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00字
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只要吃到中國味道,便是“山水有相逢”,味覺記憶背后,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當《舌尖上的中國》就是要告訴我們:舌尖之外,什么是中國。吃,就是咱中國人最大的理。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00字5篇,供大家參考。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00字(精選篇1)
作為一個正宗吃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幾乎讓我所有的饞蟲都被瞬間激活了。那些看起來質樸,但是美味的食物讓我對于中國各個地區的美食都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第二季開播之前我就看過了預告,除了美食,似乎多了很多更加樸實的勞動者帶給我們的感動。
和第一季對比起來,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氣了,展現了更加淳樸的勞動者們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中的一切,給我們帶來那么多的感動。
第一集中主要講的是腳步,從追逐花期的'養蜂夫妻,漸漸消失在這個時代的麥客們,頂著海風出海捕魚的漁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漢,捕捉十幾米開外僅五厘米長跳跳魚的爸爸……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個叫做“家”的東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馬占堆這個人讓我對于那些質樸的美食多了幾分感動。為了給家里帶去一份蜂蜜,他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到樹上40米……那樣一份簡單美味的蜂蜜是白馬家里對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時代在變化,我們吃的東西也在不斷變化,一切都還會繼續發展下去,但愿這些淳樸和美食永遠都不會消失,永遠都在我們身邊給我們帶來更多更美好的感動。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00字(精選篇2)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是拍給大多數普通的中國老百姓看的紀錄片,它表達的是在中國傳統美食和人民生活之間溫情和樸實的傳遞。
就我個人而言是從中看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地方。
首先,我發現 在每個地區城鎮,最當地的美食貌似在城市中難以吃到,那些最自然和淳樸的美味都隱藏在小地方中。目前我只看了三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可能在山中或偏僻處只存在短暫時期的食材,如果你不是當地人 并且生活在城市中,那么你可能一輩子都吃不到那種美味。
描述養蜂人的那個,養蜂夫婦一年有十一個月在外游蕩,為了養家糊口,但在他們看來,這也算是一種不需要受人束縛的自由,很佩服。離鄉背井的苗家父母,半年回家團聚半個月 伴隨家鄉美食的飽腹和與家人團聚的溫暖后,又要踏上南下的打工路程。
其中有一段是說中國古老的麥客,也就是割麥人,工業化的進步人工勞動力已日漸消失,一天下來兩雙手在稻田里的揮舞和大汗淋漓的呼吸,在東家吃頓樸實鮮辣的晚飯補充能量。出來一趟十幾天四個人賺不上一千。
就中國這么多的人口來說,大多數人的追求真的不是那什么生活品質,豪車名牌,旅游散心,老百姓們沒看過什么外國紀錄片,看美劇英劇就算有字幕恐怕都看不懂。
在他們看來,這個紀錄片有觸動到內心,描述的是樸實的美食令當地人感嘆對 就是這樣。這樣,就是對他們口味的紀錄片了。
對于大多數人就想活著過日子生活溫飽的中國社會,希望我們這些不過是念了些書看了點東西肚子里有點文化的會注冊豆瓣的人,不要非去鉆那個牛角尖。美食紀錄片嘛,看著是那么回事就好。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00字(精選篇3)
今天才開始看舌尖上的中國,真覺得以前沒看真是損失不小,完全就是一百科全書啊,信息量真大,眼睛眨一下都會錯過很多精彩,感覺中國的歷史真是悠久,中國人的祖先真是智慧,中國的傳統文化果然精華,中國的飯真好看又好吃。
但是片中也時時在暗示,村里人都去城市打工掙錢了,好多技藝面臨失傳,讓人痛心,機器代替人力,人類得到了閑暇,不用負重勞作,卻也失去了最純樸真實的美味,如陜西老漢所言,還是石磨磨出的'香啊。我輩九零后誰還會愿意去學這門技藝呢?以后還能吃到純正的什么呢?豬肉?大米?還是蔬菜。上帝是多么的公平,人類只有失去重要的東西才會得到想要的東西。
查干湖的捕魚者每次都只會用大網去捕兩公斤以上的魚,故意漏掉小魚,這已經成了祖先流傳下來的約定,真是令人感動,仿佛與自然建立了親密的關系,人類只取自己所需,不去傷害大魚,不去打破生態平衡,而大自然供養他們的祖祖輩輩,每年同樣的厚愛和饋贈。從來不會食言和背叛,比人的關系都可靠,可如今人類更像是小人得志了,貪婪的欲望讓他們目光短淺,能捕到的魚每年都在減少,不止是魚,樹木,河流,冰川都在慢慢變化,不在乎大自然的人,有一天,大自然也不會管他的死活。
節約這個概念以前真不在我心里,只要是免費的,姐們我恨不得多用點,后來身邊好多長輩的言傳身教讓我真是改變了,那么多次的教誨,特別是她們自己那么的節儉,她們可不會區分是不是免費的,我這心里就算是塊石頭也化了,可是沒吃過苦,受過窮的人,真是沒法處處都記得啊,今天看了挖藕的人,一天工作下來,腰酸背痛的還要忍受各種折磨,真是讓人心疼,菜場的藕只有兩塊五一斤,可沒想到背后的辛苦確是給我250塊我都不愿做的,所有的辛勞都應該被尊重,所以我現在都很少在大街上亂丟垃圾,也是考慮環衛工的不容易啊。
所以我是多么感謝我生在這個年代,這個國家,這個地方,我可以吃到那么多好吃的,去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大自然還留有原來一半的風貌,我還能看到雨看到雪,早上出門散步的時候我心里就默念,感謝爹媽,感謝陽光,感謝空氣,感謝每一個身邊走過的路人,能這樣走著,真好。小時候有首歌是這樣唱的,媽媽的草地,是溫暖的搖籃,請不把草地損壞,讓媽媽心酸,地球是我們的媽媽,我們都是她的孩子,熱愛媽媽吧,請不要給媽媽增添麻煩,熱愛這一切吧,也許下一秒,他就是別的樣子了。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00字(精選篇4)
《舌尖上的中國》被譽為是中國深夜發吃節目的開山之作。跟新中國很多事物一樣,這片可謂是起步晚起點高,一出手立馬把《深夜食堂》這樣的海外發吃片給比了下去。正當都市小清新們為東京醬油炒拉面感慨不已的時候,驀然發現天朝才是神一般的存在,小日本那些玩意簡直就是渣渣,這片真給咱中國發吃黨長臉。
《舌尖上的中國》為什么美?簡單來說就是接地氣。工業化讓人也變的越來越工業,離生存的本質越來越遠。為什么那些廉價工業化高熱量垃圾食品可以賣那么貴?因為它的顧客并不把它當作真正的食物,而只是一種商品,一個商品只需要具有和它的價格相當的包裝,就一定會有人買。《舌尖上的中國》與以往美食節目的不同,在與它不是一個關于商品的故事,而是一個真正關于食物的故事。
它的鏡頭沒有對準各大所謂美食城市的商業街,而是對準了我們經常忽視的人和物。包括黑龍江上的老魚把頭,香格里拉菜松茸的單珍卓瑪,浙江菜東筍的包師傅,這些勤勞的人運用經驗和智慧,提供了我們所吃的一切,也決定了我們要吃什么,怎么吃。
包括做山西花饃的大嬸們,寧波做米糕的顧阿公顧阿婆,蘭州拉面的馬師傅,他們的技巧決定了各地的風味甚至習俗。也包括你早已忘卻的家鄉菜,媽媽做的悶面,春節的團圓飯,無論承認與否認,它們都絕定了你一生的口味喜好。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關于食物的記憶,其實也是我們整個文明的記憶,甚至是我們自我認知的根源。古人通過“茹毛飲血”區分自己和蠻族,后來“南稻北麥”的分野,仔細一想竟然都是關于食物的。
我在加入深夜發吃黨以后學到了什么?這個問題我想了許久,發現最好的回答就是:活的更明白了。為什么呢?要做飯自然就要買食材,就要辨別食材,就要懂油鹽醬醋茶的用度,知道入口的五味口感是怎么回事。
人活著就要吃飯,把吃飯這事整的更明白,可謂是活的更明白了。這有許多好處,活的不明白的人就往往容易被表象和虛假所迷惑。我們有些同胞拿著國外幾塊錢一大盒的哈根達斯當奢侈品,沉醉于日本飯團子(學名壽司,起源與日本古代長途干糧)的簡單與純粹,著迷于波爾多紅酒的古典高雅,傾心于西式快餐店的工業氣息,并拿出夠外婆腌一年酸菜的錢買以上種種,充分說明現在沒活明白的人何其之多。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00字(精選篇5)
一向不愛看電視的我,能看到舌尖第二季的首播,也算機緣巧合。晚六點多,看了一下先前下載的第一季,突然想到新聞說續集于近期播出,馬上搜搜時間,于是苦等央視一套21點檔。
千呼萬喚,終于來了。感覺片頭比上季略長點。不知是否因看下的第一季的1080p太高清,還是電視播的畫質標清,續集片頭美食色澤上要樸素一些。舌尖上的中國主題背景也由殷紅的山水臘肉換作飛舞的面條。
第一季第一集可算是高大上了,一如片名《腳步》,輾轉祖國大江南北,美食紛至沓來,應接不暇。攝制組的誠意自不必多言,cctv紀錄片業界良心。國內某些僅靠綠幕合成渣特效拍爛劇的,別浪費空氣了。
美食色香味,讓人食指大動,但現實是,食材得來不易,追逐美味更難,一如職業養蜂人,甜蜜的工作背后是候鳥般顛沛流離的辛苦。天降美食,也只存在動畫里。
舌尖的成功,在于它拍出了美食之后的情懷,鄉愁,親情,勞動者為家為兒女的辛苦打拼。口水淚水齊飛,天涯共此時。
明月裝飾了你的夢,但夢里花落知多少,唯有經歷過才懂。城里城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看舌尖的感覺一定不同。有人哭,有人不以為然。先不要狡辯,韭菜麥子先分清了再說吧。
下周有兩片很期待,一是舌尖,二是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