光拍攝場景之一。相較于之后的熱帶雨林和稀樹草原場景,我覺得這個峽谷的設計更出彩,也更值得中國動畫片借鑒,畢竟,要說起風景名勝,咱中國可比美帝強多了。動畫片里做做風景軟文,也是一條嶄新的宣傳思路啊。
說到最后,其實我覺得國內的動畫工作者最缺的,可能還是把故事講得引人入勝的潛質。那里不能不贊嘆一下本片真正做到全場無尿點。從開場的平面式居住環境和人物說,再到天亮出洞的人物初次登臺,再到盜獵鴕鳥蛋的群眾戶外展示(模擬橄欖球戶外),一瀉千里,毫無滯礙。高智商小伙的出場以及隨后急速推進的末日逼迫,快速轉換卻又天衣無縫,讓人欲罷不能,把觀眾的膀胱禍害得不行。在過山車式的節奏中間,前后的呼應使得情節更加緊湊,鸚鵡色劍齒虎、鱷魚頭萌狗的前后出現,史前壁畫的前后照應,最后一幕出現的瀝青、火和食肉鳥的組合,把之前的歷險經歷完全結合起來,這個原始飛艇讓故事大團圓而又毫不生硬,簡直是神來之筆,令人嘆服。
影片的末尾,原始人們奔走在夕陽下金黃色的沙灘上,故事暫告一段落。堅信,續集立刻也會提上日程了。畢竟,原始人大逃亡,一路開始研習史前科技應對大自然挑戰,順便談情說愛這么好的題材,好萊塢的聰明人肯定會繼續利用的。
《瘋狂原始人》大學生的觀后感(篇5)
最近我看了一部3D電影,名字叫《瘋狂的原始人》。
這部電影主要介紹了原始人咕嚕一家驚險的生活。他們每天打獵,搶奪駝鳥蛋為生。他們全家六口每次搶駝鳥蛋,就像橄欖球比賽一樣驚險刺激,勇敢地從巨獸嘴里搶奪,大家輪流分享美食,最后輪到爸爸瓜哥,蛋液只剩下一滴,而瓜哥從來總是說“沒事兒,我不餓”。每晚飯后,瓜哥總要給大家講同一個故事,結局都是告誡大家離開洞穴就死路一條。瓜哥性格比較保守閉塞,而他的大女兒正好與他相反,她對洞外的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好奇。
世界末日來臨了,他們不得不放棄黑暗的洞穴,去尋找新的住所。旅途中遇到了蓋,一個勇于追求夢想的人。蓋教會了咕嚕一家用火,穿鞋途步等等,在蓋的影響下,他們一家都學會了用腦,瓜哥不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了。他還發明了遮陽鏡,望遠鏡,蹺蹺板等。最后瓜哥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挽救了全家及很多小動物們的生命,和大家一起從困境中擺脫,找到了光明的新住所。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人生就像一盤棋,每走一步,都要慎重思考,多動腦,才會少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