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國紀錄片觀后感
張同道的《小人國》便是在一種似乎是“無拘無束"輕松的狀態里,讓觀眾看見了孩子的自為、自由與自在。 應該說,紀錄片《小人國》里的孩子們是輕松的。當然,這種輕松是一種沉重之后的釋然,也是一種歷經淘選過后的鎮定。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小人國紀錄片最新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小人國紀錄片觀后感(篇1)
看完這篇紀錄片,我感觸最深就是那里面的老師。
紀錄片一開始就是一位小女孩在等待自己的玩伴,并且四季如一日的等待,非要等到男孩南德來幼兒園才肯進屋。雖然她沉默寡言,但我想,也許在她心里,只有南德才是真正的朋友,可以纏著他一起睡覺,纏著他給她穿衣服……這算是孩子自己固執的一種方式吧。可是,這在一般大人眼里,或許會認為她性格有點問題,會強制地干涉她。但這里的老師從未如此,她們總是詢問她的意見,尊重她的選擇,甚至在雪天陪她一起等待。其實,這又何嘗不好呢?我們不是看到,當南德終于出現時,辰辰那歡快地跑過去的步伐和突然發亮的眼睛么?這種從內心深處迸發出的喜悅,我們為什么要阻止呢?
池亦洋應該算是一般家長老師眼里的壞孩子了,總是闖禍,打架,所以一開始很多小朋友都遠離了他,家長們甚至聯合起來要趕走他。可是,老師卻沒有如此片面地對待他。即使池亦洋犯錯誤了,也只是讓他一個人在一個地方考慮,就算他罵老師“混蛋”,老師也依舊心平氣和地跟他講話,讓他一個人好好思考自己的問題。我想,讓孩子獨立思考自己的錯誤應該是個很好的方法。
一方面,孩子肯定是都是好動的,尤其是像池亦洋這樣的,讓他一個人呆著,也許會比罵他,懲罰他更讓他難受,何況其他孩子都在一起做游戲,聽故事,玩得不亦樂乎,自己卻是孤零零地一個人,這肯定能在心理上給他孤獨,失措等等的感覺,心理都屈服了,還能不認識到自己錯誤么?
另一方面,這樣一個年齡段的孩子,其實都已經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了,他們甚至有了評判事情的標準,即使這個標準可能只是個雛形,可能會有些錯誤,但并不影響這個標準的形成,運用。所以讓孩子單獨思考,或許會比強制地改變他的行為更有效果。同時這也會幫助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我很敬佩這里的老師,耐心,并且尊重孩子。就是在老師這樣的引導下,池亦洋不僅改正了自己的錯誤,而且還發掘出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呢!
錫坤真是個可愛又鬧騰的孩子。偷穿大人的鞋,倒騰滿屋子的玩具,尤其是他為了研究門口的垃圾桶的肚子到底能裝下多少東西時,就看到什么就往里面丟,有時因為個矮丟不進去,仍鍥而不舍地繼續丟,真是讓人又笑又無奈。課上有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只是從直觀上去感覺事物,所以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應該是很正常的。不過我想,老師能如此的寬容地,任他在一定的空間內探索,研究新奇的事物,不會制止,甚至在事后把丟進垃圾桶里東西一個一個地拿出來,該需要多么大的耐心啊!同時這對孩子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保持也能有很大的幫助。
整段紀錄片,老師都是很禮貌的講話,每次都帶著“請”字,這也就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孩子。所以,很多孩子就算是在傷心,憤怒的情況下,也還是禮貌地,帶著“請”字說話。我覺得,這一點特別好,行動永遠比言語更有說服力了。
縱觀整個紀錄片,耐心,尊重,自由,言傳身教就是我最大的感想。
我認為,教育其實本身沒有什么固定的方法,重要的是在于它能感染兒童,引導學生向上,向前。作為教育的實踐者,必須提高自己的素養與理論,這樣才能深層次地引導兒童,挖掘兒童潛能,全面自由的發展。
小人國紀錄片觀后感(篇2)
《小人國》這部精彩的紀錄片,真實的記錄了孩子們的純真年代和情感歷程。以平實的手法,細膩的把孩子們得世界展現給那些大人國的我們。
很有幸看過《小人國》拍攝的片花,并且比其他人更能詳細的了解這部片子拍攝的背景。導演利用三年的時光才把片子剪輯成型,著實下了一番苦功。82分鐘的觀賞過程里,伴隨著出人意料的幽默、滑稽與感動。始終糾結于心的就是自我被這群小人國里的精靈們感染著,慶幸他們能遇到一位如此懂他們的教師。而教師所給予孩子的并非一個“愛”字就能夠詮釋,則需要教師的教育機智,和帶給適時的幫忙。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的交流才是當今教育的最終目的。我是含著淚把片子看完的,為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們,他們的情感世界如此精純,就像一張白紙,因為沒有色彩而纖塵不染。
而作為一位蒙氏教師,更能體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父母和教師都會說是愛孩子的。可是怎樣的愛才是恰到好處?這的確是值得我們探究的一個話題,也是最近現代教育理論時常爭論的話題。
而這部紀錄片則讓各界爭議的人們看到了亮點,再愛也要有權利,再愛也要有規則。孩子們的情感世界中迸發的點滴精彩,無需成人去干預,無需成人去打擾,一切都是自然賦予他們的力量。我們只是沿著他們成長的軌跡給予適當的幫忙就能夠,之后就是謙卑的看著他們成長。
一個關于權利、情感和探索的兒童故事,更多則是給成人以警示,雖然我們每一天都穿梭在孩子們的中間,可是對于這些小小一國的小人們我們是否真的能走進他們的世界呢?或許我們更多的是用自我的行為定勢去處理孩子們的問題,而從未了解過他們。而他們的世界我們探知的只是:你務必這樣……你能夠那樣……而非給予孩子真正好處上的自由。“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恰恰也是在警示我們的家長和教育者,留給孩子的不是給他們什么,而是他們需要什么。
很唯美的一部紀錄片,也是近年來兒童紀錄片中的經典之作,值得一看。
小人國紀錄片觀后感(篇3)
《小人國》是一個反應兒童內心世界的紀錄片,沒有華麗的技巧,遠景和近景相結合,真實地呈獻給觀眾幼兒園王國的故事。每一個小故事都會引我們發笑。為什么會笑呢?孩子們的舉動有時候很奇怪,我們都很驚訝,他的話語略顯成熟,高于自我的年齡特征。發脾氣也很像大人,卻又十分可愛。每個孩子都是搗蛋鬼,他們總是不按大人的思想,不聽話是我們貼給他們最多的標簽。而在巴學園內的大李教師是如何對待這些不聽話的孩子呢?
整個紀錄片都能夠傳達出一種教育理念:盡量還孩子自由,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孩子規則和道理的教育。顯然,這種放養理念在中國被理解需要時光,雖然被很多人擁護,但也受到很多人的質疑。放養理念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的,僅有這樣,才能明白何時放,何時收,能否自如那也是實踐的結果。
眾所周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每年春天人們都會修剪樹枝,抑制其徒長。育人也是一樣,樹立榜樣也要糾偏。一味的由著孩子自我的“個性”發展,結果會怎樣呢?何時給予“糾正”才算科學?
也算是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觀看著一個個很好看的故事。“著墨”最多也是最經典的就是池亦洋,他個頭最高,每次都會搗亂,并且很霸道,經常“欺負”其他孩子,上課還很不老實的抱著課桌晃動,結果砸到自我的雙腳后哇哇大哭。對他,教師沒有一聲呵斥,和他心平氣和地溝通,引導他認識到自我的錯誤,直到他在反思角里說錯在了哪里,才讓他回歸到幼兒園團體活動中。
隨著時光的轉移,我們看到了池亦洋身上的變化。有一天,兩個孩子打鬧了,都指責對方動手打自我,池亦洋把教師原先給他溝通的那一套用在了那里。他讓先動手的那位給哭著的小孩說“對不起”,并且要真心誠意喲。他指揮大家在沙坑里有秩序的匍匐前進,練習“棍法”,組織排隊跑步,敬禮唱國歌。這么簡單的畫面真是讓人感動。這時我想到了杰克·韋爾奇,他中學畢業后沒有到哈佛之類的名校,而是只進了馬薩諸塞州大學,在那里建立了很多很多的自信,開啟了管理之路。
而池亦洋的身上有太多太多的自信心,有時候有點過于自負,敢于向規則挑戰。這樣一個搗蛋鬼也受到了家長們的“排擠”,投訴他欺負自家孩子,這樣一個學生放到小學或者中學里,教師們會很嫌棄,可是大李教師很堅定地說池亦洋身上有很多閃光點,她們不會放任他不守規則,連續2-3個月內欺負其他孩子,這個承諾讓池亦洋繼續留在巴學園度過歡樂的時光。大李教師是慧眼的伯樂嗎?我猜想她內心堅定地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天使身上都會發光。
鏡頭里的春夏秋冬,四季變換都是跟隨著一個女孩流轉的。她就是辰辰,我給她取名“幸福的等待”,不管天氣如何,她要等到南德來了才進去,個性依靠南德,喜歡和南德在一齊做的任何事情,不喜歡說話。我想:她這樣內向,上小學要分別的時候她要如何渡過呢?沒有了朋友,沒有了南德。結尾大李教師找兩人談話,兩人要分班了,辰辰要過新的生活,離開南德的生活,沒想到辰辰同意了,還和大李教師握手。她是否會悲哀,會的。只是她還不會表露出來。她的想法相比較較成熟,她會理解現實,如同她等南德時那樣堅定。我很佩服她的堅定,她的簡單,成人的世界里是很少有的。
坤坤,一個才兩歲的孩子,喜歡動。把球、孩子們的鞋都扔到垃圾桶里,看到珠簾子,要用手抓住擺來擺去,把玩具筐里的白珠子撒一地,還開心地做出各種動作和珠子們嬉戲玩耍,把柜子里擺好的東西一個個打亂掉。如果你有個這樣的“熊孩子”,是不是都頭疼死了。我想我也會的。從他的表現會不會覺得他很喜歡探索發現,會不會順理成章的以為這孩子“聰明”。
此刻我反而覺得學到的語言都不能描述孩子們的行為了。他是不是只是覺得好玩,不能用語言清晰地表達想法,才會做出各種各種的動作。而孩子們的動作和哭鬧一樣是一種信號,教師們需要發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小人國是孩子們的樂園,有各種各樣的孩子,他們都是天使,都很可愛。我們內心這么覺得,現實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孩子,遇到有問題的孩子,是否還和以前一樣,站在自我的角度來思考呢?讓我們好好修煉自我吧,透過修煉,讓自我離孩子更“近”。
小人國紀錄片觀后感(篇4)
雖然《小人國》的紀錄片是孩子的童話世界但它所呈現出來的是父母和教育者的結晶,是社會的影子。巴學園這所幼兒園和一般的幼兒園很不一樣,規則少更多的是給予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從孩子的自身發展中培養不一樣的人才,從孩子的閃光點來看待孩子的一切問題說所在,發揮他的優點。都是我們值得去探究學習的。
辰辰無論刮風下雪每一天在門口等南德半個小時時甚至一個小時,而做為教育者的巴學園的教師們經常耐心告訴辰辰回班等,而沒有去阻止禁止等南德,看到辰辰每生日祝福天的等南德是因為他們每一天各種活動都在一齊,他們玩的很融洽,值得去等,那點冷,那點身體上的苦根本上算不了什么。之后南德的媽媽怕南德天天和辰辰在一齊會變成女性化,于是轉到巴學園的分園,分開了對于辰辰來說不僅僅僅是失去了一個天天堅持不懈的等結果沒有了,不分開她的自信和毅力會和一般的孩子會是不一樣的。分開雖然讓讓她明白了這個社會上不是每一樣都是付出就有結果的,可是這樣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打擊,少了自信。
池亦洋是一個很霸道,常常會去打其他小朋友,教師批評他罵了教師混蛋,說把其他小朋友和教師打成肉泥,你們雖然此刻把我的搶回去了,但總有一天我會把它搶回來的,不敢于承認錯誤。遇到家長的推薦,可是李教師并沒有開除他,而是告知家長,池亦洋的那種領導潛力,組織潛力,男人的氣勢給其他男孩子樹立榜樣,雖然受到他的欺負可是別的孩子也會從中學會很多,做好隊員也是最好的一個學問,他的有序的組織潛力。
小人國紀錄片觀后感(篇5)
在上學的時候,教師帶著我們一齊看了《小人國》這部紀錄片的幾個片段,那時候我們對芭學園教育很好奇,為什么跟平時的幼兒園不一樣呢?
這么與眾不一樣的教育理念,孩子的生命狀態也和身邊的孩子不一樣,這些在我心里留下了許多問號。
當我畢業實習來到黃山東方智能嬰幼園時,我開始接觸到了這個大的教育環境,接觸到了這么多形形色色的孩子,我才感覺孩子的世界很奇妙,同時也很歡樂,我收獲的也很多。
此刻重溫這部紀錄片,真的是有愛又刺激。
有一些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鏡頭,比如在戶外活動的時候,很多的男孩子在一齊玩耍,最終由一個小男孩提出大家一齊來玩踢足球,教師們也參與其中,而教師扮演的主角是裁判,剛開始大家玩得很好,也很開心,可是沒過多久,問題就出現了。
在足球比賽中是只能用腳來完成比賽的,不能用手,用手的話就屬于犯規行為,剛開始提議玩足球的那個小朋友,無意間用手碰到了足球,導致足球進了球門,而教師呢就判這一分無效,就在這時呢,小朋友們就異常不服氣,他們覺得踢足球是能夠用手的,他們覺得教師不公平,開始有了情緒,朝教師怒吼以表達自我的憤怒。
可是這個時候呢,教師并沒有被他的情緒所影響,而是蹲下來,溫柔對著小男孩講著足球規則,可是正在氣頭的孩子根本聽不進去,他覺得教師在騙他,導致情緒越來越大,可是教師呢,依舊十分有耐心的在身邊,一遍又一遍講著足球規則,耐心開導。之后,小男孩的情緒慢慢冷靜下來。
這樣一個鏡頭讓我想到了我自我。剛入園時,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會怎樣辦呢?我肯定不會這么有耐心,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我們并不能真的耐下性子來去跟孩子慢慢說,或許會因為這樣一件事情,成人的情緒會比孩子更大。
可是那時候,有人就告訴我,當你實在忍不了時,就選擇一個人去靜一會。
就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讓我成長明白了很多。以至于到此刻,我能很好地處理自我的情緒。當孩子有情緒時,我也會去耐心引導,因為我明白孩子的情緒都是當下的,并且孩子有很強的捕捉本事,他們能很快很正確地捕捉我們的情緒,所以我們需要做得是幫忙孩子去冷靜。
在這樣一個鏡頭里,教師的主角選擇就十分好,既沒有打擾到孩子,又作為了孩子很好的引領者,作為家長,現實生活里或許你的選擇有時會不正確,我們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為孩子想。
如果孩子犯錯了,你可能會很嚴厲地去批評他,如果孩子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你可能會讓孩子的想法強行與自我統一。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這些“錯誤”去鋪墊的,多去看見孩子,去聽聽孩子,去給予他們一些能給自我選擇的機會,去做孩子的引導者。
讓我比較深刻的還有里面的一個小男孩叫池亦洋,他在幼兒園總是會欺負人,罵人,打人,不懂禮貌,不遵守規則等。
可是,幼兒園的教師并沒有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簽,應對這樣有問題的兒童,教師并沒有所以發脾氣,也沒有所以而放棄他,而是耐心地告訴他我們應當怎樣做,如何去做,教師發現了他的閃光點。
比如他會像大哥哥一樣帶著小朋友們玩,也會像教師一樣為小朋友解決矛盾,最終還變成了教師的小幫手,這樣的事情就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孩子做了一件事就判定他是個怎樣的人,對于這樣有行為問題的孩子,我們要用有效的辦法去引導去告知。
很多成人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他們會因為孩子打人就給孩子貼上喜歡打人的標簽,那請問在孩子出現這一行為的時候,成人是選擇視而不見?還是指責?還是去幫忙孩子解決呢?
孩子是需要成人去引導的,比如“不”的問題,我們如果每次遇到這種事情就對孩子說:你不能這樣,你不能打人······可是這樣的后果是什么呢?
孩子并沒有關注到那個“不”,而是關注到那個“打人”。
其實在我剛踏上這條路的時候我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那個時候明白的還不是很多,有一次看到一個小朋友走過去,故意把垃圾丟在地上,我就直接來到那個小朋友的面前,對她說:“你不能夠把垃圾丟在地上。”
就說了這樣一句話,小朋友的表情是懵的,之后我才明白其實我這樣說效果不大,之后嘗試著換了一句話,當我看見這樣的事情時,我就會說:“你能夠把垃圾丟在垃圾桶里。”
一句簡單的話涵蓋了兩個意思,一個是垃圾不能夠丟在地上,一個是垃圾要丟進垃圾桶。這就是智慧啊,我們直接告訴孩子能夠怎樣做要比不能這樣好太多太多。
其實整個紀錄片下來,讓我最感動的是大李教師的愛,是那么的無微不至,不管是對淘氣的孩子,還是對待聽話的孩子,大李教師都是一視同仁。
當遇到小朋友們做錯事,大李教師會很耐心地告訴孩子我們應當怎樣做,而不是去指出孩子錯誤,或者直接去責罵懲罰孩子。
可是這樣的耐心教育又不等于放縱,當孩子不遵守規時,她會要求孩子必須要遵守規則,增強孩子的職責心。
育兒道路很漫長,不僅僅是對孩子,其實對成人來說也是一個考驗,在這樣一條路上,成人所承擔的主角十分重要,孩子在我們的保護和引導下成長,生活。對于成人來說,成人所要求孩子要做到的,首先自我要先做到,這樣才有說服力,孩子才會去認真地做。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我們要找到適宜的方法去對待孩子,對于孩子要因材施教。如果孩子不適應我們教育的話,那這樣一句話就是空話,這要求每一個成人都有一顆善良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