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大夫電影大學生觀后感
《愛德華大夫》最為成功地用藝術語言演繹弗洛伊德學說之處,是告訴了觀眾那位美麗而優秀的女醫生同樣也有著人性的弱點和心理的障礙,她在治愈了情人的癥結時,并不知道自己其實也是一位病人。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愛德華大夫電影大學生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愛德華大夫電影大學生觀后感(精選篇1)
這是我初次《愛德華醫生》。很精彩!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患有“犯罪情結”的精神病患者的經歷。故事從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分析家愛德華失蹤為線索,引出假愛德華即男主角約翰,一個患有犯罪情結的精神官能癥患者。故事中的女主角---彼德森,一個年輕的女心理學精神分析師,及其導師成功地從患者的夢中分析出愛德華的死因,找出兇手,使得約翰康復并解脫了殺人嫌疑。整個故事貫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故事發生在一家心理診所,老所長莫慶森即將退休,由年輕英俊的愛德華接任。年輕的所長如期而至引起診所內醫生一陣興奮。就餐期間,彼德森熱情與其交談,為了能更清楚的表述,她用餐叉在潔白的桌布上劃了一道曲線作比喻。不料,竟引起了年輕所長的焦慮不安,之后,在晚上,所內一個患犯罪情結的病人自殺,在搶救過程中,大家心中神圣的年輕所長,竟再次焦慮,情緒失控而昏倒。最終,他的身份引人懷疑。在之后愛德華醫生的女秘書上訪,使其身份暴露,而被疑為殺人兇手。
從影片中,我們可看到,患者即男主角常因白色曲線而焦慮,頻繁昏倒。在逃亡期間,多是采用壓抑,拒絕的方式回避女醫生和治療。這便是弗絡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的犯罪情結的常見癥狀:焦慮,壓抑,驚恐不安。
焦慮,在很多精神分析理論學家的著作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盡管焦慮的定義有多種,但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認為,它首先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結體驗。當人體驗到焦慮時,會感覺到擔心,驚慌,害怕和恐懼。所謂壓抑——精神分析理論結構的基石。是譴責的前期表現,處在逃避與譴責之間。壓抑本質是將某些東西從意識中移開并持續必須的距離。在心理組織達不到這一階段之前避開本能的沖動的任務是由本能可能的變化承擔的。譬如:轉向反面或曲解自我。
這正是約翰誤認為自己便是愛德華,模仿他。以至于被揭開事實后,他出現恐慌,失憶的原因。從精神分析中我們還可認識到,本能在壓抑下擺脫了意識的影響,在黑暗中擴散,用極端的方式表達。當它們轉換成神經性的并呈現于神經癥者時,透過讓其看到奇異,危險的本潛力量而使患者驚恐不己。這種本能的假象源于被壓抑的幻覺發展和對挫折滿足的抑制結果。
所以,我們從影片中看到患者約翰多次聲稱:“是我殺死了他,我殺死了愛德華。”處在極度恐慌之中,使自己成為殺人嫌疑,并極度害怕警務人員。逃避追捕。
最后,是女醫生和她老師透過讓其自由聯想,從中分析,最后成功的從其夢中分析出癥結,并找出兇手。
說到釋夢,是從古至今人們都比較感興趣的一個話題。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一亮點。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夢的資料帶給了了解無意的線索。它是人的無意識經驗。他把其病人所做的夢解釋為理解其無意識沖突和欲望的一種努力。如今,很多心理治療師都把釋夢作為他們的治療手段之一。
故事中的女醫生和其老師正是從分析約翰的夢中了解到:約翰是在兒童時期,一次滑雪中意外將自己的弟弟撞倒至其意外死亡而長期處在深深的自責中。正是這種長期的焦慮加上兒童時期的創傷又結合他之后在部隊的一次空難事故的刺激,使得約翰有了精神官能癥中的“犯罪情結”。
由此,使我們想起弗洛伊德的兒童經驗論,即一個人的兒童時期經歷對其成長及經歷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片中,有句精典臺詞:“一個再優秀的女心理醫生,一但有了感情,她自己便是一個病人?!迸t生在治療過程中所流露出優秀心理咨詢師的物質,真誠的相信患者,溫和耐心對待患者的斷續聯想。因為她堅信:愛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能使患者快速康復。也正是這點幫忙了這個在當時的心理學界都認為是“癌癥”的患者,奪跡般的快速康復了。當然,這只是電影,應現實中電影市場所需求的買點。在現實心理咨詢中,是忌諱患者移情的。這并不貼合一個標準的心理咨詢師的要求。
由此片,我們了解到一個合格的心理咨師不光要有技巧,還得具備耐心,在治療過程中要尊重、真誠對待患者,做至保密。看完此片收獲很大!
愛德華大夫電影大學生觀后感(精選篇2)
這是一個有關心理分析的故事,心理分析是現代科學處理健康人的情感問題的一種方法,分析者只求引導病人談出他潛藏的問題,使其敞開心扉。一旦圍繞病人的情結被揭示出來并加以解釋,病人的痛癥和混亂就會消失,非理性的惡魔就會被逐出人類的靈魂”。
這是著名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所導演的心理懸念片《愛德華大夫》的片頭語。本片多處運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的方法與技術(如精神分析,夢的解釋等),簡單展示了佛羅依德關于精神分析的幾個問題。
一,關于童年的回憶
弗洛伊德所說的:“人的行為深受童年早期經驗的影響。人們往往對他們并沒有做過的事情感到內疚,有負罪感。這種狀況的產生要追溯到他們的童年。例如小孩子經常期望一些可怕的事情發生在他所不喜歡的人身上。然而當某些事情真的發生在那些人身上的時候,小孩子就會相信他就是罪魁禍首,這就是犯罪情結的成因。
其實那可是是小孩子的一個噩夢,所有的一切都未曾發生,那些罪惡并不是真實的。J.B在童年時,從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哥哥撞到圍欄的尖端上,以致哥哥慘死。這種夢魘般的經歷一向纏繞著這個脆弱的心靈。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與愛德華醫生去滑雪,當愛德華醫生因意外摔落懸崖時,童年的陰影回憶與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軌跡產生重合,從而引發他的犯罪情結和冒名頂替的贖罪式的舉動。同時,彎曲的泳道、彼得森大夫大衣的線條等白色和軌跡的圖樣都成為了他所懼怕的刺激,也就成為了偵破他異常行為的鑰匙。
二,關于夢的分析
佛羅依德發現了人的無意識潛在對人的巨大影響。而,其中,夢的影像更能反應一種人的本性。多年前的經歷和事件潛在人的無意識中,或許我們覺得已經忘記了,或許認為不重要,可是,有些影像會在夢里不停的出現。這種無意識常讓人們重復犯錯誤,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同一人,但,其實在心底能夠分裂成幾個人,情緒也在支配著個人的行為。所以,夢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潛意識反應,分析夢中的事物,能夠更清晰的看到個體在過去的行為以及人的本性。
所以在《愛德華大夫》這片中,我們看到彼得森大夫堅持引導B.J說出他的夢境。從夢里找到過去的記憶。B.J的夢里出現了21俱樂部,出現達利的大眼睛裝飾,出現了帶面具的俱樂部主人,包括樓頂和車輪,這些都暗示了犯罪現場和犯罪者的身份。彼得森解析的這個夢最終幫忙了B.J回復了記憶
當然,電影還是比較膚淺的解釋了關于夢的分析,因為夢雖然和我們的心理密切相關,可是,不是說,我們夢到什么就能夠解開什么。夢的分析是站在一個更客觀和科學的理論上建立起來,
三,阻抗的處理:病人采用的主要防御機制有:
1.否認,病人小時候因玩耍時,意外造成其弟弟的死亡,這是病人意識層面無法理解的現實,經過否認的防御機制,把它放入潛意識當中。雖然它暫時緩解了當時意識層面的沖突,但在潛意識層面是揮之不去的,并且以另外的方式時時困擾著病人。
2.投射性認同,病人在和愛德華大夫滑雪時,愛德華大夫被人槍擊,從他身邊滑下山,由于病人不明白愛德華大夫死亡的具體原因,還以為是自我殺死了愛德華,他又一次否認這一令其無法理解的沖突,經過投射性認同,把自我當成愛德華,并走立刻任。
3.回避、解除、退行:當病人假扮愛德華被揭穿后,躲進了紐約帝國飯店,當彼得森找到他以后,他類似嬰兒般地依靠彼得森。
四,關于情感在咨詢工作中是否對立問題
移情反移情方法:彼得森和病人之間都產生了正性的移情和反移情,正是這種正性的移情,使咨詢關系牢固,心理治療得以順利進行。正如我們看待的這部片一樣,彼森大夫是愛著假愛德華大夫的,這種愛,能夠使她完全的信任他不是兇手,這種愛能夠促使她治療他的信念。正是這種愛,使得B.J解除了層層心理防御,撫平了童年的犯罪情結,能夠直面自我的遭遇,進取配合治療,找回自我。
那里,我們看到情感在心理咨詢工作中取得的成績?;蛟S,我們一向強調在心理咨詢工作中,我們有足夠的理論和科學的技術,就能夠解決問題,但,往往忘記了,愛,才是治愈心靈創傷的良藥,才是打開心結大門的鑰匙。
愛德華大夫電影大學生觀后感(精選篇3)
懷著好奇與激動的情緒,我欣賞完這110分鐘的心理懸念片。雖然《愛德華大夫》是黑白片,但是透過希區柯克的懸疑拍攝手段,一場場扣人心弦的劇情,一向吸引著觀看者的眼球。個性是影片中關于心理醫生的描繪更是栩栩如生,可謂是入木三分。劇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愛德華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令觀看者不由自主地對心理咨詢和心理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
影片主要講述心理學中的犯罪情結,以一個有童年陰影的心理醫生的犯罪情結貫穿全篇,其中夾雜著專業的心理咨詢知識和應用,還有關于夢的解釋與破譯……一切一切都是心理學的資料,這毫無疑問地使我們這些學習心理學咨詢的學生對心理學更加感興趣。
《愛德華大夫》里那美麗的女醫生讓我感動,不為別的,只為她的職業道德。應對一個殺人嫌疑,她完全不必冒著生命危險去實踐作為醫生的職責,她提出自己的看法,讓警方去尋跟問底,她完成了作為醫生的工作,她是不會受到任何的指責的。然而心理醫生的直覺及職責感,使她最后揭開迷團。
還看影片中的個案,冒名頂替的愛德華醫生一夜之間以“愛德華”的名義出此刻眾人面前,追溯根源到此人的童年,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的,人的行為深受童年早期經驗的影響。此人在童年時,從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弟弟撞到圍欄的尖端上,以致弟弟慘死。這種夢魘般的經歷一向纏繞著這個脆弱的心靈。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他與愛德華醫生去滑雪,當愛德華醫生因意外摔落懸崖時,童年的陰影回憶與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軌跡產生重合,從而引發他的犯罪情結和冒名頂替的贖罪式的舉動。同時,白色和軌跡的圖樣也成為了他所懼怕的刺激,也就成為了偵破他異常行為的鑰匙。
影片中的彼得森醫生應對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愛的男人,在理性與感性,專業與生活的強烈矛盾中掙扎,此處更凸現了她的專業精神和人道主義的內涵。我相信這也是一個專業心理咨詢師或專業心理分析師所應當具備的良好素質。
再說影片中夢的解釋和重組更是令人拍案稱奇。當事人的奇怪的夢中所出現的每一件物品、擺設,每一個人,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對話都仿佛具有特定的含義。弗洛伊德說夢是一種象征。那么每一個象征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就是一個破譯和重組整合的關鍵。劇中的彼得森醫生就是因為深受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仔細推敲,逐個分析,最后揪出幕后真正的兇手,還她的愛人一個清白。
綜上所述,此片把心理與懸疑結合,揭開了心理學神秘的面紗,同時把心理學進行推廣至專業水平。我認為我們能夠從此片中獲得心理學教科書上不曾記載的知識,它將鞏固我們現有的知識,又激發我們用心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因此,我覺得此片就應推薦給每一個愛好心理學,有志于研究心理學的人,一齊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奧秘。
愛德華大夫電影大學生觀后感(精選篇4)
片子講述了一個有關心理分析的驚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約翰·貝蘭特因為小時候不留意從屋頂上滑落導致了弟弟死亡,以至于有了心理疾病,再加上他目睹了愛德華大夫滑雪出事死亡的場景,和他弟弟從屋頂上滑出去意外死亡的場景重合,使得他的心理疾病加重了,他忘了以前的事,他以為自己就是愛德華大夫,去了一家精神病院當院長,而這家精神病院的原院長恰好就是殺害愛德華大夫的真兇!隨著故事的發展,約翰·貝蘭特的記憶漸漸恢復,但是他卻以為是自己殺的愛德華大夫,片中的女主角彼特森一向堅信約翰·貝蘭特是清白的,所以她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導約翰·貝蘭特回想起案發的情景,為了讓約翰徹底擺脫噩夢,彼特森和他來到滑雪場,約翰在兩人危急關頭,最后回憶起小時候的情形,擺脫了犯罪情結,也記起了愛德華出事的情形。
警察按約翰帶給的線索果然找到了愛德華大夫的尸體,但卻從尸體中找到了子彈,約翰仍然無法擺脫謀殺的指控。彼特森為約翰多方奔走沒有結果,只能回到醫院。莫奇森大夫一句失言,令彼特森如夢方醒,聯系約翰的夢境,整個故事最后有了結果。最終莫奇森的陰謀敗露,開槍自盡。
片中的約翰·貝蘭特最初是因為童年的陰影才開始有了精神上的問題,人類小時候的記憶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為你已經不記得你小時候發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潛意識里還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么相似的情景的話,就會刺激到你存在腦中的那段記憶,你就會想起那些你以為已經遺忘了的事。就像約翰·貝蘭特本已不記得弟弟死亡的場景,但是當受到愛德華大夫的死亡場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這段埋藏在記憶深處的記憶。再比如當約翰·貝蘭特看到白色和條紋時,他會潛意識的緊張起來,并帶有昏倒或犯罪的傾向,這也和他童年時因為無意識的導致了弟弟的死亡有關,在心里他認為自己必須是個兇手,譴責自己。當愛德華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機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愛德華大夫,而來掩飾自己錯認自己是兇手的想法,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對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種情結。
那里,平行線條象征著門前的左右兩個滑臺,因為這滑臺與摔死人有關,所以見到條紋就會焦慮不安。還有,在約翰·貝蘭特的夢里出現了21俱樂部,出現達利的大眼睛裝飾,出現了帶面具的俱樂部主人,包括樓頂和車輪,這些都暗示了犯罪現場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終從這個夢里找到了兇手,幫忙約翰·貝蘭特恢復了清白。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我想夢境其實就是真實反映人們內心深處想法的一個途徑吧。
愛德華大夫電影大學生觀后感(精選篇5)
上周的精神分析學習小組課上我們共同觀看了《愛德華大夫》這部電影,這是電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學為主題的影片之一,獲得了第18屆奧斯卡金像獎,其背景音樂還獲得了最佳配樂獎。雖是黑白色調的影片,可是起伏的劇情和經典的配樂還是能一下子把人吸引進去。
這是一個追捕逃犯的故事,多處運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的方法和技術,比如精神分析、夢的解析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認為童年記憶在人的潛意識中占據了很大部分,男主人公J.B童年玩耍時意外導致了弟弟的死亡,所以有著很深的內疚和負罪感,他認為自我就是殺死弟弟的兇手,所以在目睹愛德華大夫被殺后,他把自我幻想成愛德華大夫來掩飾自我錯認自我是兇手的想法,以致之后看到有關當時場景的白色和條紋形狀時會頭暈緊張。
弗洛伊德認為夢可能包含著關于早期經驗的隱藏想法和聯系,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彼得森大夫堅持引導J.B說出他的夢境,用夢境中出現的人和物幫忙J.B恢復記憶并且抓到了真正的兇手。
最終引用影片開頭莎士比亞的一句話結尾吧,錯誤并非出自我們這個世界,而是出自我們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