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公主九年級觀后感
《幽靈公主》的風格如同《風之谷》或《天空之城》的遼闊,但卻融入了東方風格的調性,也有古代傳說般的氣氛。久石讓在電影中運用了大量弦樂,奏出交響樂般宏大的效果,讓人一聽就感到蒼涼廣闊,遐想無邊。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幽靈公主九年級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幽靈公主九年級觀后感(篇1)
很喜歡宮崎駿。他對自然界與社會體系之間矛盾的關注甚至超過了他對電影本身的興趣,這不光是出于一名導演關注世界的本能,也是作為一個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個體就應具備的職責感。所以,宮崎駿無論作為導演,還是作為一個人,他都是就應被尊重的。
但是作為一個執著的導演,宮崎駿必然會陷入到深沉的痛苦之中——如同那個臥軌的詩人一樣。這種痛苦,其實和一位世界觀和電影觀念都與宮崎駿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美國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有相通之處。所不同的是,卡梅隆幾乎是很簡單地放下了這種痛苦的過程,也肯定了人類的光芒和理性對于這個世界更加重要;而宮崎駿則是幾乎不相信人類能夠被改變。這樣的痛苦和決絕,才產生了電影《幽靈公主》。
無論從任何一個方面看,《幽靈公主》都并不是十分典型的宮崎駿電影。的確,少女、魔法、飛行、城堡、自然,種種宮崎駿的標簽在《幽靈公主》中同樣不一而足。但是,宮崎駿以往的溫潤平和換成了沖動與狂躁,在其他影片中能夠妥協的矛盾在這部電影中變成了強加上的團圓結尾。這一切都不再是那個擁有著應對世界的勇氣和期望的宮崎駿。《幽靈公主》對于宮崎駿來說,是一次頗為堅決的自我否定——用自己過去使用過的所有技巧,去詮釋一個和自己堅持的觀點相悖的母題。所以,對于《幽靈公主》的理解,就應基于對宮崎駿電影歷程的剖析之上。
記得之前以前寫過《空中殺手》,說過宮崎駿和押井守之間的關系。在我看來,如果說押井守就是日本動畫界的溝口或小津,那么宮崎駿和黑澤明就是很相像的兩個人了。二者的電影中都很好地結合了日本自身的民族氣質和國際化的普世價值,所以兩人都具備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宮崎駿的這種影響力來源于他始終持續對這個世界的超越種族的關注和期盼人與自然恒久共存的愿望。但是這樣一來,他務必能容得下自然與人這兩方面的一切仇恨與憤怒,才不至于迷失自己的方向。在《幽靈公主》之前,宮崎駿一向在人與自然的平衡中做得很棒。無論是《風之谷》、《天空之城》還是《龍貓》、《小魔女宅急便》,這種平衡在這些影片中似乎都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甚至在《龍貓》中,這種完美與安詳變得極度理想化——但是對完美的向往并不能等同于對現實的錯覺。這種錯誤的決定產生的極端追求,才催生了《幽靈公主》。
在《幽靈公主》中,一種令人窒息的恐怖和悲愴貫穿了影片始終。從開場時久石讓悲壯的音樂,到豬神眼中至死不息的憤怒火焰,宮崎駿對于自然和人類都已經不再寬容:他內心的愛與憐憫已經不足以原諒兩者之間愈演愈烈的現實矛盾。或許,連宮崎駿也無法確定《幽靈公主》的觀點到底是不是他內心的真實想法。在這種時刻,一次放縱似的發泄往往比冷靜的評價更有價值一些——這樣的表現讓他能夠更加認清自己,并且承認自己,原諒自己:宮崎駿此時最后作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導演存在于影片之中,表現出了日本民族性中極端的一面,而非僅僅是將日本文化“菊與刀”中“菊”的方面展示出來,而否認“刀”的存在。
事實證明,這樣的發泄起到了正面的作用。隨后宮崎駿沉寂數年拍出的《千與千尋》在經歷了《幽靈公主》的絕望之后,開始更強烈地自省,具備了更簡單的格調,并且加入了成長的主題。一個更加博愛、更加平和也更貼近現實的宮崎駿誕生了。在這樣華麗的蛻變中,《幽靈公主》的地位顯然是舉足輕重的。
幽靈公主九年級觀后感(篇2)
幽靈公主是一部日本動畫片。
這部動畫片講了一個讓人過目不忘的故事:勇敢的少年阿席達卡為了保護自我的部落,殺死了邪神。可是他也所以中了邪神的詛咒。他四處流浪,尋找化解詛咒的辦法。途中,他遇見了珊——一個由白狼撫養長大的女孩。她熱愛森林,與那些要毀滅森林的人們斗爭著。
到了最終,人們奪走了“山獸神”的頭—一位掌握著森林內生靈性命的神的頭。森林立刻被“山獸神”吞沒了。當阿席達卡和珊把“山獸神”的頭還給山獸神時,大地又充滿了綠色。
這是一個多么完美的結局呀。我常常這么想。但如今,我們再也看不到這種漫山遍野的綠了,人類無休止地砍樹,使得野生動物越來越少。
那無數群山豬、野鹿,我們只能在照片和動畫之中想象。雖然有動物學家讓動物試著在野外生存,可是事實上也是微不足道。要多長時間才能使動物到達幾千只,快歡樂樂地在野外奔跑、嬉戲
不明白在人類的“關懷”下,還有有幾只真正的野生動物在自由地生活著。
幽靈公主九年級觀后感(篇3)
觀看完宮崎駿的《幽靈公主》已經有不短的時間了,原本想在當時就寫點感悟,但懶惰的惡習讓我錯過最好的時機。近一個星期過去了,心里總還是放不下,趁著尚有余熱,拿出來重溫一下。影片的故事情節簡單的能夠概括為:有著和平主義夢想的蝦夷族青年阿斯達卡,為了解除兇煞神對自我的詛咒,遠離故鄉尋求解救之道,但卻將自我卷入了以幻姬為代表的人類與以幽靈公主桑為代表的自然之間的戰爭中。他用盡全力想要阻止戰爭的爆發,最終還是沒能成功,人類與自然兩敗俱傷,最終在雙方筋疲力竭的情景下達成了暫時的和平。可是能夠想象到,當短暫的平靜過后,戰爭仍將繼續。
影片中給我留下印象的鏡頭有很多,騎著角馬的阿斯達卡在奔馳中一箭射中兇煞神時的英武,森林中眾多木精靈若隱若現如同夢幻般的感覺,桑與阿斯達卡朦朧的感情,麒麟獸死去后變成的黏液吞噬一切生命的恐怖,而這一切,對表現一種悲觀的、絕望的甚至充滿死亡氣息的情緒,起了直接的推動和間接的烘托作用。
在所看過宮崎駿的一些影片當中,給人感觸最深的是他所刻畫的一系列散發著淡淡憂傷氣息的少女形象,純潔而又朦朧的感情,迷茫而不失期望的青春,格調清新舒緩,在娓娓而談的敘事中讓你產生一種幽幽的莫名的感動。而這部幽靈公主卻有著迥然不一樣的風格,這是一部看了讓你感到緊張、壓抑甚至有些恐懼感的影片,宮崎駿用一種悲觀的方式表達了對人類與自然關系惡化的憂慮。
影片中的麒麟獸實際上就是自然界的一種平衡法則,經過它來使生與死到達一個和-諧統一的循環,從而維持整個自然秩序的穩定。然而人類為了滿足自我的貪欲,在無休止地破壞這個平衡,當這個平衡被打破后所引發的災難,人類也不能獨善其身,或者能夠說,這種災難就是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最終阿斯達卡迫使疙瘩和尚將失去的頭顱還給了麒麟獸,但死去的麒麟獸已無法復生,盡管當它倒下時,森林、草原似乎都恢復了往日的模樣,但我能清晰的感覺到這是一種回光返照式的正常,平衡的秩序不復存在,一切的毀滅遲早都將發生。
這部電影有種預言的性質,它所表現的危機,在我們人類所居住的這個星球上正在一步步地演變為現實,人類在破壞性地開發自然的同時,最終也將破壞人類自身的生存。目前人類已經普遍認識到了自身行為的危害性,可是認識歸認識,盡管一部分人(包括宮崎駿本人)在用各種方式阻止災難的發生,大多數人還是執迷于對眼前利益短視的追求,不斷地深化著這種危機。
影片中的阿斯達卡試圖在人類與自然之間構建一種和-諧共存的局面,所以他必須要把頭顱還給麒麟獸,可是他的行為是杯具化的,自然秩序被破壞將無法再被恢復,人類與自然的矛盾仍然無法調和,阿斯達卡既無法得到桑的愛,也不會被大多數人類所理解,左右為難而又不知所措的他,正是宮崎駿本人對待這一矛盾無奈的表達。所以我說,幽靈公主是一曲唱給人類與自然的悲歌。
可是幽靈公主在探討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時,還隱約給人以期望,影片最終的部分,一切都恢復了正常,讓觀者覺得只要人類能給予重視和退讓,至少還能維持這來之不易的現狀,期望影片中和現實中的人類都能認識到這一點。這篇文章寫到那里,原本應當擱筆了,忽然想起駭客帝國中Smith說的一段話:“當我在母體內為你們分類時,有個領悟,我發現你們不是哺乳動物。地球的哺乳動物都會和大自然維持平衡生態,人類卻不會,你們每到一處就拼命利用,直到耗盡所有的大自然資源,生存的唯一辦法就是侵占別處。地球上僅有另一種生物才會這么做,你明白是什么嗎簿!人類是種疾病,你們是地球的癌癥。”這段話真是對人類莫大的諷刺,期望能夠讓我們引以為戒。
幽靈公主九年級觀后感(篇4)
幽靈公主這部影片是1997年由宮崎駿編劇,德間康快導演的動畫。這部影片大致資料是:阿席達卡打死了邪魔野豬神,自我卻所以被詛咒。為了化解詛咒之謎和拯救自我,阿席達卡聽從本村的巫婆的指示去西方查個明白,尋求生路。路上他打聽到麒麟森林的守護神——山獸神能夠化解這個魔咒,他就向麒麟森林出發。
途中他救了兩個掉到山谷的運輸鐵礦石的人,并初次與珊相遇,這兩個人是黑帽大人煉鐵場的人,黑帽大人的鐵工懲在麒麟森林的附近,為了開采礦石,黑帽大人的人破壞森林,攻擊森林中保護自我的世界的動物,所以黑帽與森林中的動物是有仇的,異常是生活在森林里的白狼神(黑帽在森林中運輸鐵礦石時,白狼神前來阻止,遭黑帽大人的火槍攻擊墜落懸崖。)。黑帽大人與野豬群的一役,野豬群幾乎全軍覆滅,只剩野豬神乙事主、珊和白狼神。這時山獸神出來了,它超度了野豬神的生命從而制止了野豬神變成邪神,同時阿席達卡在白狼神的幫忙下解救了珊。黑帽大人卻趁機把山神獸的頭射了下來。憤怒的山獸神開始吸收生命以找回自我的頭。頭失而復得的山獸神在太陽出來時轟然倒地而亡,以自我的死在一瞬間把新的生機重新賦予了大地!
看完這部時長135分鐘的電影,我感慨萬千。
我們的人是否能夠與自然真正和平相處當時,樹木能夠做筷子,桌子,椅子,房子,玩具,柜子以及一切能做的東西。人類破壞了自然,自然給我們帶來的正是我們自我所造成的。黑帽為了開采礦石,破壞森林,殺害動物,致使邪魔肆虐。我們應當與自然共處,愛惜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因為——地球僅有一個。乙事主明知是陷阱,還率領其族人與人類正面交火,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魯莽的行為在我看來,是一種大無畏的精神。而莫娜臨死之前,救下阿珊也說明動物于人類的一種“親情”。
宮崎駿在幽靈公主中探討對環境的破壞,和人是否能夠與自然真正和平共處等問題。造房子,建公路,制紙,作家具……我們對自然就是那樣的無情嗎我好好反省了自我,盡量保護自然,從垃圾分類。少用塑料袋做起。
1997年,宮崎駿在總結了多年來對“自然與人類關系”的思考后,最終下定決心要踏出在13年前風之谷電影里怎樣也沒能踏出的最終一步:結束以往猶豫不決的態度,丟掉自我的規制,從而向深處挖掘,創造成一個沒有結論的堅持混沌本色以及貼合他常年解讀的有關常綠廣葉樹林文化論的作品。日后,這些都成為宮崎駿全身心投入幽靈公主的創作,并力求“要做個了斷”的目標。本片的海外聲譽遠不如之后的千與千尋,可是就主題的深刻性,卻是千與千尋所遠不能及的。
幽靈公主九年級觀后感(篇5)
《幽靈公主》是宮崎駿環保主義的集中體現,在這部電影中,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最后上升到了兵戎相見的程度。電影中的時代背景大致就應在十七到十八世紀,此時的人類已掌握了火槍技術,為了大規模的煉鐵制造彈藥,人類砍伐掉了大片的原始森林,讓生活在那片森林中的生物們流離失所,為了生存,為了尊嚴,森林中的野豬氏族組成軍隊向人類發起了進攻,但在人類的炸藥和子彈面前,他們的力量實在是太渺小了,人類和自然間因為這場戰爭而產生了仇恨,森林中的生物們痛恨毀壞他們家園的人類,而人類的貪婪和欲望促使他們想要向大自然掠奪更多的資源,他們要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甚至向居住在森林深處的自然之神麒麟獸宣戰。
電影中的麒麟獸是大自然的代表,是這片森林的靈魂,應對人類的不斷破壞,麒麟獸一向持續著沉默,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容忍,但這種寬容無法感懷人性的貪婪,為了長生不老人類不惜前來取麒麟獸的首級,月光下,麒麟獸化身為熒光巨人尋找著被人類竊取的頭顱,應對人類無限制的索取,大自然最后暴怒了,憤怒的熒光巨人毀掉了森林,也毀掉了工業禮貌中建造起的城邦,這是給人類的懲罰,電影的最后人類已經面臨絕望,此時的熒光巨人最后拿回了自己的頭顱,在太陽升起的那一刻,自然之身選取了犧牲自己,重新造就了一片綠色的森林,昔日人類的城邦上也長出了青苔綠草,在明媚的陽光下,顯得春意盎然。大自然有時是無情的,但最終他還是以他的寬容去對待人類,畢竟人類也是自然所創造的子民。
在這個夾雜著人類和自然矛盾的故事中,幽靈公主是這個矛盾的集合體,有著人類的語言,人類的感情,卻從小就和狼族生活在這片森林中,她把自己當做森林的一員,但卻改變不了她是人類的事實,幽靈公主是自然和人類之間的一個紐帶,他讓森林中的那些生物明白了人類的真摯情感,也讓人類漸漸領悟了自然的魅力和寬容,但幽靈公主終究無法理解人類的禮貌世界,她的心屬于自然,人類賦予了他的肉體和情感,但自然賦予了她了思想和靈魂,電影的最后幽靈公主依舊選取了繼續呆在她熟悉的森林中,完成守護家園的使命。相對于有著復雜感情和人格的幽靈公主來說,電影的男主角阿斯達卡更理想化,帥氣、勇敢、就像古希臘神話中塑造的那些英雄人物,阿斯達卡拯救了這片森林,也拯救了人類,是他化解了人類和自然間的矛盾。
悠揚婉轉的配樂、恢弘大氣的場面,《幽靈公主》能夠稱的上是動畫片中的史詩,之前的宮崎駿作品都是從個人角度出發,以微觀的視角去接觸自然,感受自然。但這一次他是站在人類禮貌的立場上,從宏觀角度去描繪人類和自然的故事。除了中處處彰顯著自然環保理念,從人物的塑造和命運上也看出宮老的人文主義精神,正像電影中人類的女首領幻姬,盡管對大自然肆意的破壞,但卻十分愛惜自己的子民,正如電影中感染了病毒的腐爛人所說的,只有她把我們當人看,在影片的最后幻姬也最后領悟到了自然的寬容和包含,放下了硝煙,放下了槍火,鑄劍為犁和自己的人民們在綠色的世界中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園。盡管這部電影中充滿了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戰爭與和平的演繹,人類與自然的矛盾……但在這些爭斗、矛盾中始終交織著宮崎駿的自然情懷和人文主義,讓每個看電影的人在宏大的故事情節中感受人文,領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