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影片個人觀后感
難為人驚艷的畫質,也未有何般值得稱道的轉折,在《可可西里》中電影卻以最為粗獷真實的鏡頭,令人仿若親歷般的經歷著在這片美麗凈土上殘忍的殺戮,因貪婪而起對生命與信仰的追問、對生存與環境的探尋,生死間的殘酷所奉獻的是一場可可西里人與自然可歌可泣的傳奇。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可可西里影片個人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可可西里影片個人觀后感(篇1)
《可可西里》是一部真實的影片,真實的讓人窒息。“砰”,一個生命結束了,沒有任何渲染,原先生命的結束竟如此的簡單。天葬師的刀,神鷹的盤旋,喇嘛的頌經聲,那是對生命的提示,塵世與天堂,究竟有多遠的距離?
巡山隊員劉棟一腳踏進流沙,流沙漸漸的吞噬著他,他掙扎著,掙扎著,沒有了掙扎,最終一縷頭發也淹沒在流沙中。生命的消失就這樣殘酷呈此刻眼前。
強巴走了,那個獨自在不凍泉守了三年的漢子,愣住了;劉棟走了,那在雪地里掙扎的洛桑也哭了:“我們走不出去了”。馬占林和他的同伴在生命線上掙扎,一個倒下了,同伴甚至連頭都不會回,“走出去了,但死了不少人”。
在生命線上,人無法用“好”與“壞”來評價,所謂的好與壞能夠在瞬間轉換,追馬占林與他兒子的巡山隊員倒下,救他的是馬占林的兒子。最終,救下尕玉也是那個盜獵者的幫兇。
可可西里,沒有“好”與“壞”,道德屈從于生存。盜獵者為了生存而盜獵藏羚羊,而巡山隊員為了治病也賣藏羚羊。“轉山的人的手和臉很臟,但他們的心是很干凈的”,有多少人能說自我的心比那個馬占林干凈呢?扒一張皮子5元錢……
可可西里,暴力,血腥,對生命的挑戰,那里不屬于女人,“好姑娘多的很”,那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冷雪離開了,會有其他的女人在劉棟的身邊嗎?日泰死后,那影片最終一個女人——日泰的女兒,她會去哪兒?
日泰的死,是向著這個沒有偶像的年代的最終呼喊,應對著槍口,依然揮出他那一拳,“砰”,倒地,抽搐著,一梭子彈,不再抽搐。漫天飛雪中,一個隊員一個隊員的消失,日泰隊長最終也躺在那,那樣的安詳。
“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獄,還是見證生命與信仰的圣地?因為,可可西里的故事難以訴說,僅有真正走過的人才能體會!”導演陸川如是說。
尕玉去了可可西里,他體會了。體會終將改變可可西里。人類踏上地球的第一個腳印不該帶著罪惡。“再走五里,那里是公路”。
可可西里影片個人觀后感(篇2)
在這周星期天觀看了《可可西里》電影之后,感想很多。
影片《可可西里》由陸川導演的根據一些真實故事改編而來的講述一群巡山隊保護藏羚羊的經歷的紀錄片,講述了人在絕境中的生存的掙扎和絕望與人和自然的相互抗爭,也使我們得到了自然環境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保護。
可可西里,蒙語意為“青色的山梁”(一說為“美麗的少女”,以發音不同而異),藏語稱該地區為“阿欽公加”。可可西里,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平均海拔4.6千米以上,它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藏羚羊的自然保護區。在這個自然保護區建立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人自發地加入到保護藏羚羊的隊伍中,他們終年奮斗在保護藏羚羊和打擊盜獵者的戰線上,為此,他們付出的不僅僅是家庭的快樂,甚至是生命。這便是影片《可可西里》的主要內容。
《可可西里》中的一群巡山隊為保護藏羚羊而身陷絕境,他們的處境都令人了解和同情。無論是“好”或“壞”的一方,他們都是生命,都有活下去的欲望和權利。只是有些人為了生存要保護環境,有些人為了生存要破壞環境,如那些剝皮藏羚羊皮為生的牧民。陸川平等地面對他們,拋棄了任何高高在上地道德和判斷。使用的鏡頭很簡潔,也很冷漠。它告訴我們,在可可西里,生命的無常,人的渺小,理想的無奈;人與自然關系是如此的微妙與脆弱,當兩者之間的平衡被破壞之后,自然便會實施無情的報復。陸川用它獨有的鏡頭,以第三者
的角度,完整的描繪了可可西里的真實與惡劣。在角色的表現上,《可可西里》更加表現出了難得的生活邏輯上的真實,避開了假想、虛構。《可可西里》的力量實際上就是真實的力度,它有效地表現了人在特定環境所表現出來地復雜性及人性中本質的部分。陸川以記錄的手法真實的描繪出人性與生命這一思想主題,并使這一主題更加深刻、耐人尋味。
可可西里的生存環境是惡劣的,自然以無人區的方式表露在人們的面前,讓人意識到自身的渺小。控制與改造自然這些豪言壯語,在可可西里面前,暴露了人類的可笑。人為了自我生存,只有被動地去適應它,這就使得人性、生存與道德,在這樣的環境中,起了劇烈的沖突。影片中,給盜獵分子剝羊皮的馬占林,他剝羊皮的技術最好,剝一張五塊錢。“他們問他‘為什么干這個?’,他的回答是 “原來放牧,養羊,養牛,后來沒有草地了,牛羊活不下去了,人也活不下去了。”這是巡山隊與 盜獵者的黑白對抗中,他是個卑微的人物,他本能地掙扎著生存。他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生存,沿襲自己的生命,如此而已。就連片中正直高大的日泰,在這種殘酷的生存法則之下,也像普通人一樣。他為了隊員的生存而賣羊絨,對捕魚者隨意的罰款,為了查出偷獵者而對被獲的偷獵者同黨近似瘋狂的毆打。這些人性中對生存,道德方面本質的反映與透露,更是陸川揭示的觀眾還要觀眾去深思的。他們的這些行為,豐富地表達了他們內心世界地感受,也傳遞出了人性的復雜性。
《可可西里》中充滿了死亡,充滿了對生命的叩問。最為壯觀的
一場死亡是寂寂的荒原上日光之下,上千只藏羚羊的白骨安靜地躺著,冰凍的白骨顯得那么的無助。黑色的禿鷲啄食著粉色的肉。巡山隊員們沉默無語,因為任何語言都失去力量。它們被葬掉,擠在一個大坑里,每一個心臟的溫度也跟著埋葬。再壯闊的生命還是脆弱的。羊是如此,人也一樣。劉棟陷入流沙,緩慢而不可抗拒地往下沉,掙扎著直到絕望的吼叫聲響過,直到最后一絲呼吸也被淹沒,鏡頭定格然后拉遠,沙地上一絲痕跡也不得,仿佛什么都沒發生過,可在這沙土之下,明明有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埋葬于此。生命是多么莊嚴神圣,可在可可西里失去卻如此輕易。在這我們感受到的了大自然的殘酷,人的渺小,生命的易碎。可可西里,像玫瑰,美中帶刺,暗藏殺機。
電影《可可西里》寓意深遠、耐人尋味。通過該片,我開始慢慢懂得了藏族人民的生存狀態,他們用自己的生存來捍衛人性的光輝,生命的敬畏。為了生存的希望而努力掙扎,永不放棄,不管它多么渺茫。 《可可西里》所展現出的對于人的深層的探索,對于人性,生命的叩問,都值得我們這一批生活于溫暖日光下的青年多多地加以思索。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更多人生與生命地真諦,更加堅定地去尋找自身,實現自身地價值。
可可西里影片個人觀后感(篇3)
今日看完電影《可可西里》,講述的是一群志愿尋山隊員為保護珍稀動物藏羚羊發生的一個杯具故事。故事發生的自然背景是在氣候極其惡劣的可可西里,但“可可西里”在藏語指的是:美麗的青山美麗的少女的意思。
有許多人為了眼前的利益很多捕殺藏羚羊,令藏羚羊的家園變成了藏羚羊的地獄,獵人們把羊肉吃了,羊皮高價出售,看到這一幕,我一邊為藏羚羊的死而感到悲傷,又一邊為捕獵者的兇殘而感到憤怒。保護區的隊員和隊長是值得我們敬佩的,當我看到一個個保護區的隊員為捉那些可惡的獵人而一個個地犧牲時,生命的消失就這樣殘酷地呈此刻我的眼前。同樣,生命也是堅強的,巡山隊員們是為了保護藏羚羊而犧牲的,他們死得英勇,死得光榮。
最令我難忘的一幕是:日泰臨死前與記者的交流資料:“我明白這是犯法的,但我要照顧我的隊員,我的可可西里。我有得選擇嗎?也許他們的手和臉都異常的骯臟,但他們的心里比誰都還要純潔”我們還有什么話說呢?他們也是為了保護藏羚羊而知法犯法,要是政府能多些投入到保護藏羚羊的事情去那樣會更好。
最終日泰隊長死在了那些可惡的捕獵者的亂槍下,看到那里我哭了,當時我看到心里想:對動物已經很殘暴了,難道還要對同胞殘酷嗎?真不應當。
相信,那些沉眠在可可西里,巡山隊員們的靈魂,與可可西里公安,一同保護著他們的藏羚羊。在此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片子的最終告訴我們,尕玉回到北京后寫出的報道震驚了全世界,一年后中國政府成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并且派軍警保護,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禁止交易藏羚羊絨,自愿巡山隊也解散了,昨日我看了中央電視臺的報道說此刻,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數量回升到了6萬多只,犧牲的這些巡山隊員們最終能夠瞑目了,他們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相信,在以后,藏羚羊的只數會比此刻多上一倍,二倍,三倍……
同學們,我們都為新世紀的小主人,不要學習捕獵者的殘酷,讓動物有一個屬于自我的天堂。
可可西里影片個人觀后感(篇4)
可可西里讓人心驚的是殘酷的盜獵份子、殘酷而美麗的自然風景,它是以紀實的風格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感人故事。是按照一個記者的見聞為線索講述的。他的開端、過程都在暗示一個殘酷似乎詭異的故事及故事發生的背景,開端是一個殘忍的畫面盜獵份子獵殺藏羚羊并殘酷殺害尋山隊員,接著低沉的嗓音給觀者一個故事梗概,接著隨著故事的發展展開一個在殘酷環境下發生的一個悲劇。這個悲劇本身足夠慘烈這是這個電影選材的成功之處,這部電影與現在其他電影的不同之處還在于他的紀實風格,紀實風格將觀者置于一個更加真實的意義或氛圍之中,電影還將情感、意氣糅合在這險惡的故事當中,加上獨有的紀實音響構成了一部經典之作。
《可可西里》講述的是一群志愿尋山隊員為保護珍稀動物發生的一個悲劇故事。故事發生的自然背景是在氣候極其惡劣的可可西里。開端的一個組鏡頭:“一個尋山隊員睡在車里,被盜獵份子抓獲并被害”讓人聯想到尋山隊員是在多么惡劣的環境下展開工作的――厚的大衣、臟臟臉、倦的眼神。這組鏡頭為接下來的口述提供了作為畫面演繹出來的起因。
有一個鏡頭是:“對非法打魚人罰款時蓋章的動作”由于天氣過分寒冷貼身帶的印都凍結了;必須依靠熱氣把它化開在蓋章。這也是對天氣寒冷的一個說明。電影畫面不僅僅告訴我們天氣的寒冷,它還告訴觀者這里是高海拔區,其中有一個鏡頭:尋山隊員追趕逃跑的“俘虜“時缺氧,并用血稀釋注射液再注射。凜冽的寒風的聲音及漫天的飛沙鏡頭、怕的食人沙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惡劣的環境、驚人的畫面。
可可西里的險惡不僅僅在于自然環境的險惡,它還在于人文環境的險惡,包括:
(1)狡猾而殘酷的'盜獵份子對尋山隊員的殺害無處不在,司機被冷槍打死、日泰隊長被滿面堆笑的老板殺害、死后的尸體砍成塊喂鷹。
(2)尋山隊員沒有物質及精神的基本保障,沒有工資,自己解結經費問題,他們不得不用公款,冒著犯法的危險去賣皮子,他們不得不把千辛萬苦抓回來的“俘虜“重新放掉;當記者問起小孩們日泰隊長時他們慌忙逃散;女友們得知他們要到可可西里就離開他們及他們與女友、妻子好像每次都是生死離別,這些都充分說明尋山隊員們處在物質與精神的邊緣狀態。
(3)可可西里的窮困導致了一些本來不是犯罪份子的人走上習慣的犯罪道路,他們不知道志愿尋山隊員為什么要左一次又一次的抓他們,他們是愚昧無知的但卻有善良的一面,如馬占林。他們的成份有:醫生、放牧人、司機、學生等。這說明了尋山隊員是在如何一個惡劣的大背景大環境下同盜獵份子戰斗的。
然而,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下尋山隊員有著不滅的戰斗熱情和對藏羚羊的愛惜之情。他們在死去的藏羚羊前面默默無聲、在焚燒藏羚羊時默默祈禱,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下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堅持追擊盜獵份子。他們之間產生的親入兄弟的情意無不感動著觀者的心。其中還含有愛情的影子:日泰女兒對記者的愛慕卻沒有機會表露。這是影片一個特別的點,這樣不僅使的影片增容還為影片增加一絲浪漫色彩,這點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鏡頭。尋山隊員同妻子的離別、劉棟和女友的愛撫親吻鏡頭都是這部紀實電影的浪漫鏡頭都為電影增色不少。但同時反映了尋山隊員的艱苦的工作。除了這些有生命力的鏡頭之外記者與那個青海師大畢業生的對話也是生命力的暗示:那個大學生他說“干這工作有意思!”
《可可西里》除對白臺詞之外還應用了其他的音響:
(1)真實的槍聲、真實的回音,這是本影片紀實風格的要求。
(2)呼嘯的風聲,風聲的應用是《可可西里》的特色之處,日泰隊長被害后風聲逐漸加濃,使悲劇氣氛大增。
(3)劉棟被食人沙吞食后風聲變到無聲同樣增加了影片的表現力!
可可西里影片個人觀后感(篇5)
很久以前就聽說《可可西里》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里面所涉及的人性思考令我心生敬仰之意。一向沒有機會完整地看一遍,當今日我靜心仔仔細細地看完之后,心理是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我明白,巡山隊的故事,其實就是野牦牛隊的故事。日泰的原型就是索南達杰,故事本身有些改動,沒動的是高原人的精神。
當年的索南達杰并不是圣人,身為副書記的他,首先要研究的是經濟的發展。野牦牛隊原本是為探索金礦而組建的,當他們看到那些高原精靈被殘忍的殺害時,他們放下了手中的鐵鍬,拿起了qiāng,為了藏羚羊的生命。日泰說,高原上磕長頭的人,臉和手都很臟,但他們的心是最干凈的。
現實中,索南達杰是在與盜獵分子的_戰中因身中百余發子彈血盡而忘的,當三天后隊員們找到他時,他依舊堅持著單膝跪地的射擊姿勢。
當青藏鐵路穿越可可西里時,設計者們為藏羚羊留下了遷徙的通道;而在唐古拉山口,人們為索南達杰立下紀念碑讓每一位進藏旅客都明白,以往有這么一個人為藏羚羊付出了一切。
可可西里充滿了太多的秘密,她在藏語里是美麗的少女的意思,可事實上,可可西里也充斥著世間最瘋狂的罪惡。當卓乃湖畔近500頭藏羚羊皮依次展開時,意味著1000條甚至更多的羚羊的死亡,應為他們正處于產仔期。
真的,這部電影給了我一種叫做震撼的感覺。我也是今日才明白這部戲的導演和編劇都是陸川,我一向以為陸川就是從平地冒出來的一個異常不招我待見的導演,他的《南京!南京!》是我明白的屬于他的最早電影,印象很不好,還有平時的為人處世總覺著有些過于張揚和做作。而今,當我明白這個人就是《可可西里》的導演時,內心不免不免為他稍稍放寬了標準。能拍出這種水平的導演我為什么不能對他寬厚一點所以我不會再去計較他的為人,我只在乎他的電影能否帶給我一種震撼的人性思考。
永恒的可可西里,不變的藏民的淳樸,它是離天最近的屋脊,是我向往的一片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