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影片七年級觀后感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祖國好比一個大家庭,一位慈祥的母親,我們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里,有慈祥母親的疼愛、呵護,我們真的很幸福。如今,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富繞,這與我們的老一輩的和建設者們的奉獻是分不開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我和我的祖國影片七年級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我和我的祖國影片七年級觀后感【篇1】
今日,我和媽媽去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深受感觸。
工程師林治遠,負責開國大典上的電動升旗部門,為了一面紅旗,他和同事走街串巷去找紅綢子,別人問他為什么這么較真,他嘶吼著:你以為升起來的僅僅是一塊紅布嗎28年革命,萬人犧牲,換來的紅旗,我們能做的僅有四個字,萬無一失!開國大典前夜,他熬了一個通宵,一遍一遍地試驗。當國歌奏響,國旗升起時,影片中仰望著國旗的人都紅了眼眶,影片外的我,眼里也涌出了淚水。
大閱兵前,女飛行員呂蕭然被選為備飛。她有的技術卻無奈的理解這樣的安排。閱兵在即,08號飛機出現故障,她不為一己私欲而動搖,顧全大局,指揮飛機修復故障,順利完成了閱兵大典的飛行任務。
看著他們,我思緒萬千,哪有什么歲月靜好,那是因為有太多像林治遠這樣的人在負重前行。他們或許沒有顯赫的名聲,卻在各自的領域里鞠躬盡瘁,用自我的青春,生命奮斗不息……
影片中7個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讓我深深的明白了一句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我和我的祖國影片七年級觀后感【篇2】
跨過漫漫歷史長河,翻過頁頁古老卷軸,我們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華誕。百經風雨,歷經磨難,不斷探索,革故鼎新,使我們的祖國煥然一新。中國,已經不是人人能夠欺凌的國家;已經不是滿目瘡痍的黃土;已經不是負債累累的病夫。中國,早已伴隨千萬錘煉,涅槃重生,成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大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為祖國驕傲與自豪。
七十周年華誕留給我們的不止是精神抖擻的閱兵式,不止是主持人慷慨激昂的解說,不止是街邊早已掛起的五星紅旗,也不止是埋藏靈魂深處的我和我的祖國那首歌曲。今年,祖國給了我們很多獻禮:嫦娥四號月球車的成功登陸、女排世界杯得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舉辦、澳門回歸二十周年……這一切都離不開人民的奮斗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國慶期間留給我最深印象的還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那一幕幕崢嶸歲月定格在每個人的腦海中。《我和我的祖國》為了切合七十周年華誕的大主題,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七個事件組成在一齊,讓觀眾感知新中國成立的喜悅、感動、凝重與職責。
《前夜》講述了開國大典前夜,天安門廣場旗桿設計安裝者林治遠等人爭分奪秒排除萬難,和群眾一齊團結互助,用一個驚心動魄的未眠之夜,保障開國大典上我國第一面五星紅旗順利升起的故事。這一章中老百姓得知急需稀有金屬時,紛紛把家底翻出來往外送,那一句“這是我家孩子的長命鎖”真是讓人淚目。飽經戰亂的中國人也期望國家能夠重新開始強大起來。
《相遇》講述1964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背后的無言付出的事跡。以一個絕美的感情故事為主線,讓觀眾們看到了大事件背后無數為之奉獻的普通人,令人噓唏動容。一段失落等待的感情,一對因奉獻而錯過的苦侶,多少為國奉獻的科研人員隱形埋名,為了祖國的發展與強大默默付出。
《奪冠》以上海弄堂里歡脫的氣息呈現出小人物的家國情,氣氛簡便鬼馬,故事詼諧趣味,很快將觀眾從悲傷情緒中拉了出來投入到歡快的情節中去。上海弄堂鄰里間的一場群情鼎沸,黑白電視,屋頂天線,珠串門簾,青梅竹馬的情愫……讓人感觸頗深。1984年的女排三連冠激勵了一代人,上映之時又恰逢中國女排世界杯再次奪冠,也令人感慨萬分。
《回歸》在1997年香港回歸的背景下,以手表這一微小而精準的物件進入歷史時刻,普通修表師與重大時刻之間,因為手表連接在一齊。香港的回歸一秒也不能差,勝在精確,修表的設定串起滄海變幻和小我命運。這一秒,對于英國是結束,對于中國是開始。讓我們大學生也再次堅定一個中國的思想,大陸和香港不可分割,對于之前的香港暴動事件也是有力一擊。
《北京你好》中葛優飾演的張北京一出場就把老北京的市井氣息給活靈活現的帶了出來,帶著一點痞氣,肚子里卻是熱心腸,那贏得奧運會開幕式門票后的得意洋洋也傳神的表達了當時人民對北京奧運的期待和自豪。其中汶川之傷和奧運之喜巧妙聯合,榮耀和傷痛交織在一齊,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如08年本身就是淚水和歡喜同在的一年。
《白晝流星》是極其有浪漫主義的一章,流浪少年在土地上飛馳,將“立刻少年逐紅日,天外流星落故土”表現得淋漓盡致。扶貧和航天飛船結合,先進力量和落后一方的比較。兩個以往犯錯的少年也已找到屬于他們的那顆星星,找尋屬于他們的前方。
《護航》細致入微的表現了“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航天員的颯爽英姿。姑娘們也有可敬的夢想和逐夢的艱辛。女飛行員們揮灑青春艱苦訓練的場面拍的干脆利落,故事也具有活力與力量。作為電影的最終一章,閱兵題材與七十周年大閱兵無縫銜接,影片中飛翔的機艦也在觀眾心中留下一道靚麗的風景。
回想當年周總理在開國大典上說,飛機不夠,我們就飛兩遍。七十年彈指一揮間,此時此刻我們足以告慰先烈,這盛世,如您所愿。
我和我的祖國影片七年級觀后感【篇3】
《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用七個平凡的故事反映了祖國的發展歷程中許多重大的事件。從平民的角度來展現偉大的祖國和人民精神,貼近生活的鏡頭和臺詞在不知不覺中讓人們產生共鳴,從細節中獲得感動。
《我和我的祖國》最觸動我的是它的“真”。不像慣有的大片用英雄主義的角度來震撼觀眾,《我和我的祖國》把視角縮小到出租車司機、小學生、手表匠、飛行員這種真真切切的身邊小人物,反而更好地將“愛國”的情感滲入到我們心里。
祖國的'偉大不就是由每一位老百姓付出的一點點努力和貢獻累積而成的嗎?中國十四億人,每一個都為祖國的繁榮做著一點一滴的奉獻,盡已所能,才能完成中國70年來日新月異的發展變革。
電影里最富有小市民的性格情趣的是葛優飾演的出租車司機張北京。幽默、張揚、不拘小節但又善良溫暖的人格讓角色生動飽滿。這是一個處于社會基層的最普通不過的人,但也是偉大的、富有愛國情懷的、熱情善良的無名英雄。
而最動人心弦的要屬核彈研發成員高遠了。隱姓埋名,獻身科研事業,冒生命危險搶救基,遭核輻射犧牲……這樣的人生不需要多少渲染和點綴,就足夠絢麗和耀眼了。在那個人才濟濟的時代,在那個需要大量貢獻的年代,有無數這樣默默無聞的英雄,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沒有人知道他們為這個社會做了多少貢獻。他們很可能不會被載入史冊,但是他們的心血融入了現代的、發展的祖國。
這部電影給我的不僅是震撼,更多的是來自小事的感動:放棄見小美而去撐天線的東東、深夜扎堆來送金屬小物件的百姓、錢被偷了卻用極大的愛和包容教育少年的老李……“愛國”不一定是要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要從幫助身邊的人這種小事做起,為這個社會盡一份力,我們的祖國就會越來越好!
我和我的祖國影片七年級觀后感【篇4】
今年的十月一是有意義的一個國慶節,在我__歲這一年,上午觀看了閱兵式,午時和朋友一齊去看了給祖國的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第一次完完整整的看完了建國70周年的閱兵式,整齊的方陣自信的步伐,嘹亮的口號,無一不展示著認真堅決擔當的軍人氣概。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有太多的歷史時刻值得我們銘記,太多的故事值得我們代代傳承。《我和我的祖國》從一般民眾的視角入手,以小見大,串聯七個大事件,故事的主角是工程師、是科研者、是孩童、是軍人、是司機、是叛逆少年、是飛行員“我”和“我們”體現的淋漓盡致,千千萬萬的他們凝聚在一齊,才造就了祖國重要時刻的每一個細節,為世人所銘記。“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可是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個人姓名在祖國面前淡化,我們都有一個名字,中國人。
《前夜》:“二十八年革命,兩千萬人犧牲換來的紅旗,我們能做的僅有四個字:萬無一失。”鏡頭略過典禮的彩燈云錦,轉投前一晚最終準備的慌張,測量數據、無法實地排演的不便、固定裝置臨時崩壞、爬旗桿高空焊接……管虎導演以倒計時的方式體現出來了緊迫感,建國以來第一面五星紅旗的意義不僅僅是新中國成立了,更是走出沉痛歲月的揚眉吐氣。
《相遇》:隨著平淡的講述為我們緩緩的訴說了一段失落的感情,故事的主人公平凡卻偉大,為了國家的提高,他選擇犧牲了小我,告別愛人,告別親人,隱姓埋名了三十年,只為祖國第一個原子彈爆炸……主人公眼睛里雖然有遺憾和不甘,但他還是選擇了奉獻。
《奪冠》:黑白電視,屋頂天線吊肉,珠串的門簾……表現出了上海弄堂群情鼎沸觀看女排的市井味。冬冬面臨著選擇,是架著天線讓鄰居看完女排,還是和即將移民的小美道一聲再見。最終冬冬沒有和小美說再見,爸爸回來的時候,冬冬哇一聲的哭了出來,說咱家電視的信號太差了,表現出小孩子的心境。
《回歸》:“零分零秒升起中國國旗,這是我們的底線。這一秒對你們來說是結束,可對我們是開始。”154年了,我們不能多等一秒了。腦子里一向出現高中時候看書摘抄過的一段:
“晚上做夢,夢到了我們小時候。冬末春初,乍暖還寒,我們在麥田里放風箏,我把那印著米老鼠唐老鴨和‘香港回歸’字樣的風箏雙手舉過頭頂,秦時月扯著線軸逆風跑著,等風箏線繃緊的時候大喊一聲‘放’,風箏脫手,扶搖而上,越飛越高,颯颯作響。秦時月在一旁看著,兩腮凍的通紅,跺著腳哈著氣,那時候她還不認得香港,指著后兩個字一本正經的念道:‘回——歸’聲音穿越時空在我的夢中回蕩——回歸,魂歸。”
《北京你好》:葛優主演的張北京體現了濃濃的小市民氣息,把“瘋狂的門票”和奧運之喜、汶川之傷巧妙結合,最終落溫馨的小團圓。
《白晝流星》:李叔是孩子們的流星,航天是中國的流星。這個片段將航天和扶貧聯系到一齊——各司其職,各盡其命,都是流星,燃亮白晝。
《護航》:她們既有懂得成全的柔軟,也有該出手就擔當的專業。姑娘們也是空軍的一片天。
70載驚濤駭浪,九萬里風鵬正舉。世紀交匯,萬眾景仰;繼往開來,與國同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定將舒天昭暉,磅礴東方!
我和我的祖國影片七年級觀后感【篇5】
70年披荊斬棘,70年砥礪奮進。國慶期間,一場盛大的閱兵典禮,不僅僅讓世界各國人民目睹了中國軍隊的風采,更感受到了中國的輝煌發展歷程;而一部名為《我和我的祖國》的電影,以獨特的故事節奏和視覺再次讓在座的觀眾爆棚,感動的淚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電影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七個歷史性時刻,影片經過《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7個故事。從共和國成立的1949年講起,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回到艙成功著陸,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天安門閱兵。7位不一樣的導演用不一樣的有關于小人物的故事,概括了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的變化以及中國的發展,用聲、光、影貼地氣的展現了小人物的愛國情懷。它沒有直接描述中國70年發展中的豐功偉績,而是從小人物的角度見證中國的大變遷,每一個故事都催人熱淚,愛國的情懷真的是根植在每個華夏兒女的血脈深處。7個歷史瞬間,每一個都瞬間都值得銘記,每個故事都很感人,有笑點也有淚點。
重溫歷史,緬懷先烈,感恩無數先輩和烈士們的付出,才有了今日的和平與繁榮。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創造者,我們僅有不忘歷史,牢記使命,踏著先輩們的足跡,才能創造出更加完美的明天。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我想大家應當和我一樣,這樣的旋律會久久回旋于腦海。
《我和我的祖國》影片中7個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沒有國家,就沒有個人;沒有個人的奉獻,就沒有國家的強盛。
為了國家的強盛,多少赤子燃燒了一生!他們真的不為名不為利,在各自的崗位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一次次感動,一次次熱淚盈眶。我們此刻有如此完美的生活,不正是一代代中國人不忘初心,肩負自我的職責,努力踐行自我的使命而來嗎?那么,我們作為普通人,能為祖國做些什么呢?我記得《毛主席語錄》有句話說得好,那就是“我是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是發展一只花,哪里能開哪里插”。只要每個人做好自我的分內事,過好自我的生活就是對祖國最好的報答。